高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回用管理

時間:2022-11-22 03:17:55

導語:高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回用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回用管理

摘要:自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高等院校數量不斷增多,高等院校規模不斷擴大,促使對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更為嚴格,尤其是校園生活污水處理水平與學生日常生活環境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如何將污水處理及污水回用相結合創造出最為舒適適宜的校園生活環境,是高等院校在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文章以高等院校人工濕地為切入點分析其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的必要性,就提出具體的管理方法進行深入探究,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關鍵詞:高等院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回用管理

伴隨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高等院校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對于高等院校管理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標準。為了主動迎合時展潮流,滿足更為嚴格的管理工作要求,高等院校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向提出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管理機制轉變。同時,作為低負荷污水處理系統,人工濕地的污水處理效果較好,但是污水處理效率相對低下,一旦進水污染濃度過高且人工濕地占地面積過大則難以保證其污水處理效果。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將人工濕地視為二級污水處理廠無法滿足其原本污水處理需求,客觀上要求相關技術人員不斷改造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向常規二級處理工藝轉變。鑒于此,文章針對高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回用管理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高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回用的必要性

1.1減少成本投入

由于人工濕地基礎建設費用相對低廉,例如:噸水基建費用約為800元,并且人工濕地的運行費用更為低廉,結合目前我國水價可算出每處理1平方米的污水可節省0.55元的水費。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高等院校各個學院每日生活用水量不少于2000平方米,而應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后可每日節約水費1100元且每年節約水費約40萬元,一定程度上減少高等院校的水費開支,嚴格控制總體成本投入。同時,經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于校園日常綠化,而綠化用水以每立方米2元為計算標準,結合高等院校年度綠化用水量,每年可節約50萬元,大大減輕高等院校的經濟負擔。

1.2營造校園環境

節能減排作為我國基本國策之一,必須貫徹于社會各界各行各業,尤其是高等院校,做好校園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對于創造舒適宜人的校園環境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同時,高等院校以為社會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為主要任務,靈活運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不止符合節能減排理念的基本要求,更能充分發揮實際行動的作用,幫助在校師生真正意義上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利于樹立廣大師生環境保護意識。此外,搭建人工濕地不僅能向高校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基地、工作環境及學習條件,還能充分發揮其污水處理的作用,大大增加景觀效益形成無形資產。

2高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回用的管理措施

2.1污水特點

概而論之,高等院校日常生活污水具有水量充足、水質穩定及易形成固定供水源等鮮明特點。其中,污水中水質成分相對穩定,以有機物為主要成分,普遍呈微堿性且平均pH值約為7.3,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但是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寄生蟲卵、病毒及細菌。同時,高等院校日常生活污水所含固體物質占總體質量的0.2%,尤其是可溶解性固體占總量60%且懸浮固體占總量40%,并且有機成分約占總體75%,例如:氨氮、尿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等。經檢查后發現生活污水中各項重金屬指標均未超標,例如:鎘元素、鉛元素、汞元素及砷元素等。

2.2處理流程

由于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環節可分為水泵流出、沉淀池初次處理、植物塘Ⅰ處理、植物塘Ⅱ處理、植物塘Ⅲ處理及植物塘Ⅳ處理,客觀上要求相關管理人員結合高等院校生活污水排放量及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能力,明確各個植物塘、沉淀池及水泵的面積、容積及具體位置。同時,按組成部分,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可分為中水回用、雨水地表徑流處理及生活污水處理,而應用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不只能減輕城市污水處理的工作負擔,更能改善校園生態環境,拉近人與自然間距離,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對于創造立體化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2.3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

由于產生生活污水后流經化糞池進行沉淀,再經污水管道及抽水泵進入沉淀池完成初步處理,客觀上要求相關管理人員將沉淀池一部分設置于地上一部分設置于低下,最大程度減輕污水處理前期對于高校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為保證后期處理正常進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植物塘作為污水處理系統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流經植物塘后完成水質處理任務,確保處理后水質符合Ⅲ級用水標準且符合景觀用水標準,即處理后水質符合《城市污水再利用-景觀環境用水》的標準,最終進入中水回用程序。此外,結合植物生長速度及污水處理能力,盡可能選擇蘆葦、千屈菜、菖蒲及鳶尾等植物分別種植于各個植物塘中。總而言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主要通過于填料中種植特定植物(例如:水蔥、鳶尾及蘆葦等)促使污水流經人工建造與沼澤類似濕地,一旦污水流經人工建造濕地時經土壤砂石過濾或植物根系多種微生物活動過濾后實現凈化水質的目標,并且人工濕地具有有機污染物講解能力較強等鮮明特點。

3結束語

通過文章探究,認識到與其他污水處理手段相比,人工濕地具有能耗低、轉運費用少及投資少等鮮明特點,尤其是水質要求日趨嚴格的大背景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搭建自然與人類間屏障,一定程度上保證中水回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其應用前景相對廣闊。因此,相關高等院校必須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工作原則,結合高校自身發展方向,選擇適宜的建設場地,設置正確的工程參數,采取相應的防滲處理措施,提前制定相應的管理機制,最大程度消除人工濕地對地下水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冀澤華,馮沖凌,吳曉芙,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填料及其凈化機理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16,35(8):2234-2243.

[2]李濤,周律,武紅功.人工濕地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和運行[J].化工環保,2015,35(3):221-225.

[3]孫紅杰,楊少華,崔玉波,等.人工濕地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的研究與應用[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3,35(3):328-333.

作者:曹凱鋒 單位: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