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態思想及價值

時間:2022-11-22 03:14:19

導語:馬克思生態思想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生態思想及價值

摘要:馬克思生態思想是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不斷推進、帶來環境危機的時代背景下,站在哲學的高度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批判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在馬克思的思想框架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且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人與自然界以勞動為橋梁進行著物質交換;人類與自然界要和諧相處;人必須敬愛自然、愛護自然、順應自然;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影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重溫馬克思生態思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對解決我國生態危機問題、對人類展望和諧社會美好前景,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思想;當代價值

2018年5月4日,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為此發表了重要講話。在這一綱領性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對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進行了深刻緬懷,提出了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九個方面”內容。其中,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是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內容。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物質基礎有了巨大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質的突破。但是,霧霾、臭氧、溫室效應等環境污染、生態系統減化、自然災害等生態問題也伴隨而來,凸顯了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過程中,要加快推動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的奮斗目標,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因此,在當前重溫馬克思生態思想,探究其當代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產生

馬克思生態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站在哲學的高度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批判的基礎上而產生的。馬克思生態思想是馬克思在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不斷推進,同時環境不斷地受到嚴重破壞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相對于現實社會的理性客觀思考,從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下半期,英國首當其沖地發起了工業革命,人類開始了以工業技術改造自然、遏制自然的時代來臨。它變更了數千年來以自然生產力為核心的工業文明體系,人類開始從手工業向工業機器化發展,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質的飛躍。伴隨著工業革命不斷地發展,城市化進程建設的不斷加快,在工業文明時代之內的一些弊端之處也就不斷的出現在人類的面前。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等一些廢棄產品給社會城市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壓力。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說到,在一些純粹的工業城市,“有許多骯臟的大雜院、街道和小胡同,到處都彌漫著煤煙”,“一條黑水流過這個城市……把本來就很不清潔的空氣弄得更加污濁不堪”,“被煤煙熏得黑黑的、破舊的小屋”,生活富足的資本家們會為自己建造溫暖舒適的家園,然而工人們不得不生活在邋遢、垃圾漫天、惡心的生活環境當中。這一切讓我們厭惡和憤怒的東西,“在這里都是最近的產物,工業時代的產物。”這些論述,讓我們看到了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環境,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工業化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突飛猛進,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日益惡化,為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批判。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榨干和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了減少生產成本,無償占有更多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家讓工人在惡劣的環境中進行工作,向自然無限制地進行索取。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對立導致了人與環境之間的對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然滿足了資本家對資本追逐的欲望,但卻對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人類的生活環境遭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和破壞,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源頭所在。馬克思生態思想就是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時代條件下,馬克思對其生產方式進行批判、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馬克思生態思想是馬克思站在哲學的角度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思想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想批判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黑格爾思想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他離開人及人類社會,從抽象的視角去認識自然,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自然是“絕對精神”自我異化的產物,自然是抽象思維的自我喪失,正如在《自然哲學》一文中提到,“自然是作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產生出來。”對這樣的問題,馬克思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馬克思認為,不應對自然、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抽象的認識,而應將其放在社會實踐中去加以認識,“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費爾巴哈思想是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它突破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思想的束縛去認識自然,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和精神的客觀實在,賦予了自然的唯物主義地位。但是,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是不夠徹底的,他僅僅從生物學角度去理解人類的本質,不能正確的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太過于突出自然對人的決定性,卻忽略了人對自然的依賴作用。對此,馬克思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馬克思把科學的實踐觀提升到了實踐認識,將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打破了費爾巴哈思想的局限,認為要把事物當作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去理解,承認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就是在不斷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和克服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缺陷的過程中,建立了科學性與實踐性的馬克思生態思想。

二、馬克思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馬克思的一生中,他雖然沒有正式提出“生態”、“生態問題”、“生態文明”等概念范疇,但在他的著作和論述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卻進行了有力的論述,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態思想。(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指出:“人是類存在物,”“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且不可分割。人與自然是不可分開的,人離開自然界,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其本身無法發展與生存。由于人類自然屬性的存在,不管人類的能動性有多么的強大,也不能脫離對自然的依附,因此人類活動必定會受到自然界的限制。這就深刻地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二)人依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也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是人類的無機的身體,它能夠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條件。沒有自然界,人就無法生活,更談不上人類的存在。馬克思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類勞動生產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肯定是需要來自于自然界當中,沒有了大自然,工人也就不會有事物質生產所需的礦產、土地、水等各種生產資料,就什么也生產不出來,人類的生命無法維系,人類社會無法發展,人類的文明也無法延續。因此,自然界是“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人類只要損傷了自然界的延續存在,人類本身也必將伴隨著自然一同毀滅。(三)人與自然界以勞動為橋梁進行著物質交換。勞動是人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類所有活動的表現方式。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節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勞動生產工作形成了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資料交換,人類通過勞動生產對自然界進行著改造與利用,甚至支配,在原始自然界打上了人類勞動的印記,還能通過勞動,對人自身實現改變,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勞動這一媒介,人與自然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人類、勞動實踐與自然界之間產生了密切的聯系。(四)人類與自然界要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不是無限度、沒有節制的,如果人在欲望的驅使下無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不注重對自然界的保護,就會損害人與自然的之間的良好平衡,為人類帶來嚴重的困境。馬克思指出:“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賴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在這里,馬克思認為,相對于人類而言,自然界不僅具有領先地位,有其外在的獨立性,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的自然規律,所以人類要利用好自然、改造好自然,就必須遵循自然法則,不能大肆地破壞自然,否則就要遭受自然界的攻擊,為人類生存帶來永久性的災難。因此,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資料交換必須進行和諧、適量、有序,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與自然的和諧互動中實現生產、生活和發展的。(五)人必須敬愛自然、愛護自然、順應自然。地球上的所有生靈都是來自于自然界中誕生的,人類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依托,人與自然是共同發展且共存的。也就是說,沒有人類的自然界是不可能存在的,沒有了自然界依靠,人類也依然無法生存。因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因此,人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和善待,換來的才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造就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由于科學技術不斷地高速發展,人類應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保護大自然,并合理且科學的利用,同時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在遵從自然法則、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從長遠的視角去善待自然,只有這樣的大自然才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六)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影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問題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都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需要世界上所有的人類共同合作和努力去解決。所以,人類和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必須是要以人類本身和諧為前提,從而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必然就會影響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馬克思主義認為,惡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從而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爆發,“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現完全的變革”,“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的調節他們和自然的物質交換……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與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這樣才能有效遏制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所導致的“過渡生產”和“過渡消費”。因此,我們要想從根本上去解決生態環境的問題,就必須先改變我們人類自身的社會制度和環境,消滅私有制,走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之路。

三、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當代價值

雖然馬克思生態思想產生于十九世紀,但對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對我國乃至世界的生態問題的解決,其當代價值凸顯。(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然而以資本主義的技術手段并不能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只有依靠社會主義才能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后患;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合理且有力的保障。社會主義強調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和人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說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資本主義文明之上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就為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指明了方向。馬克思生態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方面造就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相反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通過說明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辯證關系告誡我們:人類的實踐活動,如果不尊重自然規律,就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我們只有擺脫并克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人類與自然的對立場面,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馬克思生態思想在關于正確處理人、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中做出了有力的解釋,這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豐富,生態文明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思想的提出,體現了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這一思想的形成,是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其理論基礎的,是馬克思生態思想在新時代中國的新發展。(二)為我國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指明了方向。為解決我國生態危機問題,必須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科學指導,走新型的社會主義生態發展之路。馬克思以人與自然為中心的生態思想,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前提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身也在自我改變。資本主義及以前的生產方式都是在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這種生產方式嚴重違背了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從而也制約了人類進步的步伐。馬克思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基本,指出人類生產活動只有科學發展才是有價值的。科學發展能夠克服長期以來人類與自然的對立局面。馬克思主張從人類社會發展長遠的角度出發,不僅人與自然的利益是共榮共生的,而且大自然與國家興旺、民族富足、人民快樂是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的;我們要端正自己對自然的合理態度,遵循自然法則,順應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趨勢,建設成安詳、寂靜、協調、美麗的新時代的生態文明之路。從全球來看,只有加快生態文明思想的建設,推動生產力方式的改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讓整個世界邁向一個環境優美人類和諧的社會。馬克思生態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平衡點,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要走出傳統的“人類中心論”。所以,創造優美環境,必須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科學指導,形成現代化生態建設新的格局,為我們當代人或后人創造一個寧靜與美麗的新型的社會主義生態發展之路。為解決我國生態危機問題,必須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科學指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共創美麗中國。在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前期,馬克思就提出了解決資本主義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就是改變資本主義已有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任何物質生產都不應該以壓榨高額利潤為目的,需要重新建立一個符合人類和諧生存發展的社會制度。“一切要求社會進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努力為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不公道,不合理現象直至實現社會主義革命而奮斗。”可見,實現對現階段生態問題的真正解決辦法就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它不僅是通往共產主義之路,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與人類全面和諧發展之路。現如今,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面臨的難題。我國建設美麗的生態環境關乎國家安危、社會穩定與人民幸福,必須以深刻而豐富的馬克思生態思想為指導方向,必須以綠色發展共筑美麗中國,營造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共同家園。(三)為人類描繪了和諧社會的美好前景。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人要征服自然,也要保護自然,人的發展與自然的保護要和諧一致,不能為了人的利益而忽視自然。只有實現了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馬克思認為,全面發展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處在一定現實關系的人。在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中,全面發展的人就是一種生態人,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存在物,具有人類與自然之間形成以共同生存發展為目的、協同發展為取向的人與自然共同體的意識,并有著愛惜自然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和責任。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自覺保護生態自然有了巨大的重視,并不斷地學習生態知識教育,維護自然的權利等等;在國家層面上不斷地宣傳生態友好的重要性,并加強生態方面的政策與立法機制,循序漸進地改善著生態環境。總之,推動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現實關系的構建,人與自然關系的理念合理構成,實現人類的全面性發展,就要以生態文化為引導,這將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幸福的前景。

作者:夏愛君 楊松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