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

時間:2022-05-29 08:59:35

導語: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

摘要:闡述了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設計原則以及相關技術,分析了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結構模式,研究了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網絡技術

在21世紀,國民生產生活均離不開電力資源的輔助,電力資源在國民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大力加強電網建設工程。首先,和傳統變電站管理系統相比,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頗具先進性與高效性,能夠借助本地計算機通信網絡實現多個信號的替換,并使用新的基于微機的新二次設備進行替換。其次,變電站與電纜的連接有效推進了變電站的自動化發展,實現了變電站無人值守管理與無人值守運行,大幅度縮小了變電站占地面積,降低了變電站設計與維護管理成本,有效提升了變電站運行管理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再次,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兼具功能集成化、運行監管屏幕化、結構分布微機化以及運行管理信息化等特征,充分發揮該系統的作用不僅可以確保變電站管理工作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而且有助于提升變電站運行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質量。

1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設計原則

1)將調度作為中心設計思想。設計完善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必須將調度作為中心設計原則,使調度中心成為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重要子系統。從整體結構來分析,調度中心并非獨立的系統,它需要和其他子系統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電力資源調度作用。2)配置分散式系統原則。在配置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分散式系統的過程中,必須恪守其配置原則,經過間隔層完成電能傳輸工作,切記使用網絡或者上位機進行傳輸。3)恪守遠方與就地控制原則。在國內,不少地方變電站均需工作人員值守,所耗費的人力資源成本較高,節約該成本,實現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則必須恪守遠方與就地控制原則,構建遠程自動化控制子系統與就地控制模式,以此加強變電站自動化管理。4)堅持無人值班管理原則。提升變電站自動化管理效果,組建無人管理變電站,必須堅持無人值班管理原則,設計無人值班站系統,全面優化系統軟硬件。5)正確使用交流采樣技術。設計完善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必須正確使用交流采樣技術,以此降低TA與TV的負載,全面提升測量精度。此外,應充分發揮交流采樣技術的集成功能,取消控制屏,運用計算機做好信息監測工作,實現信號的一次采集與多次使用[1]。

2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相關技術

1)信息采集處理技術。實現信息自動化采集與處理是變電站自動化管理系統的核心基礎,構建完善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必須充分引入信息采集處理技術,正確采集模擬數據、電壓數據和變電站進線端與輸出端的功率,準確獲取脈沖量,做好電能統計與調整工作。2)自我保護技術。自我保護技術是確保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安全運行的支撐技術體系,構建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必須充分運用自我保護技術,做好電能調度變更與控制電壓的保護工作。變電站自動化系統自我保護技術通常被應用于自動開關與設備接收完系統信息之后,與此同時,自我保護技術能夠輔助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準確定位故障發生位置與類型,并及時做好修復工作。3)數據庫技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所運用的數據庫技術對數據存儲管理工作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簡而言之,數據庫技術不僅能做好數據資源的歸檔與整理工作,而且能夠實現電流、電壓與溫度等相關數據信息的有效存儲。目前,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數據庫所包含的數據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基本數據、對象數據、歸檔數據,相對而言,更改前與更改后的電流、電壓及其運行狀態等相關數據均為基本數據,設備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數據結合成果則稱作對象數據,實現基本數據與對象數據的統一整理所整合的數據屬于歸檔數據。

3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結構模式

1)集中分布模式。目前,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結構模式分為三種,集中分布模式為第一種,該結構模式主導下的自動化設備配有多個CPU處理器,能夠輔助自動化設備同時操作多條指令。集中分布式結構模式可以實現不同設備在局域網管理體系下的有效連接,集合各類功能,使設備便于操控。而且,集中分布模式主導下的所有設備功能模塊互不干擾,獨立性極為良好,為設備的檢修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2)集中式結構模式。與集中分布模式不同的是,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的結構集中式結構模式僅配有一個CPU處理器,因而,在數據采集、傳輸與處理工作中,只需要一臺計算機就能完成這些作業。此外,集中式結構模式所主導的人工操作通常有多個任務,需要的人力成本較高,因此僅僅適用于小規模的變電站中,這樣方能盡量節約人工成本。3)分散式分布結構模式。分散式分布結構模式的基礎是集中式分布結構模式,在構建這種結構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對變電站設備實施多層次劃分,通常,需要將變電站設備劃分為兩層或者三層結構,一般情況下,兩層結構主要包括變電站的主體層與間隔層,三層結構則是在主體層與間隔層之間添加了技術層。從狹義視角來看,間隔層大多用于測量自動化技術參數和存放監控設備,當前變電站設備中的所有技術單元均是通過局域網來實現連接,以此控制外部環境因素對電磁波的負面干擾。分散式分布結構模式可以全面提升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有效解決單一模塊故障所帶來的整體模塊干擾問題,并充分融入各種先進的新型技術。

4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目前,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已日臻成熟,政府部門應協同電力企業大力加強對高壓設備的監測力度,以此確保變電站系統的安全運行。不僅要將變電站信息輸送至調度中心,提交給繼電保護工程師,而且要將這些信息準確傳送至檢修維護中心,這樣方能從根本上解決變電站安全運行問題。雖然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各部門之間的交流次數偏少,但是隨著變電站自動化管理技術的發展,必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搭建信息交流平臺與信息交流系統,從而有效促進各部門的交流[2]。從微觀視角來看,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實現了數據的同步采集與處理。未來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可以實現數據信息采集與處理工作的同步進展,從而有效節約工作時間,提高數據管理工作的準確性。2)數據規劃界面更為合理。未來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可以實現操作界面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管理,對操作界面進行統一,以此減少維修工作量與設備維護成本。3)實現了在線監控。未來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能夠有效實現在線監控,確保數據信息的高速傳輸,有效避免電磁波對設備的負面干擾。4)實現了可視化多媒體的監控系統。未來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能夠實現可視化多媒體監控系統,有效提升信息傳輸效率,滿足變電站對系統緊急控制的需求,及時收集和反饋數據信息,并將所收集的數據信息準確存儲到計算機系統之中,以方便各個工作部門與工作人員對數據進行評價和審核。

5結語

促進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良好發展,提升變電站安全管理效率,必須恪守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設計原則,引入各種先進的技術因素,不斷完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

參考文獻

[1]陳晨.對220kV綜合自動化變電站電氣二次設計的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2(30):189-191.

[2]孔祥倫.簡述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J].通訊世界,2014(8):77-78.

作者:曹雪 單位: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電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