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早期微量腸道喂養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2 11:30:00
導語:早產兒早期微量腸道喂養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新生兒急救水平的提高,早產兒的醫療護理已成為新生兒急救的重點,合理的營養對早產兒的成活以及預后的影響起重要作用。對早產兒尤其是極低體重兒行早期微量腸道喂養⑴是給胃腸外營養的新生兒添加少量的腸道喂養,以低熱量、低容量的方式觸發胃腸蠕動,提高對喂養的耐受,減少長期禁食導致胃腸粘膜萎縮,促進胃腸道發育成熟,有助于盡快過渡到全腸道喂養。我院新生兒科近3年對116例早產極低體重兒行早期微量腸道喂養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臨床資料
資料來自我院病案統計室,2005年-2007年新生兒科住院出生體重<1500g的早產極低體重兒共116例。男,64例、女,52例;胎齡28~36周,平均32+5周。出生體重<1000g8例,1000g~1200g35例,1200g~1500g73例,平均1310g。Apgar評分3~7分28例,≥7分88例,均無消化道畸形。
2.喂養方法及護理
2.1喂養方法:早產兒生后24h內可以開始早期微量腸道喂養,以間斷方式喂養。奶量:(1)出生體重<1000g,胎齡<28周,0.5~1ml/次,視耐受情況可間隔4~6小時一次,如耐受良好,可逐漸縮短間隔時間至2小時一次。(2)出生體重1000g~1200g,胎齡28周~30周,0.5~1ml/次,每2小時一次。(3)出生體重1200g~1500g,胎齡32周~36周,1~2ml/次,2小時一次。乳品采用雀巢-力多精之早產兒配方奶,濃度4.91Kcal/g。
2.2增加奶量方法指征:(1)無腹脹、嘔吐。(2)胃內殘留<上次奶量的1/3。(3)排便正常。(4)無消化道出血、畸形。每次增加奶量:體重<1000g,每次增加0.5~1ml;體重<1200g,每次增加1~1.5ml;體重<1500g,每次增加1.5~2ml,不足熱卡由靜脈補足。
2.3插管方法
(1)胃管方法:經口腔插入一次性胃管(F5),長度為鼻尖至耳垂到胸骨下端,插管后抽出胃液或注入空氣,在上腹部聽到水泡音,證實胃管插入胃內,做好標記,然后固定飼管于下唇中間部。經口胃管喂養指征:無吸吮能力、吞咽困難、進奶少、奶后青紫。
(2)口十二指腸管方法:胃管進到胃后患兒取右側臥位,用手指輕柔腹部,使胃管隨胃蠕動波進入十二指腸,在下管過程中,速度要慢,每次0.5~1cm左右,以防飼管在胃內打折,插入深度比胃管長6~8cm。抽出液體呈黃色、并呈弱酸性至堿性(試紙pH5.0~7.0),提示飼管過幽門,并可攝X線腹片核實⑵。證明飼管在十二指腸內,做好標記,然后固定飼管于下唇中間部。十二指腸喂養的指征:經口喂養反復嘔吐、胃食管反流、胃潴留、頻繁呼吸暫停者。行十二指腸喂養,每次奶量達15~25ml時,依耐受情況改變喂養方式,及時將飼管退回胃內喂養或自行吸吮。
2.4護理
2.4.1基礎護理注入奶液時患兒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每次注奶前抽取胃液及十二指腸液,證明飼管在胃內或十二指腸內方可注入奶液,如殘留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可適當減量或停喂一次,奶液注入要緩慢。每日進行兩次口腔護理。
2.4.2飼管護理保持飼管體外部分的清潔,每日測量飼管體外部分的長度,觀察飼管有無脫落,做到勤觀察、勤固定,每周更換一次飼管。
2.4.3管飼期間的觀察護理(1)觀察奶量及下次管飼前胃內殘留情況。本組16例早產兒,胎齡在30周以下,于生后15天前間斷出現胃內殘留量較大,減少每次注奶量或行十二指腸喂養后緩解。(2)觀察患兒嘔吐、誤吸情況。116例早產兒開始均采用口胃管間斷喂養,但有14例早產兒喂養2日內出現頻繁嘔吐,甚至出現誤吸而改用十二指腸間斷喂養得以糾正。(3)觀察腹圍變化。116例早產兒24小時腹圍增加均<1.5cm。10例早產兒出現腹脹經禁食1~3天,腹脹緩解后再行喂養,無一例發生壞死性小腸炎(4)觀察大便情況。保證12小時內排便,如無大便給予按摩腹部及溫水通便。(5)觀察呼吸暫停、吸入性肺炎情況。本組38例出現頻繁呼吸暫停,有7例出現吸入性肺炎,經對癥、抗炎治療后治愈。(6)觀察出生體重變化情況。116例管飼喂養的早產兒,恢復出生體重時間最短12天,最長23天,平均18.6天。
3.討論
隨著圍生醫學及新生兒急救技術的發展,早產極低體重兒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其中營養條件的改善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早產兒吸吮能力差,難以攝入足夠的奶量,雖然全腸道外營養可提供較充足的熱量和蛋白質,但因其價格昂貴要求條件高,且可出現膽汁淤積、感染、代謝性疾病等并發癥。因此,使用早期微量管飼喂養日益受到重視。由于鼻胃管會增加小嬰兒呼吸道阻力,故我們選擇用經口胃管進行喂養。我們通過對116例早產極低體重兒采用早期間斷口胃管或口十二指腸管微量喂養,可以盡早使早產兒由靜脈營養轉化為腸道喂養,提高胃腸耐受性,減少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生,防止長期靜脈營養至膽汁淤積、感染等并發癥;早期微量喂養還可促進胃腸激素的分泌,加速腸粘膜生長和膽汁分泌,促進腸蠕動,減少腸肝循環,是早產兒早期腸道喂養的最好方式。我們的體會是,早產兒的喂養要以出生體重為基礎,應盡早喂養,從小量開始,在喂養期間,應認真細致的護理,密切觀察患兒奶量、胃內殘留量、腹圍、大便性狀、嘔吐、誤吸、呼吸暫停及體重變化情況,根據具體變化及時做出處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⑴魏克倫,楊于嘉.主譯.新生兒學手冊.第五版.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1-102.
⑵金漢珍,黃德民,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07.
- 上一篇:早產兒早期微量腸道喂養探討論文
- 下一篇:危重新生兒轉運護理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