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兒童心理護理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2 11:33:00

導語:住院兒童心理護理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住院兒童心理護理探討論文

摘要:文章描述住院時期兒童的心理反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出不同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心理反應護理兒童

醫學中的心理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根據病人身、心、社會、文化需要,提供優質護理。而在兒科中開展的心理護理,就是以滿足患兒的各種心理需要為目的,從而開展的優質護理。

一、案例分析

自2003年來,對住院的732名患兒臨床觀察,患兒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安全感、惶惑、焦慮、反抗、任性、淡漠,甚至是自卑等反應。

1歲以前的嬰兒出生后就具備了多種感覺。2個月后開始認識母親,見到母親表現得非常快樂;6個月時會對母親表現出強烈的依戀感。嬰兒最初的情緒反應的狀態主要取決于需要滿足的程度和健康狀況:吃飽、睡足、舒適就有愉快、肯定的情緒;反之,當饑餓、瞌睡和身體不適時就哭鬧,受到突然的刺激則產生驚嚇等否定的情緒。

幼兒時期(1~3歲)幼兒對母親有很深的依戀,患兒的心理反應很單純,以哭鬧為主要。但隨著年齡的增大,表現出自我意義趨向,帶有明顯的任性、違拗性。此時患病住院后會對新環境及打針吃藥產生畏懼心理,害怕與父母分離,感到受束縛,表現出羞怯、疑慮,產生不合作,反抗情緒,甚至出現神經、心理發育的退步現象。[1]此反應阻礙其自主性的發展和健康發育。

學齡前期(3~6歲)患兒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并努力發展自己的主動性。心理活動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住院后兒童存在的問題有:分離性焦慮、懼怕陌生環境、懷疑被父母遺棄、懼怕身體完整性受到損壞,學齡前兒童開始應用防衛機制,以應對住院這一危機,如見到其他患兒哭鬧時,他們極力反抗,要求回家,不打針。

學齡兒童(7~13歲)時期患兒以進入學習階段,控制、理解、分析能力增強,有一定的個性,自尊心很強。他們的主要擔心學業落后,擔心變殘或死亡,對體檢怕羞等。由于思維的相對成熟和對于美麗的向往,此時容易產生強烈自卑、淡漠感。

二、住院兒童的護理

對于不同時期的嬰兒有不同的護理方法,按時間段劃分可以分為嬰兒、幼兒和孩童三個階段的護理。

對于0~3歲的嬰兒身體上的接觸很重要。由于患兒年齡、疾病的不同,他們對外界的反應也不同。嬰兒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唯一的表示就是“哭”。因此,在護理工作中要分析哭的原因給予不同的處理。如:給患兒輸液后哭鬧,經詳細檢查沒發現異常,就讓家屬在不牽扯動輸液管撥出的情況下,輕輕抱起患兒哄著玩。[2]對于幼兒,由于從熟悉溫暖的家庭環境來到了陌生的醫院,外界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使已經習慣了的活動受到了限制,因此,心理狀態由輕松變得緊張、恐懼。由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患兒的性格,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同時,我們護理要針對性地啟發、誘導他們一塊做游戲,學習講故事等,消除他們對醫院及對醫護人員的恐懼心理,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治療、檢查、盡早康復。

對于3~6歲的幼兒,護理人員宜對患兒應體現慈母般的親昵和溫柔,主動熱情地同他們交流,主要護理措施為:①建立安全感:設固定護士,連續、全面的護理,盡量應有父母在場的情況下接觸患兒;②盡量滿足幼兒的愛好及生活習慣,引導患兒熟悉醫院周圍環境,減少焦慮情緒;③豐富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如陪同孩子玩游戲、玩具等;④鼓勵患兒展自主性,如穿衣、吃飯,在患兒間樹立榜樣等。

當患兒和父母踏入醫院后,患兒因為疾病而表現出疼痛、難受、哭鬧等反應,父母易緊張、著急、焦慮、缺乏安全感。這時醫護人員應當熱情地接診,親切和藹耐心細心的詢問患兒和父母,使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心、愛心和幫助,拉近醫患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更容易接受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也更信任醫護人員,從而也緩解了他們緊張不安、焦慮恐懼的心理。

對于7~13歲的孩童的治療,雖然小兒思維理解能力差,但是小兒的思想上一片空白,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大,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對小兒的身心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現在的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習慣于驕橫任性,隨心所欲,一旦住進醫院,進人一個陌生的難以適應的環境,加之認識不到疾病的危害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性,所感覺的只是被動地接受打針、服藥的痛苦,所以必然會產生抗拒心理。作為一名護士,應當時刻了解患兒的心理變化,既要熱情,又要耐心,在每次打針、喂藥之前,都不要用強硬威逼的手段,要向患兒講明治療的重要性,短暫的痛苦是為了長久的歡樂,并可講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給患兒以鼓勵,消除恐懼感,取得合作,使其愉快的接受治療,達到護患之間的協調之美。有時在孩子痛哭時,可以把孩子摟在懷里,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頭,給孩子提供一個心理上的安慰。我們還通過手勢、表情、觸摸、擁抱患兒等方式建立護患感情交流,使患兒在較短時間內適應住院環境,減輕恐懼心理,配合治療。

三、總結

總之,因為兒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護理人員除了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外,還應把握好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的心理特點,同時還應科學對待患兒惶惑、焦慮、反抗、任性、淡漠的情緒反應,以包容的心、開闊的胸懷耐心做好解釋安撫工作。細致入微的心理護理對完善兒科護理,提高兒科的護理水平,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