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中小橫切口應用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4 10:07:00
導語: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中小橫切口應用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病因、發病特點、腹股溝解剖、手術方法等均與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補腹股溝管壁,單純行疝囊高位結扎是其手術特點。筆者近3年來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160例,均采用小橫切口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60例,其中男135例,女25例。右側斜疝120例,左側斜疝40例嵌頓疝10例(右側7例,左側3例)。手術年齡6個月~8歲,發病時間3個月~8年?;純航跓o發熱、咳嗽等病癥。
1.2手術方法在氯氨酮全麻下,于恥骨結節外精索上方橫切口1~2cm(即外環口在體表的投影),逐層切開,在切開腹橫筋膜后,注意尋找精索和疝囊,找到疝囊后,切開疝囊,還納內容物,血管鉗夾取疝囊切緣,主刀左食指伸入疝囊內,助手用組織鉗夾住精索等疝囊外組織(組織鉗不上齒),使之與疝囊壁產生一微小間隙,主刀右手持組織剪,保持剪刀頭張開一小口,不用開合,自上而下在間隙內向疝囊外下方推送,分離粘連,疝囊另外一側主刀與助手交換使用此方法。分離疝囊壁至疝囊頸并予高位結扎。內環過大則縮小內環口,徹底止血,檢查精索,不要扭曲,放回陰囊原位,防止睪丸血運障礙。于皮下淺筋膜和皮膚各縫合一針。手術時間15~20min。
1.3結果本組病例住院時間8h~2天,平均1.1天。本組病例經手術治療后,僅5例產生陰囊血腫,短期內吸收。無切口感染、裂開等并發癥。
1.4隨訪所有病例隨訪至今,無1例復發。未發現其它并發癥。
2討論
2.1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特點小兒腹股溝斜疝多為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閉所致,疝囊常與精索和睪丸緊密附著。因小兒處于發育過程,所以手術時,僅需高位結扎疝囊。
2.2體會在行小兒腹股溝斜疝高位結扎手術時,筆者體會:(1)在患兒恥骨上,相當于腹直肌外緣處的皮膚自然皺襞做小橫切口。此切口需較成人的切口略高。因在恥骨結節外精索上方小橫切口尋找疝囊較易。(2)小兒疝囊壁極薄,尤其嵌頓疝時,疝囊壁水腫易破,剝離疝囊壁非常困難,剝離方法使用不當,不僅術后產生血腫,而且使疝囊壁破裂,影響高位結扎,導致術后復發,還可引起精索損傷。筆者使用此方法,可以保持疝囊壁完整,減少出血,也可避免負損傷,血腫、負損傷的發生率和復發率大大降低。(3)內環過大不予縮小也可導致疝復發。在高位切除疝囊的操作中,要注意避免損傷術野外側的髂外血管。(4)結扎疝囊頸,剪除多余組織時,應見疝囊頸消失于手術野內。(5)此術后患兒恢復快,一般情況下,住院1天即可出院。(6)此手術方法較簡單、安全,適合于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 上一篇:外企黨建工作會的講話稿
- 下一篇:共青團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