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說課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5 02:59:24
導語:兒科護理說課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說教學內容分析
我院使用的教材《兒科護理》是范玲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兒科護理是護理專業職業技術課中的核心課程,是研究胎兒至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營養衛生、保健、疾病護理及預防的臨床醫學學科。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于本教材第十二章“血液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中第三節內容,2學時。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小兒貧血最常見的一種,是我國兒童保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因此本節內容在《兒科護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學情分析
本課程教學對象是高職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在解剖學學習了兒童造血和血液特點等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欠佳,對抽象的知識理解欠佳。教師需要結合他們的特點,運用生活里的內容來啟發他們的思考。
3說教學目標
3.1知識目標掌握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護理問題、護理措施。熟悉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病因和治療方法。了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機理。3.2能力目標能運用專業知識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進行護理;能向患兒家長介紹日常生活中喂養兒童的注意事項,幫助家長糾正兒童不良飲食習慣。3.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具有為兒童健康服務的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及護理。難點: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機理。
5教學過程
5.1課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前通過手機軟件藍墨云班課引導學生預習。教師上傳學習資料到藍墨云班課平臺上,包括兒童造血和血液特點視頻、鐵的代謝視頻,學生學習此內容,可以更好的理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學生學習上傳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PPT、微課,對此疾病有了初步了解,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可以直接在平臺上和老師進行溝通。對于共性的難題,老師會總結出來,作為講課的重點。學完后,教師把臨床案例在藍墨云班課上,學生對案例進行初步分析。5.2導入新課通過幾張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患兒圖片及文字介紹,展示臨床案例,請同學回答由圖片觀察到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癥狀。5.3講述概念展示一張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比較的圖片,請同學找出兩者的區別,進而講述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概念。5.4講述病因請學生結合病例分析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有哪些病因。教師講解和列舉小兒貧血常見病因,強調營養性因素的重要性。5.5講述發病機理為什么缺鐵會引起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又是如何發生的?教師利用示意圖講解鐵在血紅蛋白合成中的作用、缺鐵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產生及缺鐵對非造血組織的影響5.
6講述臨床表現
讓學生通過典型病例和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癥狀圖片,自主探究學習營養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教師進行總結評價。5.7講述治療原則在理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機制基礎上,根據病例,請學生制定出治療原則。教師著重講述如何補鐵,強調口服鐵劑的用法、注意事項和鐵劑治療后的反應和觀測指標。5.8講述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請同學運用所學知識,認真分析展示的病例,描述護理診斷。教師詳細講述護理措施。重點講述兒童飲食指導措施和用藥治療后的護理措施。5.9布置課后任務請同學課后及時復習,并在藍墨云班課平臺上,做本節課護考的題目,做題的準確率可以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6說教學方法6.1信息化教學法教師借助手機移動教學助手藍墨云班課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資料,完成教學任務,上傳課后作業,并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習效果。6.2案例教學法教師借助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案例,展示了此病的病因、癥狀等。在講課過程中,引導學生不斷運用所學知識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臨床思維,使理論和臨床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7說學法
7.1合作交流法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圍繞中心議題展開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化,促使學生主動地、開放地學習。同時它能充分發揚民主,吸引學生參與,激活思維火花,開啟智慧閘門,給學生以發展個性、展示才華的機會,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另外還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7.2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即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研究與探索,從而獲得結論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楊麗峰.《內科護理學“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說課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2年第30卷第15期:73-74.
作者:李巧會 單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 上一篇:醫院感染在兒科護理的作用
- 下一篇:護理專業思想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