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護理論文

時間:2022-01-31 05:33:00

導語:骨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齡31歲~89歲。人工股骨頭置換23例,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21例,股骨轉子間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11例,踝部骨折術后7例,髖關節置換術后18例。脛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膚軟組織重度挫傷1例,脊柱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10例。

1.2方法重點強調預防,通過綜合評估骨科術后病人,確定高危人群,預見性地從飲食、體位、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采取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

1.3結果本組117例患者,術后僅4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僅為3.4%,低于國內外報道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效果顯著。

2護理干預

2.1相關知識宣教DVT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認識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導致的,因此對患者及家屬進行DVT相關知識的宣教顯得尤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解為何骨科術后病人易并發DVT,讓病人及家屬對本病有足夠的重視,灌輸預防為主的理念,為后續開展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礎。

2.2確定高危人群對骨科術后病人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將高齡、肥胖、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吸煙、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靜脈血栓史、手術為骨科大手術、創傷嚴重、脊髓損傷的患者作為極高危的重點預防對象。對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靜脈輸液,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以預防血栓。

2.3體位干預術后2h可改變一次病人的體位,使之重力有所傾斜,以改善受壓側肢體血液循環,既可預防肺部感染,又可減輕下肢靜脈壓力,有利于靜脈回流,是預防DVT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術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確體位,患肢應高于心臟平面約20~30cm,膝關節屈曲15°,使髂骨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下肢靜脈血栓的好發部位在比目魚肌的靜脈竇內,因此,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長時間受壓,可在足關節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離開床面,以利小腿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

2.4飲食干預飲食對DVT的預防起著重要作用,誘發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積極主動配合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時保證每日水分的攝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預防大便干燥的雙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煙中的尼古丁刺激靜脈血管收縮痙攣,因此干預戒煙落實情況,可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2.5功能鍛煉干預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DVT最積極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鍛煉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進下肢靜脈竇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時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針對不同個體制定不同的活動計劃,加強患者肢體主動與被動活動,是預防DVT的關鍵。方法包括主動肌肉關節活動、被動肌肉按摩、使用彈力繃帶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使小腿肌群及股四頭肌有節律的等長收縮運動,促使靜脈回流;老人、小孩或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差,可指導其家屬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貼緊皮膚從肢體遠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進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約30min,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以病人可以耐受的個性化原則。

3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凝血機制活化后所導致的血液高凝狀態。骨科術后病人要臥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動,靜脈血流淤滯和靜脈膜的損傷,易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使其認識到預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關的預防方法,如飲食、體位等配合,加強術前評估,確定高危人群并重點預防,術后功能鍛煉越早,越能有效預防DVT的發生。臨床護理實踐表明,積極、系統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參考文獻

[1]劉聰,夏文芬,付麗萍,等.下肢靜脈血栓性疾病的護理方法及研究.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12(4):47-49.

【摘要】有目的地進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骨科術后病人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關鍵詞】下肢靜脈血栓骨科術后預防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