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術后護理論文

時間:2022-01-31 05:32:00

導語:中耳乳突術后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耳乳突術后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總結我科2004年2月~2008年10月收治的慢性化膿性中耳術后發生遲發性面癱的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齡22~61歲,平均38.5歲。術前均無面癱史,乳突CT檢查面神經管無異常。進行常規全麻下中耳手術,10例為改良乳突根治術加鼓室成形術,1例行乳突根治術;均探查面神經骨管并充分磨低面神經嵴。術中發現有5例面神經管骨質有破壞,均在水平段,面神經部分暴露,但鞘膜完整,無水腫。面神經管無明顯病變的有6例。術中剪斷鼓索神經3例。全部病例術程順利,術中面神經無明顯損傷,手術當天無面癱。術后靜脈應用抗菌素1周,術腔常規給予明膠海綿和碘仿紗填塞2周。全部患者面癱發生于術后第1~20d,平均4.3d,其中有8例發生于術腔填塞物抽出前,3例發生于術腔填塞物抽出后,均為不完全性面癱,面神經功能評分為(House-Brackmann分級)Ⅱ~Ⅳ級。

1.2方法發現面癱后,立即取出術腔填塞紗條,清理明膠海綿,每日換藥1次,術耳每天滴含糖皮質激素的抗菌素滴耳液。遵醫囑給予靜脈應用糖皮質激素、抗菌素、營養神經藥物等綜合治療,持續7~14d。持續觀察面癱的程度和發展,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局部傷口、眼部的護理以及面肌康復訓練和出院健康指導。

2結果

經綜合治療和有效的護理措施,面癱于2周內完全恢復者8例,2個月內完全恢復者3例。隨訪半年以上未見面癱復發,術腔干結,無后遺癥。

3護理

3.1術后觀察全麻中耳乳突術后除觀察基礎生命體征外,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現面癱的體征,以及出現體征的程度和發展情況。若術前無面癱,術后出現面癱,應及時向手術醫生匯報,手術者可以分析出現面癱的原因,及時給予處理。

3.2面癱護理

3.2.1心理護理術前配合醫生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介紹手術的方法以及術后發生面癱的可能性及原因,并告之患者,面癱是暫時性的,術后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面癱的恢復。術后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生活上給予關心和照顧,另外還要重視發揮家屬及親友在維持病人最佳心境中的作用,使其有一個關心、體貼的家庭環境,使患者感到溫暖,減輕精神負擔,消除自卑感和緊張情緒,以最佳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3.2.2傷口護理注意觀察切口局部及耳郭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熱、痛,敷料是否清潔,根據傷口情況每日或隔日換藥,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防止感染。指導患者采取健側臥位,防止傷口受壓。3.2.3眼部護理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光線適宜,避免強光刺激眼球。每天使用人工淚液和抗生素滴眼液滴眼,3次/日,保持眼球濕潤;睡前用金霉素眼膏涂眼及消毒紗布包眼保護角膜。

3.2.4面肌功能康復指導指導患者以熱毛巾敷面部及行環形臉部按摩,按照健側運動方向按摩患側,用力輕柔、適度、持續,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功能的恢復,必要時給予理療。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運動時按節奏進行,每個動作做2~3個八拍,3次/d,促進肌肉張力的恢復。

3.2.5出院指導保持手術耳的清潔干燥,防止污水進入術腔,防止感染,3個月內避免長時間術耳正對風吹拂。對未完全康復的患者,要指導患者繼續進行面肌功能自我康復訓練,自我觀察面癱的發展程度和恢復情況,定期回院復診。

4討論

遲發性面癱一般在中耳乳突術后幾小時、幾天或十幾天出現,不能以手術損傷來解釋。其發生原因多數不能明確,可能與面神經骨管缺損或破壞、鼓索神經過度牽拉引起面神經逆行性水腫、術腔填塞物過緊壓迫面神經或病毒感染等有關,與手術中使用的器械及手術技巧等也有密切關系。根據本組病例分析,其發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面神經骨管破壞、術腔填塞物過緊壓迫裸露的面神經或碘仿過敏、術中熱損傷等。根據其可能的發病原因,盡早取出了耳內填塞物,減少壓迫;全身及局部應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激素;應用血管擴張劑及營養神經制劑,適當的物理治療等綜合保守治療方法,全部病例得以康復。因此,在中耳乳突術后需密切觀察有無發生面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同時對患者采取針對性、有效的護理措施,加強心理護理,消除其自卑感和緊張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能使面癱恢復良好。

參考文獻

[1]曾海燕.貝爾氏面癱患者的護理[J].華夏醫學,2001,14(05):667-678.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和總結中耳乳突手術遲發性面癱的觀察和護理。得出結論:對中耳乳突手術術后需密切觀察有無遲發性面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護理,能使面癱恢復良好。

【關鍵詞】中耳炎面神經麻痹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