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指引模式下骨科護理論文

時間:2022-04-25 08:51:24

導語:護理指引模式下骨科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指引模式下骨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就是:患者入院之后,根據常規護理順序對患者展開臨床護理,遵照醫囑開放患者的靜脈通道之后按照醫囑要求,進行患者的術前準備工作,保證患者可以順利完成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進行基本護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在患者出院的時候,給予健康指導,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內進行一次電話回訪。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在患者入院之后,對患者的病史、病情、并發癥等基本資料予以了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準備床鋪、搶救設備等。

(2)當患者進入病區之后,及時給予搶救及護理治療,并且全面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癥狀、心理狀況、疼痛等情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

(3)針對情緒不穩的患者而言,給予一定的心理疏導,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手術的內容及注意事項,有效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其多關心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對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評價,在病床前設置一些醒目標語或者欄桿,避免患者從床上墜落。確保醫院地面的清潔、干燥,強化防滑處理,避免患者跌倒,出現二次傷害。

(5)因為骨科患者的恢復期比較長,非常容易出現壓瘡等并發癥,一定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幫助患者翻身、清潔等。并且注意患者的飲食,保證患者營養均衡,逐漸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除此之外,針對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一些抗生素,治愈與緩解患者的病情。

(6)在患者長期臥床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排便困難或便秘的現象,為此,在手術治療之前,需要對患者床上小便進行訓練,針對術后保留導尿管的患者,護理人員一定要注意無菌操作,保證操作環境的無菌要求,避免患者發生尿路感染。在患者出院的時候,給予健康指導,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內進行一次電話回訪。

1.2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壓瘡、便秘、下肢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1.4統計方法臨床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1例,壓瘡0例,便秘1例,下肢靜脈血栓0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4例,壓瘡2例,便秘4例,下肢靜脈血栓2例,泌尿系統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3%,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8.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一般而言,骨科患者均是突發性損傷,經常因為疼痛劇烈、缺乏對疾病的了解,導致出現較重的思想壓力,并且因為臥床時間比較長,很多患者都存在著生活自理問題,進而經常出現焦慮、恐懼、煩躁等負面情緒。為此,一定要重視骨科患者的護理,保證患者可以早日康復。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主要就是在基礎醫學理論、護理知識、專業護理觀察技能、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將其進行有效的融合,構建針對性的臨床問題處理系統,幫助醫患雙方選擇恰當、合理的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案,消除或者減輕潛在、現有的并發癥,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促使患者盡快康復。在該組研究中,實施護理干預措施之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了全面提高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預見性護理中一定要注意:

(1)入院護理與護理方案制定方面。醫護人員在接診骨科患者的時候,一定要馬上結合患者的情況給予有效的護理操作,及時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進行給氧、深靜脈置管等操作,并且通知相關醫護人員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建立患者護理檔案,對搶救時間、方法等進行記錄。在完成緊急處理之后,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病歷資料進行查閱,和患者進行交流,觀察患者的反應,了解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護理人員根據醫師臨床資料與建議,制定護理方案,并且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和其一起討論,不斷優化護理方案。在此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護理人性化、個性化的體現,盡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

(2)心理疏導及健康指導方面。大部分骨科患者因為身體創傷較大,并且發病較為突然,恢復期較長,非常容易出現焦慮、恐懼、抗拒等負性情緒。此時,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康復。在和患者進行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找準切入點,調動患者談話的熱情與積極性,之后找出問題,幫助患者解決。有時候,因為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較少,進而導致出現擔心、憂慮等心理狀態,此時,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講解一些疾病知識,讓患者了解治療過程及效果,進而逐漸打消患者的疑慮,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骨科患者中,經常會出現局部部位功能暫時欠缺的情況,此時,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鍛煉計劃,幫助患者恢復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早期訓練中,可以讓患者借助CPM機訓練,可以避免出現關節僵化、肌肉萎縮的現象。隨著患者病情的改善,可以增加運動項目與訓練量,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提高患者康復的自信心。

(3)營養護理方面。營養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在疾病狀態下,因為機體消耗比較大,進而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比較高。在骨科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合理搭配飲食,這樣才可以保證患者機體的營養需求,加快患者骨骼愈合,縮短治療時間。在對骨科患者實施營養護理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予以詳細制定,但是均要遵照基本原則,即營造良好的飲食環境,合理搭配營養,保證食物可口,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般而言,骨科患者的食物中需要含有大量的熱量與蛋白質,這樣才可以保證患者的能量供應;并且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這樣可以有助于消化;食用含有無機鹽、維生素的食物,補充患者的創傷損失;食用含有維生素D、鈣的食物,促進患者骨吸收與骨形成,加快患者康復。

(4)并發癥護理方面。骨科患者因為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很少參加室外活動,非常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壓瘡、便秘、下肢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為此,加強骨科患者并發癥護理非常重要。在護理中,一定要時刻保證病房空氣流通,在易發生流感的季節,注意病房消毒。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展開健康教育,尤其是一些有吸煙史的患者,要求其住院期間禁止吸煙,并且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同時可以指導患者進行一些擴胸運動、深呼吸等,避免患者出現肺部感染。針對需要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注意患者的飲水情況,一般2000~3000mL/d,同時,用碘伏對尿道口外管、導尿管進行消毒,避免發生泌尿系統感染。加強對患者飲食、腹部按摩、壓合谷穴等方面的指導,減少便秘情況的發生。除此之外,保證患者床單被褥等生活用品的潔凈,幫助患者翻身,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讓患者下床活動,進而降低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實施護理干預措施之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3%,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8.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骨科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不僅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病情有著積極意義,為此,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與應用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

作者:趙紅史新春王淑勉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