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誘發腦梗死護理思考
時間:2022-05-28 11:28:00
導語:糖尿病誘發腦梗死護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可引起動脈內皮細胞損傷,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我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腦血管并發癥總患病率達12.2%,而且以缺血性病變為主。通過對128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病情、用藥觀察及護理的詳細分析總結,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總有效率88.5%,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齡29~76歲,入院時出現低血糖或高滲性酮癥酸中毒8例,糖尿病史2~18年,以5年以上居多;均符合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經CT證實有腦梗死。臨床表現頭痛20例;昏迷10例;眩暈、惡心、嘔吐28例;不同程度癱瘓和(或)痛溫感覺異常36例;運動和(或)感覺性失語10例;構音障礙、飲水反嗆、延髓麻痹10例;褥瘡5例;糖尿病足12例;中樞或肺炎引起的發熱8例,尿路感染8例。治療后神經功能改善評價療效:治愈29例,顯效9例,進步7例,無效3例,惡化4例(其中3例死亡)。
2.一般病情觀察及護理措施
首先做好心理護理;其次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的標準,評估意識障礙程度,及時通知醫生以便調節治療方案。交接班時要認真觀察記錄瞳孔是否等大同圓及對光反射的靈敏度,同時認真做好記錄。其他方面應注意皮膚是否完整、有無褥瘡錄。梗死部位不同可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及時給予導尿,還應該注意盡量不在患肢進行靜脈輸液,囑患者家屬慎用熱水袋熱敷,防治燙傷發生。治療過程中的病情觀察及護理措施脫水劑應用及護理:糖尿病并發腦梗死患者大部分有腦水腫。根據病情合理使用脫水劑。對于急性期血壓增高患者,嚴密觀察血壓波動。如血壓180/90mmHg以下可不予處置,超出此范圍可采用降壓治療,但過程要緩慢平穩。因為血壓降的過低可導致腦血流灌注量減少,使缺血半暗帶的恢復受到影響,加重腦梗死。此外,還應該預防皮下注射部位滲液,甘露醇為高滲性溶液易引起局部皮膚壞死。血糖檢測及護理:①有合并癥者均采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根據血糖水平調節胰島素用量。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患者3次/日監測血糖;血糖11.1~16.7mmoL/L的患者每4小時測血糖1次:血糖≥16.8mmoL/L的患者每2小時監測血糖1次。建立血糖定期監測登記記錄,準確遵醫囑使用胰島素,腦梗死后應激引起血糖增高,合并有糖尿病加大發生酮癥酸中毒的可能,又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腦組織對血糖濃度的改變又非常敏感,易引起低血糖的發生,同時形成惡性循環,增加腦梗死病灶的再發。所以護士要及時巡視,警惕低血糖癥狀發生。體溫的觀察: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由于有肢體癱瘓,患者需要長期臥床,防止褥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的發生非常重要,對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每2小時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預防墜積性肺炎發生,檢查身體受壓部位皮膚血運情況,定時指導患者健肢支床,抬起臀部,定時局部皮膚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高度警惕褥瘡的發生。尿量觀察:尿量是觀察患者腎功能及全身代謝最好的指標,急性腦梗死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分泌增加,腎臟缺血嚴重,易發生腎壞死,腦梗死患者需要應用甘露醇脫水減輕腦水腫,而甘露醇屬于高滲液,能夠損傷腎臟,同時甘露醇結晶易阻塞腎小管,引起血尿或無尿等腎損害。所以要嚴密觀察尿量、顏色、性狀成分,當尿液中出現絮狀沉淀常為腎功不全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引起的蛋白尿或真菌感染引起的上皮細胞脫落物,出現此情況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置;脫水過多時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所以根據尿量補充水電解質及營養物質,維持體內穩態平衡。
昏迷患者一般護理: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遵醫囑霧化吸入,并要定時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對于球麻痹易發生嗆咳的患者飲食中避免誤吸,加強口腔護理應。雙眼閉合困難患者,涂抹0.5%的金霉素眼膏,防止角膜潰瘍,雙側球結膜水腫的患者用0.25%氯霉素眼藥水滴眼以預防感染。病房紫外線消毒1次/日,1小時/次,注意覆蓋身體,尤其是眼部。
3.康復過程中的病情觀察及護理措施
根據患者病情,只要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進展48小時后即可進行,肢體康復、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和健康教育等全面治療,指導并且幫助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48小時即可進行肢體康復訓練,重視患肢刺激;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在肘、膝部放置海綿墊,進行肌肉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協助患者翻身,主要是軀干的旋轉,能刺激全身的反應與活動;床上運動訓練可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肢體主動或被動功能訓練,選擇Bobath握手、橋式運動(選擇性伸髖)、關節被動運動、起坐訓練,2次/日、30分/次。恢復期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轉移動作訓練、坐位訓練、站立訓練、步行和實用步行訓練、平衡共濟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有效促進運動、感覺功能的恢復[3]。
- 上一篇:市區違法排污整治方案
- 下一篇:區鄉水庫附近養殖業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