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護生《內科護理學》課程學習體驗探討

時間:2022-03-13 08:42:26

導語:大專護生《內科護理學》課程學習體驗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專護生《內科護理學》課程學習體驗探討

摘要:[目的]了解大專護生學習《內科護理學課程的真實感受,探索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因素,為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對2014級護理專業各班學習委員、班長、副班長及其他學生代表學習《內科護理學》課程的真實感受進行面對面深度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提煉。[結果]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因素主要涉及教室布局、桌椅的舒適度、班級人數、課堂時間、學習氛圍;《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生交流和互動;實踐教學狀況。[結論]面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的挑戰,全面優化護生體驗為中心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護理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改革考核方式。應改善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外部因素;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先進教學手段,豐富護生的視聽體驗;加強師生互動,豐富護生情感體驗;以實訓、見習為載體,豐富護生的職業體驗。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學習體驗;教學改革

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體察、考察。體驗或者說用戶體驗也被視為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的核心,被列為應用創新“三驗”(體驗、試驗、檢驗)之首。體驗使人超越認識和理性的范疇,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領域,體驗中強調親身參與,是生命對直接經驗的直接感受和經歷。陳梅[1]指出,以往過分強調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注重概念、判斷、推理、原則的掌握,而忽視個體情感體驗、領悟、想象等心理過程。強調對知識的記憶、背誦、模仿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用于當今的學生。進入21世紀以來,傳統商業正經歷著被“互聯網+”的新商業模式改造或取代的巨大沖擊,教育被認為是下一個很有可能被互聯網顛覆的領域。而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的興起,使傳統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課堂已不是必要的學習空間。正如商業社會,在服務消費過程中消費者良好的體驗至關重要。教師為學生營造的學習體驗過程是一種知識轉移過程,即知識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可以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對大專護生學習《內科護理學》課程的真實感受進行面對面深度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提煉,探索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因素,以期為護理教師在面對互聯網挑戰時增強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視角,推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內科護理學》課程改革,可為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為2014級護理專業各班學習委員、班長、副班長及其他學生代表,共18名,受訪護生均為我校2014級護理系統招專科生(由國家統一高考、招生入學,三年制專科),目前已完成在校全部課程的學習,將于2016年5月進入臨床實習。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法

采用現象學研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提綱由我校臨床護理系從事《內科護理學》教學的6位專職教師(均具有中職以上職稱)反復討論并擬定。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逐步深入,縮小范圍,每個受訪者訪談時間為30min~60min。全部訪談均在臨床護理辦公室進行。訪談前先告知受訪者訪談內容只用于《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并承諾所有訪談內容采取保密原則,讓受訪者解除思想顧慮,再按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進行討論。訪談對象以自愿參加為原則,訪談對象知情同意進行良好,使訪談質量得到了保障。

1.2.2資料分析法

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為指導,采用深度訪談法對研究對象收集資料,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同步進行。研究樣本量的決定以受訪者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為標準。本研究對18名受訪護生進行深入訪談,對愿意錄音的受訪者錄音,訪談后及時整理訪談記錄,并將訪談錄音逐字逐句記錄下來,對受訪者突然出現的內心感受,也及時記錄下來。按照N1~N18依次給每位受訪者的訪談記錄編序并建立各自獨立的文檔,進行編碼、歸類,提煉出主題。

2結果

2.1主題1:影響學習體驗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教室布局、桌椅的舒適度、班級人數、課堂時間、學習氛圍等18名護生均認為教室雖然寬敞明亮,但面積偏大,班上人數太多,而多媒體屏幕又設置在黑板的左側,教師就經常只站在左側,老師關注最多的是坐在教室左側前排的護生,而坐在教室右側,尤其又在后排的護生基本被忽視。護生2:“我們班上課是愛學習的同學坐在教室前排,不愛學習的同學坐在后面玩手機。”6名護生提出,每次課都是2節課一起排課,每堂課50min而椅子很硬,坐久了就感覺特別疲勞。即使想認真聽課,也免不了要開小差。

2.2主題2:《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情況,主要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生交流和互動等18名護生均認為《內科護理學》課程涉及人體各系統的常見病,內容包羅萬象,和原來學的各門基礎醫學課程都有關聯,學習起來感覺內容復雜、很難學。護生3:“老師基本都使用PPT課件上課,課件內容很多,翻頁很快,好像老師只負責把內容講解完,我們只需負責聽,2節課聽下來,內容很多,但不知道學了什么。”護生7:“老師用PPT上課,講的內容很多,但老師忙著講解和切換頁面,把我們忽視掉了,我不喜歡用PPT上課,寧可老師像原來一樣,一邊講解一邊用粉筆板書。”護生17:“雖然現在教學都使用多媒體,屏幕很大,但是教師的課件主要是文字,雖然配有一些圖片,但主要還是聽老師講解,在視聽上的體驗和看電影還是相差太大了,聽課時間長了就想打瞌睡。”

2.3主題3:《內科護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狀況18名護生均對《內科護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很感興趣,但認為實訓內容開設太少,又沒有臨床見習。在基本沒有接觸過臨床的情況下學習內科護理感覺很抽象,難以理解。希望能夠有機會接觸真實的病人,接觸臨床。護生4:“很喜歡上內科護理的實訓課,不會像上理論課時那么枯燥。在實驗室操作時才有自己是一名護士的感覺。”有10名護生提到:很想到病房看一下真實病人的狀況,很想了解臨床護士是怎么工作的。

3討論

3.1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課程學情分析

《內科護理學》是一門臨床護理核心課程,是其他臨床各科護理的基礎,是聯系基礎醫學、護理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的橋梁課程。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以課堂教學為主,多數高職高專都采用多媒體教室大班授課,并開設相應的內科護理操作實訓課,部分學校會安排護生到臨床見習。目前,各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課程設置的實踐課時比例普遍偏低,一是因為相當一部分內科護理操作如胸腔穿刺術的護理、腹腔穿刺術的護理等,在臨床上并非由護士獨立完成,而是醫護合作完成的,因此開設此類實訓課不僅難度大,而且護生也會認為這些操作并非由護士獨立完成,思想上也不重視;二是由于教學醫院條件限制和臨床帶教師資的缺乏,護生臨床見習機會較少,有些甚至完全沒有機會。《內科護理學》這門學科旨在教會護生用基礎醫學知識解釋臨床現象;用基礎醫學和護理知識解決臨床實踐中的護理問題,從根本上說是要培養護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勝任力,學習時需要理論密切聯系臨床實踐。由于護生在學習臨床護理課程時,缺乏臨床實踐經歷,對臨床護理沒有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所以,教師在課堂通過講授的方式授課難度很大。護生則普遍感覺這門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復雜、抽象,學習難度大,導致護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下降,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護生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的現象很常見。尤其近10年,高職高專不斷擴大招生規模,護理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又多采用多媒體大班授課。但實際情況并不是護生都喜歡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這和廖文香[2]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了投入,各高職院校的教學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自古中國就有“寒窗苦讀”的說法,導致護理教師潛意識里都認為學習必然是很艱苦的事情,從而真正從學生體驗的角度去改善教學條件和進行教學改革仍然做得不夠。護理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個典型的知識服務提供過程,即教師和護生投入時間、精力、資金等資源,最終產出學生內化的知識。面對MOOC的挑戰,護理教師應關注護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優化和豐富護生在課堂的體驗,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提升學習效果,把護生留在課堂。因此,以全面優化護生體驗為中心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3.2改善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外部因素

小班教學能提高教學質量是大家的普遍共識。世界著名大學的教學質量評估中,都把人數小于20人的班級數量占總班級數量的比例,作為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3]。《內科護理學》是臨床護理核心課程,大班教學必然會影響護生的課堂體驗及學習效果。鑒于目前高職高專的實際師生比例偏低的現狀,控制每班人數≤60人,比較切實可行。學校也應從教室的空間大小、照明效果、桌椅的擺放及舒適度等各方面細節去優化護生的體驗。教學場地也可不固定在多媒體教室,護理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護理實訓中心的示教室、模擬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甚至是醫院等。創新教室布局,如“細胞式”教室,6人~8人為一個“細胞”進行座位布局,可將固定桌椅換成可移動桌椅或可旋轉桌椅,以方便護生小組討論式學習的開展,也可以培養護生的團隊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min。因此,可適當縮短每堂課時間,每堂課以40min左右為宜。

3.3探索以優化護生學習體驗為中心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

3.3.1轉變教育理念

《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應從轉變教育理念開始。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傳遞-接受”的護理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護生體驗為中心”,以護生自主學習為主。護理老師應從以“知識灌輸”為主,轉變為致力于教會護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做事”,以培養具備臨床勝任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只有教育理念轉變了,護生才會改變原來主要依賴教師的學習方式。護理教師在教學中才會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學方法,自覺重視護生的學習體驗及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的變化。

3.3.2改革考核方式

眾所周知,考試對教學起指揮棒的作用。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考試對教學的引領作用,通過改革《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來引導課程改革。傳統的《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以閉卷考試為主,這必然導致任課教師以知識的灌輸和講解為己任。《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考核改革應從以考核護生對知識的識記和理解為主,轉變為包括:理論考試,題型以案例分析為主;臨床護理實踐考核,應占總成績的30%左右;護生參與小組討論、課堂發言及作業完成情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評,強調護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勝任力。

3.3.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先進教學手段,豐富護生的視聽體驗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學習等。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通過臨床案例創設問題情景,讓護生體驗積極探索的欲望。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MOOC沖擊,護理老師應深入研究MOOC的優勢和缺陷,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利用MOOC中使用的先進教學手段,如動畫、微視頻等豐富護生的視聽體驗,增加課程對護生的吸引力。

3.3.4加強師生互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MOOC最顯著的優勢就是在線互動開放。但“慕課”只提供、傳遞知識、信息,真實的大學校園氛圍,教師對護生的口傳心授,師生之間的情感傳遞,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是“慕課”解決不了的[4]。因此,護理教師應以各種護生活動為載體,豐富護生的生活體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護理教師應重視言傳身教,課堂上要注意和護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動,課外則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電子郵件等促進師生間、護生間的交流互動,讓護生感受到無論課堂內外,線上線下,老師和同學時時刻刻都在身邊,能夠隨時獲得老師的關注和指導,也有助于護生之間互相交流和學習,從而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

3.3.5以實訓、見習為載體,豐富護生的職業體驗

建設仿真臨床的實訓場所;利用社會上招募的人員培訓為標準化病人,讓護生在進行操作訓練時更有臨床真實感;在實踐教學中護理老師可以有目的地設置一些正面和負面體驗;臨床護理操練室使用多邊形護理操作臺,便于護生在進行操作訓練時討論和互相學習;加大對虛擬仿真訓練室建設的投入,通過虛擬仿真的臨床護理實訓可以訓練護生的臨床護理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并培養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勝任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護生進一步的臨床護理技能訓練也可以依托教學醫院來完成,這也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最為欠缺的。

作者:黃笑燕 單位: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陳梅.初中物理課堂豐富學生體驗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14(7):5-6.

[2]廖文香.關注學生學習優化生物課堂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2):119.

[3]何國平,楊云帆,陳嘉.“慕課”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9):1095-1099.

[4]彭德倩.“慕課”來了挑戰傳統大學教育學校間圍墻將被消融[N].解放日報,201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