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護理教育在老年護理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1-19 11:48:01
導語:敘事護理教育在老年護理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索敘事護理教育在老年護理教學中對學生護理情感的培養效果。方法以2016級五年制護理專業165名大專生為研究對象,在老年護理課程教學中,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與老年患者相關的文學及影視作品、情景再現—角色扮演、分享情感故事、書寫并分享反思日記等形式進行敘事護理教育。教學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敘事護理教育對學生情感培養具有明顯效果,教學前后學生對老年護理的認識和理解也有明顯差異。結論敘事護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老年護理課程的認識和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老年患者的情感,有效促進師生綜合能力提升,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敘事護理教育;老年護理;情感
2020年11月1日,我國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02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8.7%。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老齡化社會的劃分標準,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問題成為目前我國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滿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需盡快培養專業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應用型、技能型老年護理人才。敘事護理教育于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護理教育家Diekelmann[1]率先引入護理教育領域,她認為敘事護理教育是教師和學生搜集故事素材,通過引導學生解構、分析故事內涵,以對話及溝通交流的形式培養學生同情心、人文關懷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實現研究和教育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敘事護理教育是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已成為未來護理教育的發展方向。
1對象
選擇我校2016級五年制護理專業16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8名(占10.9%),女生147名(占89.1%);年齡17~20歲,平均(18.5±0.8)歲。
2教學前問卷調查
為真實了解學生對老年患者情感方面的主觀感受,以及通過敘事護理教育是否得到改變,我們在教學前針對老年護理教學特點,自制調查問卷,共10個問題。采用匿名答卷的方式保證調查結果真實有效。發放問卷165份,收回165份,均為有效問卷(見表1)。
3教學內容與方法
3.1教學內容
老年護理在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共32學時,內容包括緒論、老年人各系統的老化改變、老年人的健康保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護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老年人的用藥護理、老年人的健康評估、老年人常見疾病及護理、老年人的臨終護理。
3.2教學方法
3.2.1查閱資料,觀看與老年患者相關的影視及文學作品教師課前通過互聯網搜索、查閱文獻和相關書籍,收集整理與老年護理相關的影視作品、圖片、文學作品等素材為教學做準備。根據教學內容挖掘與敘事護理相關的教學素材,設計教學活動。布置課前任務,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或應用其他形式查找與老年護理相關的資料,結合自身經歷采用回憶日記的形式,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教學素材中人物的情感、行為和感受進行分析。在觀看視頻前提出問題,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并與他人分享感悟[2]。如在第一章緒論的學習中,觀看人體老化進程的動畫、老年患者真實生活的視頻,讓學生明白老化是一種生理現象,不可抗拒,每個人都會自然老去,在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疾病,進而思考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有價值和充實地度過人生。在第八章老年人常見疾病與護理的教學中,觀看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相關視頻,查閱文獻和書籍,分析老年疾病的發生原理、特點以及如何護理,讓學生明白對待老年患者要有情感的投入,要使老年護理的每一個過程都帶有“溫度”,要有感情地去照顧。引導學生閱讀《大醫精誠》《南丁格爾誓言》等醫德名篇,使學生在學習老年護理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自覺完善護理行為,遵守護理職業道德。3.2.2情景再現—角色扮演情景再現—角色扮演是指再現真實場景,通過行為替代和行為模仿影響個體認知及心理的教學模式[3]。通過情景再現—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有更真實的體會,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老年患者所患疾病以及心理需求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課前一周,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情景再現主題,提出要求,如根據主題編寫劇本、設計對話、布置場景、準備道具、角色扮演等,對學生進行分組,利用課余時間設計編排。課上學生分組表演,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判斷能力。結束表演后,對各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相互點評,師生共同討論與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對每組表演進行總結,給予指導和肯定。例如,為了使學生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更細致和全面,使臨床護理有“溫度”、有“情感”,設計阿爾茨海默病主題,讓學生扮演老年患者和責任護士,角色扮演過程中,融入對“患者”的關心、愛心、同情心等情感,使學生深切體會老年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培養學生職業情感。課后,要求學生針對此次情景再現及個人扮演的角色進行思考,并寫下感悟及反思日記,進一步加深對老年患者的情感。3.2.3分享情感故事,激發學習興趣故事是一種文學體裁,是有效傳遞信息的方式,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的情感故事能慰藉讀者心靈,給讀者以啟迪,并在時代的變遷中保持本質特征、煥發藝術光彩。為了加深學生對老年患者的情感,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要求學生對下節課內容進行預習。下節課上,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分享故事,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培養和提升自我情感,讓課堂更加精彩,讓情感自然融入。如在老年癡呆病教學中,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或幫助過癡呆老年人的故事;在老年人各系統的老化教學中,讓學生講述自己爺爺奶奶因身體老化而引發的一些趣事;在老年人的用藥護理教學中,讓學生講述家中老年患者服藥的情景,加深對老年人用藥安全及相關護理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老年患者的這些生理、心理現象對自己的觸動。3.2.4書寫并分享反思日記反思日記又稱平行病例,是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會醫院內科大夫CharonR提出的敘事醫學理念,她倡導臨床醫生通過書寫平行病例或反思日記來更多了解患者疾病痛苦歷程中的心理感受[4],在促進探究和反思的同時獲得新的體驗。老年護理教學中,通過書寫反思日記使學生在知識習得過程中受到觸動,并且在講述親身經歷的事件以及所聞所見的過程中,闡述內心的感受、想法和觀點。根據教學計劃和目標確定課堂討論主題,要求學生根據討論主題結合自身學習、生活經歷完成反思日記,并在課堂上分享[5]。可根據座位或學號將學生分組,每組8~10人。先進行小組分享,學生將自己的反思日記與小組成員分享,組內評選出較精彩的日記,再與全班分享。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點評,教師進行最后總結。如學習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時,課前確定以老年人清潔與舒適護理為主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及理解,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反思。
4教學后問卷調查
根據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后,再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兩次調查內容相同,目的是進行教學前后對比(見表2)。
5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將敘事護理教育應用于老年護理教學對學生情感培養具有明顯效果。如對于問題“你有為老年患者盡愛心的心理準備嗎?”,敘事護理教育前選擇“有”的學生為29.1%,敘事護理教育后為82.4%。對于問題“你對老年患者有愛心和同情心嗎?”,敘事護理教育前選擇“有”的學生為40.6%,敘事護理教育后為81.2%。對于問題“你會為大小便失禁的老年患者耐心處理嗎?”,敘事護理教育前選擇“會”的學生為5.5%,敘事護理教育后為39.4%。以上數據反映出,教學后學生對老年護理課程的認識和理解與教育前有明顯差異。
6結論
6.1敘事護理教育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老年護理課程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一門課程有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對于問題“你喜歡老年護理這門課程嗎?”,敘事護理教育前選擇“喜歡”的學生為12.7%,敘事護理教育后為81.2%。對于問題“你對老年護理課程教學目標有了解嗎?”,敘事護理教育前選擇“有”的學生為10.9%,敘事護理教育后為76.4%。對于問題“你有認識到老年護理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嗎?”,敘事護理教育前選擇“有”的學生為41.2%,敘事護理教育后為97.6%。由此可見,在老年護理教學中引入敘事護理教育,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老年護理的認識,對高效完成老年護理教學任務起到了促進作用。
6.2敘事護理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情感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鋒曾說,“現在社會上‘暖男’很受歡迎,但并不是必需品;而‘暖醫’與‘暖護’則是剛性需求”。怎樣的護士才是“暖護”?應該是敬畏生命的人、懂得謙卑的人、有慈悲心的人、善解人意的人、有一雙溫暖的手的人、尊重生命的人、懂得與死亡和解的人。老年患者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命進入倒計時,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適應能力逐漸變弱,更需要關心、關愛和同情。因此,注重對老年患者護理情感的培養,讓老年護理人才成為“暖護”是護理職業教育的責任。如在學習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時,課前確定以老年人清潔與舒適護理為主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實踐與反思。有的學生的反思日記來源于養老院志愿活動經歷,應用敘事的方法,講述自己為老年人做清潔護理、安置舒適體位以及和老年人交流溝通過程中內心的情感觸動和感想,他們在反思日記中生動地記錄了與老年人短短相處的時間內,深刻體會到老年人特別是患病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自己作為一名護理專業學生,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波動。在第九章老年人的臨終護理教學時,課前確定以臨終患者的疼痛護理為主題,一位奶奶患淋巴癌的學生在反思日記中形象地記錄了奶奶的癌痛,“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奶奶癌痛發作時那痛苦而無助地呻吟和哀號讓我全身抽搐,內心無比煎熬……我不知道將來從事老年護理工作時,會不會去護理像奶奶這樣的患者,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好這件事”。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敘事護理教育對培養護生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情感效果明顯。
6.3敘事護理教育能夠促進師生綜合能力提升,提高教學效果
敘事護理教育具有啟悟性、體驗性、隨機性、創造性等特點。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將理論知識系統地、有計劃地傳授給學生,并通過反思日記分享、情景再現—角色表演、分享情感小故事等環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如課上,教師和學生在敘述自己經歷的同時,也在回顧個人經歷,剖析個人內心,從而抒發個人情感,隨著觀點的逐漸清晰,個人的生活與行為重新被賦予意義,情感、目標、需要與價值得以體現。由此可見,敘事護理教育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有助于師生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1]DIEKELMANNN.Reawakeningthinking:istraditionalpedagogynearingcompletion[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5,34(5):195-196.
[2]KERRL.Morethanwords:applyingthedisciplineofliterarycreativewritingtothepracticeofreflectivewritinginhealthcareeducation[J].JMedHumanit,2010,31(4):295-301.
[3]任丹鳳.對教育敘事和敘事教育的功能及意義的解讀[J].教育探索,2009(12):137-138.
[4]董永澤,楊青敏,邱智超.敘事護理教育在護士人文修養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6(9):675-678.
[5]高晨晨,姜安麗.敘事教育在護理人文關懷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1):31-33.
作者:孫南竹 何巖 郭璐璐 韓媛媛 宋婷婷 王苗苗 李彩霞 高欣 趙倩靖 陳玄清 程圓圓 馬珺香
- 上一篇:藥物化學課程教學設計探討
- 下一篇:建筑市場三包一掛專項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