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標準化病人在護理專業(yè)健康評估中的應用

時間:2022-11-14 08:37:43

導語:電子標準化病人在護理專業(yè)健康評估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標準化病人在護理專業(yè)健康評估中的應用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yè)兩個班級的學生,一組編為A班,一組學生編為B班,A班48人,14-15歲6人,16-17歲32人,18-19歲8人,20歲2人,平均年齡16.7歲;入學考試(語文、數(shù)學、英語、計算機)平均成績202.9;漢族生27人,民族生21人(其中民考民4人,民考漢21人)。B班47人,14-15歲5人,16-17歲33人,18-19歲6人,20歲3人,平均年齡16.9歲;入學考試(語文、數(shù)學、英語、計算機)平均成績204.7;漢族生25人,民族生22人(其中民考民2人,民考漢20人)。

(2)研究方法

A班與B班由同一位教師授課,采用相同的授課課件,教師先講解理論知識,講解過程中展示圖片、播放身體評估視頻,由于臨床見習基地能夠接納的學生數(shù)量有限,因此A班學生在理論學習后進入信息化實訓教室借助電子標準化病人開展實訓,B班學生進入臨床見習基地實訓,由臨床帶教老師分組指導查體見習。每次實訓結束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交實訓報告,每組6-7人。教師通過與學生交談、批改實訓報告的方式初步了解學生對技能及知識掌握情況,并不斷改進兩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評價方式

在完成常見癥狀及身體評估兩個主要章節(jié)的教學后,采用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編制理論試卷,由事先培訓過的醫(yī)學專業(yè)的老師扮演病人并敘述癥狀,選擇心肺聽診及頭面頸檢查、軀干及四肢檢查、腹部觸診、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評估作為主要技能考核項目,考查學生查體及識別癥狀的能力。理論成績與技能成績各占50%。

2.結果

A班學生平均成績?yōu)?9.69分,B班學生平均成績?yōu)?2.15分。理論成績平均:A班高于B班3.5分,技能成績平均:A班高于B班4.16分。考查結束,教師通過發(fā)放問卷的方式分析原因,89.3%的學生認為實訓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幫助。90.6%的A班學生認為,借助電子標準化病人練習,有助于理論知識的記憶,查體體驗相對深刻,考核時能夠?qū)⒉轶w記憶和體驗遷移到真實的病人,但在常見癥狀的學習部分,應用電子標準化病人的意義不大。97.2%的B班學生認為,臨床見習雖然能夠接觸到真實的臨床情境,但多數(shù)病人拒絕臨床見習學生的查體實踐,幾乎每次只能有一個有時甚至沒有學生能夠在病人身上查體,所以沒有深切的體會,多數(shù)記憶還是從教學錄像以及觀看老師查體中獲得,遷移時會有一些猶豫。

3.結論

目前,電子標準化病人的仿真程度已經(jīng)達到一定的水平,其提供的大量異常體征及其可反復練習的特性,省去了教師實訓前搜集標準化病人的時間,在標準化病人缺乏、以及患者因疾病拒絕學生查體的情況下對健康評估課程實訓有一定的幫助,其應用很好的解決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具有一定的意義。

4.思考

電子標準化病人的應用,對健康評估教學的意義是不可忽視的,但作為教師,在應用時必須思考并解決一些問題:電子標準化病人畢竟不是真實的病人,如何引導學生與病人溝通,體現(xiàn)人文關懷?在模擬臨床情境時,電子標準化的語言配合能力及反應能力有限,教師應怎樣做才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展現(xiàn)最為貼近臨床的情境?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引起重視的。總而言之,教師應不斷探索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尋求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做到優(yōu)勢互補,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訓練技能,不單純依賴某一種輔助教具。

作者:董慧 單位:石河子衛(wèi)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