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分析

時間:2022-05-20 09:50:12

導語: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互動達標理論在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70例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5)、觀察組(n=35)。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互動達標理論指導下護理,比較2組心理狀況。結果觀察組精神癥狀、社會功能缺損程度及病恥感改善程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互動達標理論應用在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可顯著減輕其負性心理,作用確切。

【關鍵詞】精神科;強制醫療;心理護理;互動達標理論;應用效果

據唐忠民等[1]調查,我國重度精神障礙患者在1600萬以上,但僅有20.0%的患者接受住院治療,另有80.0%患者分布在社會中,給社會安定留下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為了確保精神障礙患者自身及社會安全,應對拒絕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強制治療。強制醫療是對經司法鑒定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障礙患者進行強制性醫療,確保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利益,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2]。但強制醫療患者普遍存在拒絕合作、依從性差、煩躁、焦慮等心理行為,故臨床應重視強制醫療患者的人文關懷,使患者獲得足夠的尊重、理解與關愛。本研究對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中采取互動達標理論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70例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將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齡22歲~52歲,平均年齡(33.74±2.18)歲;病程1年~8年,平均(3.05±0.46)年;文化程度:小學13例,初中10例,高中8例,大學及以上4例。觀察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22歲~55歲,平均年齡(35.01±2.34)歲;病程1年~7年,平均(3.10±0.45)年;文化程度:小學15例,初中10例,高中7例,大學及以上3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3]中精神分裂癥相關標準;②均存在社會功能缺陷;③患者對研究標準及制度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④本研究符合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排除標準:①伴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嚴重軀體障礙疾病者;③酗酒、藥物濫用者;④精神發育遲緩者。1.3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由專門護理人員時刻注意患者行為、語言變化,協助、監督患者服藥,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準確飲食;做好患者常規心理護理,耐心解釋疾病發生情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糾正不良行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互動達標理論指導下的護理。①評估與目標制定。優化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內環境的整潔、干凈、有序,放置綠色植物,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護理人員應與患者有效溝通、交流,根據其健康狀態、年齡、入院態度、心理狀態等基線資料,了解患者疾病、用藥及社會關系等,并評估患者病恥感、治療依從性。根據綜合評估情況以及專業護理知識,制定規范、合理的護理計劃。在制定護理計劃時,應與患者進行討論,確定護理需求及潛在內容,并能共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期達到最佳護理目標。②有效溝通。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時,態度和藹,尊重隱私,建立一種相互信任、融洽相處的護患關系。及時發現患者心理問題,并有效疏導,解答其疑問,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監督患者用藥,講述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療信心。③應對病恥感,穩定情緒。精神分裂癥患者內心敏感,病恥感明顯,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通過健康宣教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方法,使患者能準確認識疾病,減輕病恥感。注意調整患者情緒及正性認知行為,通過對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給予患者全面、優質的護理。定期開展經驗交流及自我療效判定,有利于發現患者存在病恥、自卑、絕望等共性問題,促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④情境訓練。定期召開經驗分享大會、娛樂活動,鼓勵患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護理人員應耐心聽取患者主訴,分享自己遇到最開心的事情、做過最成功的事情,完成積極情感體驗。注意挖掘患者內心感受,訓練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溝通,耐心引導患者傾聽,根據傾聽結果,說明自己的理解情況、潛在感覺,積極糾正患者錯誤思維,并能學會問題應對。1.4觀察指標。①采取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4]評價患者精神癥狀康復情況,該量表共計18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在18~126分,評分越高表示精神癥狀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952,重測信度0.830,可信度高。②采用社會功能缺損篩選表(SDSS)[5]評價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該量表共計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2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社會功能缺損越嚴重。③病恥感:采取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量表(SSMI)[6]對患者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進行評價,該量表共28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分評價,共112分,評分越高,病恥感體驗越強烈。1.5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精神癥狀2組護理前BPR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2組BPR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社會功能2組護理前SDS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2組SD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病恥感2組護理前SSMI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2組SSM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近些年來,我國精神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成為全社會日益關注的社會及公共衛生問題。強制醫療患者多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極易產生自責、消極、病恥等心理,而長期強制性醫療生活,可使患者焦慮、憂郁等加重,對周圍的事物缺乏信心及興趣,極易產生自我情感封閉狀態。故重視強制醫療精神疾病患者人文關懷,對患者生活、行為、文明及自我約束進行長期培養及訓練,利于患者病情恢復。互動達標理論是美國護理理論家King基于系統理論基礎上,在符號互動論及多科學模式下建立。互動達標理論要求確定共同目標,由每名參加該種模式的人互相作用,并一起朝著目標前進。對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互動達標理論指導下的護理,通過與患者有效溝通、交流,進行綜合評估,與患者和家屬共同制定一個規范、合理的目標及計劃,可增加護患之間的信任感,并能加強患者治療依從性及信心,使患者能全面了解疾病治療過程,并積極參與治療。掌握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態,了解其病恥感等出現原因,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穩定患者情緒,促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同時運用情境訓練模式,帶領患者體會積極、樂觀的情感體驗,并糾正其錯誤認知,學會發現問題并正確應對。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精神癥狀、社會功能缺損程度及病恥感均明顯改善,且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互動達標理論在強制醫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減輕患者精神分裂癥狀,提高社會功能,并能減輕病恥感,促使患者心理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在精神科強制醫療患者心理護理中應用互動達標理論,可顯著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和社會功能缺損程度,減輕病恥感,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唐忠民,陳紹輝.論精神患者強制醫療程序之完善———以人身自由保障為視角[J].河北法學,2014,32(10):22-29.

[2]陳衛東,柴煜峰.精神障礙患者強制醫療的性質界定及程序解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7(1):124-136.

[3]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4]撒蘭梅,吐爾格娜,卡勒瑪克拜.維吾爾族與漢族精神分裂癥患者簡明精神病量表測評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4):29-31.

[5]李毅,胡拾妮,高歡,等.精神障礙患者社會功能缺損評定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5):468-470.

[6]潘勝茂,周英,姜戀,等.中文版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恥感量表信效度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6,25(4):372-375.

作者:張文燕 單位:龍巖市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