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病患的護理措施論文

時間:2022-10-14 05:38:00

導語:腦癱病患的護理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腦癱病患的護理措施論文

【摘要】目的總結應用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治療腦性癱瘓患者的護理特點和方法。方法49例腦性癱瘓的患者接受了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術前評估掌握相關合并癥,術后監測生命體征,適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結果本組手術患者療效顯著,未發生護理相關并發癥。結論細心的術前準備,配合醫生做好術中、術后護理,能充分發揮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腦性癱瘓脊神經根雙下肢痙攣護理

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術是治療腦性癱瘓引起雙下肢痙攣的一種手術,大多數患者在術后行走能力和肌張力得到明顯改善。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創新改良了此種手術方式,將其發展成為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此過程中我們制定了與此項手術有關的護理方案。我們應用此方案護理腦性癱瘓上百例,獲得隨訪49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和解放軍第88醫院全軍骨科中心完成。隨訪觀察1998~2008年上述兩醫院收治的痙攣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患者共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4~26歲,平均9歲。病因:早產21例,難產15例,腦炎、腦損傷和高熱抽搐后遺癥共13例。單純雙下肢痙攣性癱38例,合并一側或雙側上肢癱11例。雙下肢肌張力按改良Ashworth肌張力評定標準,2級19例,3級23例,4級7例。運動功能評估按Gerard標準分為:1級不能行走者8例,2級為有外力支持可行走3米以上者11例,3級為有外力支持下可行走3米以上90米以內者17例,4級為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米以上者13例。

1.2方法

全麻俯臥位,取后正中切口,顯露其L2~S2棘突椎板后,切除棘突及棘突根部部分椎板,形成寬約0.8~1.0的槽。腦棉保護硬膜,取頭低位,縱行切開硬脊膜,顯露L3~S1平面的馬尾神經。依椎間孔標志依次游離兩側L3~S1的脊神經后根,并用橡皮條牽引備用。從右S1和右L4脊神經后根開始,用顯微外科技術將每根后根分成3束,檢測每一束的興奮閾值,將每根后根興奮閾值低(即興奮性高)的一束切斷;然后將S1和L4脊神經后根切斷的兩束遠端用7-0無損傷線吻合。同樣,取L5和L3脊神經后根1/3吻合,左側同右側。生理鹽水沖洗,縫合硬膜,置引流管,分層縫合切口。主要結局觀察指標:95例患兒手術前后肌張力、反射和運動功能的變化。

1.3結果

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5個月。術后1周肌張力均明顯下降,約85%患者肌張力下降1~2級,約90%患者運動功能改善1~2級。術后1年復查,肌張力比術后1周均有上升,平均升幅約015級。SPA組患者行走功能與術后1周相比約上升015級。本組患者在術前和1年隨訪結果比較見表。本組患者無1例出現肌無力和尿便失禁的情況。

二、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交叉吻合術是一種在本院開展的創新術式,治療對象主要為兒童及青少年。有些患兒家屬因對該方法的不了解而產生恐懼心理,持懷疑態度,擔心治療效果不理想,針對患兒與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首先要向患兒及家屬介紹治療的具體方法,以及該方法特點、適應證、較其他非手術治療和傳統手術治療的優越性,并根據患者病情特點說明為什么要選該方法治療;其次,由于患兒多數為未成年人,要關心、安慰和理解患者,使其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減少恐懼心理,向患者實例說明該手術方法的效果,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療和護理。

2.1.1術前準備參與術前討論,了解病情、手術目的、手術過程,做好術前備皮,常規項目檢查,核對患者姓名、住院號,以利于手術中的配合。準備好重要器械的消毒,如雙極電、神經測量儀、神經鉤。術前備血、術前導尿保留尿管。

2.2術中護理

護士術前應將所需物品器械提前準備好,復習手術步驟,及時為醫生調好手術照明燈光,調試好神經測量儀。手術過程中合理將器械擺放在器械臺上,操作過程中熟練傳遞各種手術器械。切開硬脊膜時需及時搖體位,使患者保持頭低腳高位,減少腦脊液流向脊髓遠端。維持循環穩定:SPR術由于手術時間長,失血量一般比較大,因此手術醫生和手術室護士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同時護士也要協助麻醉師,密切觀察心跳呼吸的變化,正確估計出血量,及時進行輸血、輸液管理,使患者安全渡過手術期的重要環節[3]。輸入的液體量、吸引瓶內的出血量以及手術過程中的尿量,要及時統計并報告醫生。本組患者手術過程中生命體征穩定,術后恢復良好。

2.3術后護理

2.3.1術后觀察術后患兒返回病房后,取平臥位,定時翻身,應該心電監護觀察生命體征,定時觀察患肢血運變化,觀察刀口有無滲血、滲澄清液體、引流管是否通暢,有無脫落,引流量多少及顏色變化,尿液體色澤,尿量多少等。

2.3.2日常護理手術后臥床易引起消化吸收緩慢,胃腸不適,因此早期飲食宜以清淡為主,以后逐步增加熱量及蛋白質,定時翻身,翻身時采用軸線翻身,避免軀體扭曲。協助患兒大小便,避免大小便污染傷口。

2.3.3康復訓練功能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其程序應該依被動—輔助運動—主動運動進行,訓練前先按摩,而后進行關節功能的活動。術后2天拔除引流管后開始指導患兒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的跖屈和背伸訓練等。待傷口愈合,關節肌肉活動的范圍可逐漸加大,進行下肢功能鍛煉,如屈伸髖、膝關節,下肢的外展、內收等訓練,活動范圍逐漸增加。

三、討論

痙攣性腦癱見于所有國家及各種類型的家庭,大約每300個出生的嬰兒就有一人患有或發生腦癱。由于環境污染、高齡產婦增多、新生兒急救醫學進步和NICU的建立等原因,使一些極低體重兒或重危新生兒得以存活,導致目前腦癱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我院應該脊神經后根部分切斷并逆行交叉吻合術治療痙攣性腦癱,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此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護理經驗。包括術前準備、心理護理以及術后康復鍛煉。

術前準備時要求護士參與術前討論,了解病情、熟悉手術方案,準備好重要器械的消毒。三查七對,以利于手術中的配合。心理護理應該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術前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解說該手術的相關內容和護理要點,從而取得患者的配合;術后患兒由于腰背部疼痛,變換體位時配合能力差,因此要求護理要更加細致、耐心。康復鍛煉中功能訓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培養患者家屬的耐心,增強患兒戰勝疾病的信心。術后康復訓練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因此,要教會患兒及家屬康復訓練的方法,使患兒能夠堅持康復訓練,以增強手術的治療效果。由于我們形成了術前準備、術后護理和康復訓練的方案,本組患者均順利接受了手術,未發生護理并發癥,護理效果好。公務員之家

參考文獻

[1]李貴濤,徐洪章,寧志杰.腰骶脊神經后根部分交叉吻合改善腦性癱瘓患者下肢功能狀態的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0):3929-3931.

[2]彭湛賢,黃麗珊,劉燕芳.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治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護理[J].現代醫院,2008,8(5):81-28.

[3]張華,吳光月.腦癱高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患者的護理[J].吉林醫學,2008,8(29):1342-1343.

[4]萬承群,劉琴仙,劉春容,等.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治療痙攣性腦癱的圍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