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分析化學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28 10:49:33

導語:中職分析化學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分析化學教學模式分析

一、中職分析化學傳統教學模式現狀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做三者相互獨立分離,學生通常在實踐課教學中表現活躍,但理論課教學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理論知識的接受效果明顯低于實踐知識的接受效果。更為關鍵的是,教、學、做三者長期相互分離,間隔時間長,對分析化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不良影響。

二、中職分析化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勢分析

在“教、學、做”三者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作用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實踐活動均在同一地點同時開展,所采取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實驗演示、理論講授、知識應用、教師提問、實踐訓練這幾個模塊。具體操作流程為:首先,由教師根據知識點主題內容進行演示實驗,由學生自習觀察演示實驗的操作步驟與實驗現象。在演示實驗結束后,教師講解演示實驗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其實際應用,并針對演示實驗的操作過程以及實驗結果提出一系列問題,指導學生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學生在此基礎之上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實踐的方式驗證答案。由此可見,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教、學、做”三者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師與學生雙方展開同步活動。更為關鍵的是,“教、學、做”三者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還能夠在訓練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最優化的實踐教學效果。

三、中職分析化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實例

以中職分析化學“水的硬度”知識點為例,在該知識點教學過程中引入“教、學、做”三者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下對該知識點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與總結:“水的硬度”教學單元:指導學生進行配位滴定法操作過程的學習,并對配位滴定法在實際中的運用進行了解與掌握;“水的硬度”教學目標:基于對配位滴定法基本操作原理知識點的復習,掌握測定物質硬度實驗的基本工作原理與具體操作方法,能夠獨立解決在水的硬度測定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水的硬度”教學場所:整個教學過程在滴定分析實驗室中完成;“水的硬度”教學內容:第一步,將全班學生按照2~4人/組標準進行分組,確定小組組長;第二步,對上一階段學習中已掌握的配位滴定法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計算過程等知識點進行分析回顧;第三步,掌握永久性硬度以及暫時性硬度的概念以及特征差異;第四步,列舉實際運用中常見的配位滴定指示劑,并對不同類型配位滴定指示劑的適用范圍進行演示與歸納;第五步,引導學生掌握測定水總硬度水平的具體方法,并由學生按照分組完成實驗。在實驗完成后,教師應當結合“水的硬度”實驗過程中的關鍵現象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在測定水的硬度過程中,加入緩沖溶液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在測定水的硬度過程中不加入緩沖溶液,那么可能導致實驗結果發生怎樣的變化?”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由學生分組設計討論性試驗,并確定實驗方案,展開試驗探索。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介入其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總結學生在實驗過程以及討論中所產生的困惑與不解,并集中進行課堂討論;第六步,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實驗演示或PPT展示的方式向教師以及全班學生講解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利用實驗的方式解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根據小組內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考評。“教、學、做”三者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是中職階段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的一大重要舉措。通過對“教、學、做”三者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對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也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增加教師積極展開教改科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本文重點圍繞中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做”三者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使“教、學、做”三者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及其教學體系逐漸完善,進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推廣開來。

作者:張杰 單位:邛崍市職業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王虎,楊蓉,韋敏,等.中職分析化學實訓課與計算機應用一體化教學的實驗性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8):104.

[2]周勁松.中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初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3):2-3.

[3]張紅.微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中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6(14):124-125.

[4]孟祥樂.基于網絡課程環境下中職分析化學教學設計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5):55-56.

[5]劉淑梅.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分析化學綜合實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4,41(8):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