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如何融入高中化學教學
時間:2022-07-08 10:13:13
導語:課程思政如何融入高中化學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過程,就是把黨的教育方針和育人的職責落實到實處,努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多元精神與多元意識形態的沖擊,因此,培養化學學科人才時更加的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化學教師應該進行合理科學的教學設計,并遵循相關的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及生活實際,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探究以“氯氣的實驗室制備”教學為例,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確保學生熱愛祖國、求真務實及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落地生根。
關鍵詞:課程思政;化學教學;教學設計
黨的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2016年曾強調:立德樹人工作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各類課程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學生學習化學會受到多元精神和多元意識形態的沖擊,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化學家的智慧、思想,把著名科學家熱愛祖國、自強不息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學生當作學習的典范。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推進“課程思政”理念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以“課程思政”理念下對“氯氣的實驗室制備”進行簡單教學設計,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以名人事跡為引領,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懷以及相應的科學精神。
1“課程思政
”所謂“課程思政”,就是運用各類課程和教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地去引導學生,真正發揮育人的主體作用,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全部教學過程中,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將育知與育人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做到育人育才有機統一,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實處。
2“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2.1教學整體思路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氯氣的實驗室制備”的教學設計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以氯氣的發現為引領,得出實驗室制備氯氣的原理為:MnO2+4HCl(濃)△MnCl2+Cl2↑+2H2O;接著通過對反應物狀態及反應條件的分析選擇相應的發生裝置,對體系中成分的分析進行選擇除雜裝置、除雜試劑及除雜順序;最后,在通過對氯氣的性質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收集裝置,由于氯氣是一種有毒的氣體,所以收集完后剩余的氣體要進行尾氣處理,故最后要選擇一個尾氣處理裝置。具體教學流程見圖1。
2.2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環節
環節1講述化學家舍勒發現氯氣的過程以及實驗室制備氯氣的原理:MnO2+4HCl(濃)△MnCl2+Cl2↑+2H2O,接著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得出:濃鹽酸不僅做還原劑,還有提供酸性的作用;如果實驗室沒有MnO2時,可選用KMnO4、K2Cr4O7等氧化劑代替,其反應的方程式為:2KMnO4+16HCl2MnCl2+2KCl+5Cl2↑+8H2O。【設計意圖】采用化學史進行化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體會科學家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環節2帶領學生分析實驗室制備氯氣所需實驗儀器:酒精燈、圓底燒瓶、分液漏斗、導管、集氣瓶、燒杯、鐵架臺等,除了上述所涉及到的實驗儀器外,還包括蒸餾燒瓶、長頸漏斗、廣口瓶等,接著將這些實驗儀器分發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找出實驗室制備氯氣所需要的實驗儀器。【設計意圖】通過對初中所學實驗室制取氣體方法的回顧,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再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尋找本節課所需要的實驗儀器,從中對比各儀器之間細微的差異,在尋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態度,為今后的學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環節3-1將所需要的實驗儀器選出來后,一起回顧分析所學的發生裝置,接著從原理方程式、反應物的狀態及反應條件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發生裝置:固-液加熱裝置,然后由學生自由組裝該反應的發生裝置,并讓學生上臺展示所組裝的發生裝置,最后引導學生得出此裝置中的分液漏斗不僅可以盛裝濃鹽酸,還可以控制該反應發生的速度。【設計意圖】由學生自行組裝得出反應裝置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的發生裝置有不同的特點,會使學生領悟到裝置的多樣性以及選擇裝置的重要性;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規范操作和動手能力,在人生價值上得到了很大的體現。環節3-2發生裝置選好之后,對體系中的成分進行分析:由MnO2+4HCl(濃)△MnCl2+Cl2↑+2H2O可知:最后所需的是Cl2,由于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所以混合氣體體系中會含有少量的氯化氫氣體,同時該反應在加熱條件下進行,生成的水會部分轉化為水蒸氣,故混合氣體體系中的成分主要有:Cl2、HCl、H2O(g)。為了收集到較純的Cl2,該如何除去其中的雜質呢?除雜的原則是什么?選擇怎樣的試劑?除雜的順序又是怎樣的?除雜的原則:不增、不減、易分離、易復原。因為HCl氣體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較大,而Cl2在其中幾乎不受影響,故可以用飽和食鹽水除去HCl氣體,接著用濃硫酸(或P2O5或CaCl2)除去水。若先除去水的話,后面的飽和食鹽水也會帶有部分水分,故除雜的順序應該是先除去HCl氣體再除去水。【設計意圖】通過對反應原理進行分析:得出混合氣體體系中所含成分為:Cl2、HCl、H2O(g),讓學生認識體系的復雜性;再通過選擇合適的除雜試劑及順序,讓學生從中體會學習化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從而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環節3-3經過洗氣之后,就要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對目標氣體進行收集,根據性質的差異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由于氯氣易溶于水,又因為Cl2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所以選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Cl2。那如何知道所收集的氣體滿了呢?首先,氯氣是一種黃綠色的氣體,可以通過觀察法來觀察是否收集滿;其次,選用濕潤的淀粉-KI試紙進行驗證,其原理是Cl2+2KI2KCl+I2,置換出來的I2遇淀粉變為藍色;最后,還可選用濕潤的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其原理是:Cl2+H2OHCl+HClO,其中HClO具有強氧化性。【設計意圖】通過對常見氣體的收集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從氯氣的性質出發,由學生選擇出氯氣的收集方法,再通過發散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最后由自己總結出相應的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加以運用。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發散性的思維能力,還在歸納總結能力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環節3-4因為Cl2是有毒的氣體,所以在收集滿所需要的氣體之后,還有一部分剩余的量,我們不能直接排放在空氣中,要進行相應的尾氣處理,以免污染環境。常見的廢氣處理方法有:吸收法、固體吸附法以及燃燒法,今天我們所選用的尾氣處理方法就是堿液吸收法。在進行尾氣吸收時,選擇的堿性溶液為NaOH溶液,而不能用澄清石灰水來吸收Cl2,因為溶液中的Ca(OH)2濃度小,達不到完全吸收的效果,所以在選擇尾氣處理的方法時,一定要考慮全面。【設計意圖】通過對Cl2的物理性質進行回顧,引出Cl2不能直接排放在空氣中,給學生融入“綠色化學”的理念,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從自身做起,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全方位地去思考問題,否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環節4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得出實驗室制備氯氣的整個裝置示意圖(見圖2)。圖2實驗室制取氯氣的裝置圖從圖2得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還可以增加除雜裝置和尾氣處理裝置等。在選擇各部分的裝置時,一定要從實際、客觀事實出發,選擇出合適的裝置圖,其裝置的連接順序為:發生裝置→除雜裝置→收集裝置→尾氣處理裝置。【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室制取氯氣的裝置圖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從個別到一般的思想轉化,讓學生在思維能力上有一個跳躍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知識間類別與遷移能力,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一個積極的體驗,形成良性循環;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結語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對“氯氣的實驗室制備”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思政”元素,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學生的思想層面,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不懈探索的精神;在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大量的實驗事實為依據,做到求真務實,嚴謹認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體會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與價值,促進學生在情感、知識與技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新華網,2016-12-08.
[2]呂賢清.“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20,22(3):73-75.
[3]劉孟.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新課程,2016(8):119.
[4]胡佼.高中生科學本質觀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陳藝 馬丹妮 楊麗瓊 趙焱 王宇飛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數學思想在高中化學解題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高中化學教材化學反應與能量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