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改創新教學闡述
時間:2022-02-21 03:40:00
導語:化學課改創新教學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勢以及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使我們的初中化學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校全體化學教師認識到:必須改革應試教育特征明顯的、陳舊的化學課堂教學,建立“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的符合素質教育規律的、全新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
我校化學科教師對傳統化學教學的現狀進行了細致分析:傳統教學多注重知識的傳授,突出表現為課堂上的以“講”為主,教學模式一般為:“組織教學——教師講授——檢測矯正——布置作業”。
此教法相當于教師把知識嚼碎了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學生探討思考的環節,學生不會發現問題,不會解決問題,沒有認識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過程,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功能和作用,過多過重地突出了教師的“導”,而忽略了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
為此,我們又認真學習和分析了“學案教學”、“和諧教學”、“合作教學”等教改理論和經驗,認真學習了“中學化學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教育和教育心理學等有關理論,吸收借鑒了江蘇省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精華,以及杜郎口中學的“小組交流,班級展示”的活力課堂的經驗,在集思廣議的基礎上,也改革了我們的課堂。
一、創設情景,寬松和諧的心境
作為每一個學習的主體——學生,首先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的每一項學習活動都要受到環境、情緒、情感的影響。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動性是十分必要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和藹對待學生,不訓斥,不挖苦,多鼓勵,少批評,以人格平等的心態與學生交談、相處。在新授課開始,組織教學這一環節努力創造出一種師生間寬松和諧的心境尤顯重要。
二、創設情景,學生渴望探求知識的心境
組織教學,應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堂課教學內容上來。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設置懸念,吊起學生胃口,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促使其主動參與到下一步的自學討論中去。
1.從回憶前面知識入手。例學習“元素”一節時,先提出問題: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原子,你能舉出幾種原子嗎?然后讓學生回憶原子的結構,由哪些微粒組成。提出問題:一種原子與另一種原子只所以不是同一種原子,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區別在什么地方呢?要知詳情,請看課本。
2.從日常生活、生產的實例入手。例學習“溶液”一節時,先問:“同學們在家中做過菜湯嗎?回想一下,食鹽放入湯中后,得到的菜湯是上邊的咸,還是下邊的咸?”學生當然會說:“一樣咸”。教師接著問:“為什么?”學生就不好回答了,接著指出要知詳情,請看本節內容。
3.從演示實驗入手。例學習氧氣制法一節時,就先做了3個演示實驗(人教版四年制一冊課本實驗2--6、2--7、2--8),讓學生記錄下實驗結果。然后帶著對實驗結果的疑問又去自學。
基于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有些化學知識的自主學習必須通過實驗才能進行的特點,我們嘗試著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隨堂實驗,即學生邊實驗邊自學。例如我們在學習常見的酸、常見的堿時就采用了隨堂實驗的方式,效果絕對比演示實驗好。
不過,在隨堂實驗中,學生對實驗的操作步驟、要求、注意事項可能不熟,操作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實驗,教師應加強指導;在實驗中,對實驗的現象不僅要讓學生觀察仔細,還應讓他們養成及時記錄的良好習慣,以便與教材內容對照。
自學討論前一個不可忽視且不可小視的工作是討論時的學生分組。良好的分組既能保證學生暢所欲言,又能保證學生最大限度地排疑解難。我們在學生自學討論分組中嘗試了優差生搭配、座位前后相近、學生性情相投的分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疑難解答——釋疑析難,督導主體
大量教育教學例證說明,學習活動有布置,無檢查、無督促,效果是不會很好的。學生自學后,通過習題練習、提問、小組匯報等形式及時檢測自學成效,對檢測中反映出的疑難和各小組討論解決不了的難點及時解析,既起到釋疑析難、鞏固補救的目的,又能起到對自學過程的督促作用。
四、知識整理——歸整體系,陶冶主體
教育研究表明,新學知識只有融入人的原有認知結構體系中,才能真正成為學習者的知識。而認知結構的構建是以學科的“知識結構”為原材料的。無知識結構或對知識結構總結不到位,人的認知結構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所以及時把新學知識納入一定的知識結構體系中或把新學知識及時歸納整理成一定的知識結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化學主體活動教學模式很重視知識結構的整理和構建,每節課最后,都要對本節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力爭納入或建立起知識結構體系。這不僅使學習的主體——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解記憶知識,更能在歸納整理體系的過程中培養陶冶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增強其學習能力。
具體操作方式:
(1)方法之一:教師列出知識結構骨架,由學生把本節知識填入知識框架內,亦即“自主填空式”。主要適用于總結難度較大的知識體系,在教改初期使用較多。
(2)方法之二:由學生個人把本節知識進行歸整,并形成知識結構體系,亦即:“自我總結式”。主要適用于總結難度較小的知識體系,在教改模式基本形成后適用,適合于智力較好的學生。
總之:以上教學流程我們也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靈活安排,盡量避免模式僵化、死扣教條的現象發生,以期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 上一篇:歐盟公司法對我國審計獨立性的啟發
- 下一篇:探究煤礦綜和機械化設備應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