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探究性課堂的基本特征
時間:2022-05-09 03:45:25
導語:化學探究性課堂的基本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探究性課堂
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種課堂形成的是立體的網絡體系,而不是一站式的封閉問答。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與問題性
化學探究性課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圍繞化學科學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的探索活動,經歷科學的工作過程。這種未知性取決于人類的一種基本特質———好奇心。探究性課堂重視并利用學生的這種本能的學習沖動。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課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點,符合新時期教育的發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創設問題性,這是探究性課堂的最大特點。
2.發現性和探索性
認知主義教育觀和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為探究性課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論支撐。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一種結構性存在,知識本身具有理智發展的效力,學生正是要利用這種結構使知識在自身原有的固著點上生長出來,而在這個發現的過程中,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產生,遵循認知結構去發現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識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或者說學生經歷的是一場發現與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學生體會的是本能的滿足,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從發現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發的,是一種有意義的接受。學生所獲得的絕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與知識的增長,很多潛在的、隱性的種子在悄無聲息地萌發著。
3.過程性與開放性
探究性課堂不應是一條通往知識庫的康莊大道,而應是星羅密布的交通網,每一條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會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有額外饋贈,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過程性既遵循了知識生成的結構特征,也尊重了人們發現知識的認識規律。開放性則體現了知識的可生成行和個體的差異性。我們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因此,我們的課堂必須是開放性的,或者說給學生留下的是知識的活路———可以繼續延伸的路。同時,由于個體的差異,學生對于預先設計的課堂可能產生我們沒有計劃到的結果,這種可貴的隱性結果是學生閃爍的智慧的火花,我們應該生育捕捉這種意外之財,讓學生在探究性課堂中真實的發展。
4.主動性與互動性
探究性課堂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必須親力親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中,這種體驗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師扮演的是合作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可以說教師給學生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而執行者只能是學生本人。沒有標準答案,學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動性是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更好地體現了主觀能動性。互動性則為主動性保駕護航,師生之間的反饋、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好地詮釋了探究性課堂的活的靈魂,在互動中,促進了交流與溝通,學生的合作意識、表達能力、分析討論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5.反饋性與可生成性
反饋性貫穿于整個探究性課堂。從反饋的來源看,反饋可以是預設的,即顯性的,也可以是課堂中產生的潛在的、隱性的;就反饋的對象而言,可以是學習資料對學生的反饋,學生之間的反饋,教師給學生的反饋。可以說在探究性課堂中反饋是無處不在的。這話反饋可以線性展開,也可以循環遞進。在這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是有生命的知識,因為這個過程就如抽絲剝繭般生動。探究性課堂更可貴的一點在于它的可生成性。學習內容的設計不是分裂的、單一的知識點,更不是簡單的文字記憶,而是承上啟下、瞻前顧后的,即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鋪墊的和可傳遞的。一堂課的結束絕不是以句號來標示的,而是留下一串省略號,而在省略號中蘊藏著某知識或能力在未來繼續發展的力量,在知識上積累的是容量,在能力上凝聚的是質量。
本文作者:梁永文工作單位: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三鍋初級中學
- 上一篇:會計電算化的必要性分析
- 下一篇:高校會計教育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