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探究性學習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9-28 03:33:29

導語:化學實驗探究性學習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實驗探究性學習實踐與思考

摘要:主要闡述通過化學實驗開展探究性學習實踐策略和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化學實驗;探究性學習;實踐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充分開發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化學實驗是物質知識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基礎

物質及其變化知識的學習如果離開實驗就是無本之源。通過化學實驗創設探究性學習情境,讓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后總結、歸納等體驗,使學生深刻、清楚、準確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那么,怎樣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呢?教學中結合元物質的知識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使實驗成為學生探究認識物質知識的途徑。這種通過實驗進行的探究性學習過程能更深刻地揭示變化規律,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事實。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這一性質的得出是采用如下實驗探究方法:將四朵紫色石蕊試液染成的干燥紙花分別噴稀醋酸、噴蒸餾水、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噴蒸餾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這一學習過程中化學實驗幫助學生觀察了現象,理解了物質的性質,使學生順利突破了重點、難點,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充分顯示了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取知識、認識變化規律的功能。在實驗中激發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化學實驗是形象、生動、直觀地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之一。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創設問題情境:已經知道在溶液中NaOH和HCl都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當它們發生反應時,真正發生反應的是什么微觀粒子?怎樣設計實驗探究這個問題?調動學生思考,并用實驗證明反應后有些粒子“沒有”了,有些粒子依然存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反應確實發生了;反應后溶液中仍然有帶電的粒子;溶液中的粒子是什么?讓學生完成實驗: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在加入鹽酸后紅色消失,酚酞變色可以指示OH-的存在和減少,說明反應確實發生了,并且OH-參加了反應;反應后的溶液仍能導電,說明反應后溶液中仍然有帶電的粒子,用AgNO3和HNO3檢驗,其中有Cl-。可見,NaOH和HCl兩種溶液的中和,實際上只是H+和OH-結合生成了水。這一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化學實驗啟迪思維的功能。

二、化學概念、理論在化學實驗探究學習中建立

化學概念、理論建立在化學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都是從化學實驗事實中抽象概括出得化學本質特征,是更高層次的探究性學習,教學難度更大,更有價值。所以化學實驗是在化學概念、理論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突破口。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這個重要化學理論產生的歷史過程,就能很好地體現實驗對化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的時候,教材設計了四個探究實驗,通過這些實驗來探究認識這一理論,才能全面、正確地建立質量守恒的知識。

三、充分開發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

探究性學習中實驗教學按“問題—假設—推理—實驗—結論”的程序去組織教學。結論在實驗之后,是這種模式與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在教學程序上的區別,更本質的區別在于:在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中,“實驗”是手段,“探究”是重心。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第六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課題中,先從已知的氧氣制法中概括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后,向學生提供若干制取氣體的相關儀器,讓學生考慮,根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選擇怎樣的儀器合適,如何設計并組裝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闡述選擇儀器的理由,選擇裝置的原理。經過實驗檢驗裝置的可行性后,評價裝置的設計合理性,比較可能的多種方案,選擇最佳裝置。這一過程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化學實驗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獨特的條件,盡可能將傳統教材中大量的驗證性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實驗,使學生始終處于不斷探索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通過化學實驗開展探究性學習時應該注意,探究性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切忌事事都探究,處處都探究,進入另一盲區。教師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一些,跳出教學去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建立民主觀念,沿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去想象、去思考。

作者:潘英喜 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南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