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教學綜述

時間:2022-03-17 03:08:13

導語:生物化學教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化學教學綜述

一、生物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課程內容深奧抽象,相互之間聯系多

生物化學學科中所涉及到的新穎的醫學名詞較多,對于很多學生是從未聽聞的,再加上進行解釋的時候使用的都是一些拗口的醫學用語,理解起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生物化學研究的都是機體內的復雜的化學反應,參加反應的都是一些結構極其復雜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步反應都需要不同的酶進行催化,此外還需要激活劑、變構調節等方式等進行調節,更何況體內的許多反應并不是一步或者幾步就可以完成的,往往完成一次代謝需要十步左右甚至更多;再有就是物質代謝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聯系并不是發生在最后一步,而是發生在中間產物,這就要求學生對中間的反應過程也要掌握的很透徹。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生源質量逐年下降

最近幾年開設護理專業學校在逐年增加,而且各個學校的辦學規模也都在擴大,與之相反的卻是考生數逐年遞減,學校之間招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入學成績在逐年下降,其相關能力也都在下降。另外,護理專業對文理科沒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大部分學校在招收學生時候都是文理兼收,有些學校還招收一些對口、3+2的學生。文科生、對口生以及3+2的學生的生物學和化學基礎很薄弱,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的匱乏,使得學生在學習一些空間立體構象時難以理解,尤其是一些細胞內進行的肉眼無法看見的化學反應更是無法理解。

(三)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不高

我國的應試教育,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是被動式的“機械學習”,高職高專招收的學生更是習慣于這種學習方式。他們大多喜歡直接得到標準答案,不喜歡也不擅長自己動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習慣與職業教育的特點相違背,職業教育要求教師教授的內容和教學過程盡可能與學生的就業相一致。學生在將來的職業資格考試和工作過程當中,往往要把理論同真實的案例相互結合起來,去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習慣于被動式“機械學習”的學生來說就增加了難度。

(四)理論教學課時有限

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就業導向的需求,要求學生具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因此許多學校都在進行較大規模的教學改革,其中改革幅度最大就是專業相關課程的設置。大幅度精簡專業基礎課,增加專業課和實驗實訓課的比例,因此生物化學的課時數得到了大幅度壓縮。作為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的實驗實訓課的比重,只能在理論課上進行壓縮,而所需要講授的理論教學內容多,對于教師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充分領悟到生物化學的核心。

二、提高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注重上好第一次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課的教學特別重要。每個課程的第一次課都是對課程的整體介紹,也是課程的入門向導,同時也是教師在學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學生中流傳著“生化、生化,等于神話”的順口溜,使得同學對生物化學從一開始就會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更別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所以上好第一次課對于增強學生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極其重要。第一次課盡量避免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多講述一些日常生活常見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例如:護士洗手后要使用酒精消毒和蛋白質變性的關系;現在市面上盛行的減肥藥左旋肉堿為什么能夠減肥;和尚吃素也可以長肉;大寶SOD蜜里面的SOD是什么物質,有何作用;養生堂生產維生素E為什么可以抗衰老;食用油為什么橄欖油最健康等等。利用這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例來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增強好奇心,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點是圖像生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概念以形象和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同學,例如在講解基因工程時,可以插入克隆羊“多利”的照片以及引入2013年3月在發生安徽亳州的首例克隆豬二代的事例,用類似相關的例子來增強學生的注意力,獲得更好地學習效果。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要緊緊抓住教學主線,植根于基礎知識,加強與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聯系。多媒體教學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是由于課件制作水平、播放速度等原因,在教學中也會有各種問題出現。為了避免多媒體教學中的不足,在多媒體教學中注重板書設計,黑板上面可以寫出講授的主干內容,并且把主干內容保留到每次課的結束,以便于最后總結和學生對于本次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使學生在課后的復習中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三)案例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目的性

案例式教學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的教育教學中已經被廣泛應用,并且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動著教學改革。案例式教學關鍵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案例,選擇案例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優先選擇一些生活實踐、新聞報道及科學發現的案例。例如:生活中常見的糖尿病可以與糖代謝的內容結合起來;高血脂可以與脂代謝的內容結合起來;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與蛋白質的含氮量結合起來;吃糖為什么可以長肉與物質代謝結合起來;女性所使用的美白化妝品當中所添加的酪氨酸酶抑制劑和黑色素的形成結合起來。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上留下與學習內容相關事例,讓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所學知識去進行分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內容能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思維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學生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學生的大腦不是用來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用來整理、加工知識的器官。古希臘教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知識只有經過迂回曲折、歷經坎坷才能融會貫通。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把問題解決出來之后教師要適當給及鼓勵,讓學生產生一種驕傲和自豪感,這種驕傲和自豪感能促使自己在以后的學習當中更加積極的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中國有句俗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中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為什么不可以“種瓜得豆,種豆得瓜”,讓學生自己結合相關遺傳學的知識去思考。

(五)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生物化學的很多內容理論性極強,學生難于理解。如果把某些知識創設出相似的情景,讓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身體去感受,有了更直接的感官刺激,更加利于理論的教學。例如:在講述DNA雙螺旋結構的時候,帶領學生去親自感受一下旋轉樓梯,臺階就像兩條鏈向內伸出并嚴格配對的堿基,扶手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排列組成。有了宏觀實物的比較,學生就更容易理解DNA雙螺旋結構。在講述拓撲異構酶的時候,提前讓坐在一起的兩位同學準備好纏繞的繩子,一位同學掐住繩子的一端,另一位同學用力扯開繩子,學生可以親眼目睹擰緊、打結、纏繞現象的發生,對學生形成的強烈的感官刺激,用剪刀剪斷其中一股或者兩股都剪斷之后,學生能看到不會再有變形的現象發生。這樣的簡單的創設相似的情景,對于教學效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六)比喻法教學,讓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

生物化學的名詞多,概念拗口,難以理解。在教學中,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就可以使得這些名詞通俗易懂,利于學生掌握。例如:在講述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時候,可以把氨基酸的種類及排列順序與音樂樂曲相比較,中國古典音樂的5個音符(宮商角徵羽)或者現在國際通用的7個音符(1234567)就組成了無數支美妙的樂曲,那么人體內的20種氨基酸就可以組成更多功能各異的蛋白質。在講述同工酶的時候,概念復雜難懂,可以把本校教授生物化學的6個教師比喻成同工酶,干著相同的工作比喻成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反應,教師之間性別、長相以及性格的不同比喻成酶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免疫學功能不同。在講述活化能的時候,將活化能比喻成跳高的欄桿,酶可以降低欄桿的高度(反應活化能降低),反應速率增加。

(七)框架式教學有利于與后續臨床課聯系

高職高專的生物化學學時少、所學內容多、跨度大,但是有些章節相互之間是有聯系的。筆者在教學中根據這些聯系將所講授內容劃分為了三大模塊,分別為物質代謝模塊(包含酶、糖代謝、蛋白質結構、功能及代謝、脂代謝、生物氧化、維生素)、基因信息模塊(核酸結構及功能、復制、轉錄、翻譯、基因工程)以及專題模塊(肝膽生化、酸堿平衡、水、無機鹽代謝)。實踐結果表明,框架式教學能夠使所學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感更強,學生更便于記憶。教師在教學中的針對性更強,與后續的臨床課學習結合的更加緊密。

(八)強調實驗課教學在教學中的重要推動作用

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高級專業人員,而護理專業又是一個極為強調動手能力的專業,所以實驗實訓課是教學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護理專業的生物化學實驗基本上都是一些驗證性實驗,在講解完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之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對每一組實驗都進行點評,將優異的實驗結果和操作失誤的實驗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們去比較、思考、討論、檢驗。對于優異的實驗進行大力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習的信心;對于操作失誤的實驗也不要過于苛責,基礎醫學實驗影響因素眾多,相同的操作都可能會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果。另外在實驗教學時盡量從學生身上提取實驗材料,例如在做關于酶的實驗時,驗證酶的特異性,可以選擇唾液淀粉酶對于淀粉和蔗糖的特異性,唾液淀粉酶就可以讓學生取自己的唾液去進行實驗。在做關于糖尿病的實驗時,許多糖尿病人的尿液中都含有葡萄糖和酮體,正常的尿液就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自己的尿液作實驗材料。在實驗的教學中為了配合啟發式教學,可以將某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以此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中,應多種教學方法同時使用,相互滲透,有機結合,以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為基本教學原則,時刻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其終身學習的習慣。

作者:陳雷吳礦琴郝蕊單位:淮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淮南東方醫院集團腫瘤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