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研究
時間:2022-01-10 09:33:43
導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通大學從2005年開始招收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加納等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都普遍反映抽象難懂、內容繁雜、專業性較強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怎樣讓不懂漢語的留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是急需解決的新難題。為了提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精品課程的建設更加促進了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證明,網絡課程的開發和運用不但促進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而且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被留學生廣泛接受,必然成為一種有前景的教學模式[1]。
1來華留學生的特點
本校招收的留學生主要來自巴基斯坦、印度等國,英語水平普遍較高,聽說讀寫能力很強,但英語發音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與標準的英式或美式英語存在較大差距,導致授課教師很難聽懂留學生的提問,影響了師生間的互動和教學效果[2]。其次,留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對于感興趣或聽不懂的地方,會隨時打斷教師的講解進行提問,不僅打斷教師的思路,擾亂教師的授課節奏,也影響教師的教學心情。留學生常呈現兩個極端的表現,優秀的學生不但掌握了教科書上的知識,而且會主動閱讀相關專業書籍,喜歡向教師請教和探討;而差的學生課堂紀律散漫,遲到、早退現象比較嚴重,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都難以理解,考試也常不合格。留學生本身的差異性和客觀存在的種種問題,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解決是不可能的。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滿足不同層次留學生的發展需求,提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大力推進全英文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勢在必行。
2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特點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其教學具有系統性、聯系性、抽象性強的特點。除了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經典的物質代謝之外,還要學習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分子水平學習如何進行臨床疾病的診療。多年的教學實踐顯示:本課程基本知識概念繁多,分子結構復雜、微觀,理論抽象,而且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日新月異,是一門教師努力教,學生努力學,但考試還是很容易“掛科”的課程。因此,被醫學生戲稱為“四大名補”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課時數內,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例如:多媒體教學、網上教學,將復雜晦澀的生化知識盡可能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讓不懂漢語的留學生,較全面地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和技能,是亟待解決的新難題[3⁃4]。
3打造全英文精品課程提高教學效果
南通大學生化教研室全體教師多年來團結一致,認真教學,結合教學改革,全面開展課程建設,總結出了一套特有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并于2016年納入江蘇省外國留學生英文授課精品課程項目。經過1年多的建設,課程建設已基本完成,留學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現將課程建設相關工作總結分析如下。3.1課程內容分層次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留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考慮到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結合留學生專業發展、興趣愛好、就業方向等實際需要,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因材施教,滿足留學生的多種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3.2教學手段多樣化并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網絡。精品課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樣,必須以課程的知識點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和規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抽象難懂的學科,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除了各個章節的題目及重點的知識必須用文字描述外,盡量采用彩色圖片、形象動畫、網絡視頻、教學錄像等方式進行教學,讓枯燥的分子結構、晦澀的代謝途徑變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再輔以英文綱要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學習思路,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3.3加強師生互動并督促學生學習。網絡課程不是面對面的教學,因此提高互動性是網絡課程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該難題,本精品課程設立網上自測系統和網上思考園地,學生可以利用精品課程資源查漏補缺,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測試題,通過測試題的反饋,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實現師生互動、教與學的交流,提高了教學質量[5]。
4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以鞏固教學效果
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積極性及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結合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開通網上考場和網上答疑等項目,結合多元評價、注重過程的考核方式,將理論考核分為多節段測試,各章節自測成績以一定比例記入總成績中,既督促了學生主動學習,將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又減輕了學生期末考試壓力,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和重視程度[2,6]。
參考文獻
[1]賈桂軍,張俊廷.神經外科教學實踐中建設網絡精品課程的作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0):5⁃7.
[2]吳娟娟,朱蕙霞,翟旭光,等.留學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體會與改革方法初探[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8):1248⁃1250.
[3]李冬民,呂社民,楊旭東,等.改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性醫學人才[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3):513⁃515.
[4]許文,李心群.以精品課程建設為依托,促進留學生醫學免疫學教學[J].檢驗醫學教育,2009,16(2):22⁃23.
[5]尚智.結合精品課程建設探索《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改革[J].新西部,2016,32(1):151⁃152.
[6]楊展,葉俊,磨潔琳,等.以精品課程為依托促進留學生人體解剖學教學[J].華夏醫學,2012,25(3):402⁃404.
作者:吳娟娟 吳明月 賈 惠 張 森 殷冬梅 朱蕙霞 單位:南通大學醫學院
- 上一篇: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探討
- 下一篇:食品生物化學教學團隊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