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單一化的貨幣體制革新

時間:2022-09-04 10:48:19

導語:價格單一化的貨幣體制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格單一化的貨幣體制革新

一、引言

從國家領土的統一到民族、社會和文化的不斷融合;從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到貨幣金融一體化,人類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沿著貨幣一體化這條主線發展的。從貨幣統一的歷史來看,許多學者都在探索貨幣一體化問題。貨幣統一實質上是價格單一化問題。價格單一化是人類經濟交往活動中追求的理想目標,從物物交換到一般等價物,從一般等價物到金銀價值標準,從商品貨幣—金銀到信用紙幣—英鎊和美元等國際貨幣,以及從信用紙幣到電子貨幣的不斷演變發展。在經濟交往中,人類不斷地篩選出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貨幣,價格單一化的趨勢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從國際金本位制度建立以來,人類對價格單一化的探索實踐從未停止。從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頓森林制度,再到牙買加體系,在國際貨幣制度不斷向前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價格單一化經歷了由靜態向動態,再由動態向靜態的演變。國際貨幣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國際經濟的交往,世界貿易與金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然而,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黃金不再充當世界價值標準,美元成為主導國際貨幣體系的關鍵貨幣。美元本位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是匯率波動幅度越來越大、貿易失衡加劇。2008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了全球性金融風暴,殃及世界經濟。在金融風暴沖擊下,國際社會要求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要求改變美元一枝獨大的現象,增加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已成為一股新潮流。這是因為,美元本位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有礙于參與世界經濟的國家公平競爭,并經常受到美元匯率波動的沖擊。本文從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歷史視角,探索人類選擇匯率制度、統一貨幣的終極目的,即實現商品和勞務價格單一化的理論淵源及其趨勢。

二、價格單一化理論綜述

中世紀以來,學者對匯率問題已有了大量研究,匯率決定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匯率決定于鑄幣平價;二是匯率變動決定于貨幣供求。馬林斯(1620)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指出匯率是用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查理•路易•孟德斯鳩(1689~1755)提出了貨幣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認為匯兌平價是兩國含金量之比,如法國的同成色、同分量的銀幣能夠在荷蘭換到同數量的銀幣,即匯兌平價。

古典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和李嘉圖都主張用黃金充當世界貨幣,通過黃金天然屬性實現價格單一化。大衛•休謨(DavidHume,1711~1776)在《休謨經濟論文選》一書中,闡述了著名的“硬幣———物價流動機制”,即黃金輸出輸入決定物價水平,從而決定“平價”。他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上升),超過一定的限度(黃金輸送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輸入)。亞當•斯密主張國際收支調節與否無所謂,主張貿易自由,黃金輸出輸入自由,世界價格單一化自發實現。大衛•李嘉圖贊成金本位制,認為它是最完美的貨幣制度,主張黃金自發輸出輸入,世界價格水平自發地達到一致。瑞士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在其論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闡述了貨幣是一切價值的共同標準的重要觀點,為價格單一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阿弗里德•馬歇爾在《貨幣、信用與商業》(1929年)一書中提出了貨幣充當價值標準的理論,他認為黃金是世界貨幣,充當世界價值標準,以黃金為通貨基礎的國家之間,匯率的變動是有限度的。可見,馬歇爾也認為黃金作為世界價值標準有利于實現價格單一化。西美爾認為,在經濟交換中,貨幣把各種性質不同、形態迥異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貨幣成了各種相互對立、距離遙遠的社會分子的粘合劑[1];貨幣又像中央車站,所有事物都流經貨幣而互相關聯,比重相等的萬事萬物都在滾滾流動的金錢浪潮中漂浮,由于漂浮在同一水平面上,它們之間的區別就只有覆蓋的尺寸大小的不同而已;貨幣使一切形形色色的東西得到平衡,通過價格多少的差別來表示事物之間的一切質的區別。貨幣是不帶任何色彩的,是中立的,所以貨幣便以一切價值的公分母自居,成了最嚴厲的調解者,貨幣是“一切價值的公分母”。西美爾關于貨幣的論述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貨幣使一切不能夠度量的物統一了,標準化了。這是價格單一化最重要的實質性問題。貨幣的強大功能不僅在于它能消除千差萬別的商品的特性,而且還要消除民族、國家、文化以及地緣界限等。唯有如此,貨幣價格單一化的功能才能徹底發揮出來。馬克思有關貨幣信用和匯率的理論散見于《資本論》等書中。馬克思認為信用是一種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貨幣是一種信用符號,強調貨幣的職能存在吞掉了它的物質存在。首先,馬克思認為鑄幣在使用過程中被觀念化了。他指出:“其他物因為同外界接觸而失掉了自己的觀念性,而鑄幣卻因實踐反而觀念化,變成了它的金體或銀體的虛幻的存在。”[2]

其次,馬克思還指出:“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3]114這些話表明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過程中,只要被人們普遍接受,貨幣本身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馬克思還指出:“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征存在就夠了。貨幣的職能存在可以說吞掉了它的物質存在。貨幣作為商品價格的轉瞬即逝的客觀反映,只是當作它自己的符號來執行職能,因此也能夠由符號來代替。”[3]49可見,馬克思上述關于貨幣的本質的論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前瞻性,正像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今天的貨幣越來越趨向于數字化、符號化。羅納德•麥金農和羅伯特•蒙代爾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貨幣一體化理論”,推動了價格單一化趨勢的發展。該理論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蒙代爾的“最佳通貨區”理論開創了區域貨幣一體化研究之先河;20世紀90年代初,愛默生等人的“一個市場,一種貨幣”思想,打破了“一個國家,一種貨幣”的傳統主權觀,為不同國家間的貨幣融合掃清了思想障礙;20世紀90年代中期,保羅•克魯格曼等人的“GG-LL模型”為單個國家選擇是否加入共同貨幣區提供了分析方法與工具。

三、價格單一化的否定之否定

縱觀歷史文獻和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實踐,價格單一化有其內在的理論內涵。價格單一化的實質是理想價值標準的實現過程,并且經歷了由靜態到動態,再由動態向靜態的變化過程。因此,價格單一化是在不斷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自我完善的。

1.價格單一化的理論界定價格單一化源自于古希臘的Stater(斯達特),所謂價格單一化(PriceSingularization)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或者區域內通過匯率制度安排或者貨幣一體化,實現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商品、勞務價格趨于一致的過程。當然,價格單一化有其內在的運行機制,即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是指貨幣制度安排,包括價值標準的確定、貨幣兌換關系及其規則。價格單一化的運行機制主要體現為“平價”的維護,其標志是始終以“平價”為目標,如金本位制度的“鑄幣平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雙掛鉤”匯率平價體系。要實現不同歷史時期貨幣平價體系,需要約定俗成的或者是人為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來保障,從而形成價格單一化的運行機制。

2.價格單一化演變過程中的第一次否定國際貨幣制度演變的歷史規律表明,價格單一化經歷了靜態價格單一化和動態價格單一化。所謂靜態價格單一化(StaticPriceSingularization)是指通過建立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或者是通過單一貨幣的建立,確定平價機制或者消除匯率風險來實現價格單一化。例如,國際金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制度以及歐元的誕生,就是通過建立相對穩定的平價機制,或者貨幣一體化來實現價格單一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人類歷史上首次通過“協議方式”建立起全球性價格單一化協調機制。所謂協議方式,即通過國際間合作,以國際協議為約束建立起來的共同遵守的國際貨幣制度,以確保國際間的貨幣兌換關系穩定可持續,避免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波動。伴隨著主要發達國家放棄了承擔國際貨幣體系運行的義務,拋棄了好貨幣合作盟友,靜態價格單一化轉向動態價格單一化。所謂動態價格單一化(DynamicPriceSingularization)是指通過建立動態匯率制度,即關鍵貨幣單獨浮動,其他貨幣采取管理浮動或釘住匯率,運用衍生金融工具消除匯率風險,實現價格單一化。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貨幣體制演變到了浮動匯率,由于匯率波動,平價很難維護。對此,為了消除匯率風險,人們創造了衍生金融工具,如貨幣期貨和期權,以迂回方式確保價格單一化的實現。

3.價格單一化演變過程中的第二次否定雖然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仍然是以美元作為關鍵貨幣,是國際貿易、投資以及國際儲備中的主要計價貨幣。但是這種單邊的貨幣主義將逐漸被貨幣合作趨勢所取代。隨著歐元的誕生,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價格單一化趨勢在貨幣一體化的潮流中,將逐步由動態復歸到靜態。由于受歐元的鼓舞,20世紀末,全球掀起了貨幣一體化新高潮,繼歐元之后,人們提出了“亞元”,即實現亞洲貨幣一體化的構想等。雖然,受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靜態價格單一化趨勢暫時受到沖擊,但這種趨勢是不可阻擋的。這是由國際經濟交往和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規律所決定的。

總之,價格單一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完善需要漫長的過程。因為實現價格單一化需要一系列國際協調,包括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不僅如此,價格單一化過程還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自從實施浮動匯率制度以來,金融危機頻繁發生,每次金融危機前后的表現都是匯率的大幅波動,國際金融市場價格急劇變動,對價格單一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此,要想實現價格單一化還必須進行國際間的政策協調與合作。

四、價格單一化面臨的新挑戰及趨勢

實現價格單一化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理想價值標準①。人們總是把這一理想寄托在強勢貨幣上。根據霸權穩定理論②,強大的國家才能創造強勢貨幣,它的貨幣就能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中心作用。縱觀歷史,巴比倫的沙克爾、波斯的德里克、希臘的四德拉克馬,以及19世紀的英鎊和20世紀的美元,都是各個時代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而正是由于超級大國對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否決權,決定了價格單一化道路上布滿了荊棘。19世紀70年代,美國和法國強烈要求實施國際貨幣改革,主張用任何別的記賬單位和貨幣代替英鎊,取代英鎊作為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英國總是對此說不。當英帝國衰弱,美國崛起之后,歐盟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而美國也總是說不。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霸權穩定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尤其是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使美國再一次遭受重創,美元的國際地位正在逐步地走向衰退。因此,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美國這一超級大國也不得不低下頭來與世界其他國家展開合作,共同應對危機。這說明,美國仰仗美元霸權主導世界經濟格局的時代將發生改變。價格單一化面臨新挑戰的同時,也將展現出新的演變趨勢。

1.價格單一化面臨的新挑戰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一個相互合作的游戲。歷史上國際貨幣合作可以追溯到拉丁貨幣同盟(1865)和斯堪第那維亞貨幣同盟(l875)。國際貨幣合作鼎盛時期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早在l936年,美國、英國和法國就簽署了《三國協議》(TripartiteMonetaryAgreement),確立了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惟一繼續釘住黃金的貨幣,所有其他國家將貨幣與美元掛鉤。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州達成的“布雷頓森林協議”將國際貨幣合作推向了歷史的高潮。直到l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貨幣合作陷入了困境。美國率先實行單獨浮動,拋棄了其他貨幣盟友,采取了單邊主義政策。從此,國際貨幣體系進入動蕩不定的浮動匯率制度時代。美國依仗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支撐美元的地位。所以,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必須有美國參與,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實現改革。然而美國是不會放棄自己的既定貨幣地位,反而會對挑戰其美元霸權的行為予以反擊。可見,當前在世界經濟格局仍然以美國為中心的條件下,與美國的合作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創立亦非常困難。

2.價格單一化演變趨勢

根據理想價值標準理論和超國家貨幣創造的歷史經驗,在21世紀初或者更遠的將來,國際金融市場價格單一化演變的路徑要么沿著超國家混合貨幣展開;要么沿著超國家單一貨幣展開。首先,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造的特別提款權(SDR)通過國際貨幣合作,改造成為世界貨幣,增加貨幣定值的國家數量,重新確定權重,直接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造成為世界中央銀行。其次,世界主要經濟體(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印度、巴西等)通過貨幣合作,簽署國際貨幣協議,創立世界貨幣單位(WorldCurrencyUnit,簡稱WCU)。上述通過創造單一貨幣或者混合貨幣實現價格單一化的整合成本十分高昂,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空間等多重整合,幾乎是難以實現的,但并非沒有可能。那就是通過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以特別提款權為基礎,從目前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定值貨幣至少擴展到“金磚五國”的貨幣共同加權定值,并且在決策方面進行調整,增加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發言權;二是通過擴大區域貨幣合作,創立區域貨幣區,例如在歐元貨幣區的基礎上,創建亞洲貨幣區、拉美貨幣區等等。將價格單一化的范圍縮小至區域范圍內,待區域貨幣合作成熟以后再向更大范圍擴展,直至實現全球貨幣一體化。

3.區域貨幣整合是最現實的選擇

歐元誕生為人類區域貨幣整合提供了典范。1999年歐元的問世成為國際貨幣一體化的里程碑事件。歐元是一種超主權單一貨幣,其發展方向既不依賴于黃金,又不依賴于單一國家,成為世界貨幣發展的典范。盡管歐元從醞釀到誕生經歷了近半個世紀,并且現在已經運行了12年,但它畢竟還是一個新生兒,存在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2008年在金融危機沖擊下,一些未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如冰島,深感到了貨幣大家庭的溫暖與安全。這也彰顯出歐元的強大生命力,歐元區正在不斷地擴大。由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造成多次全球范圍內的或區域性的金融危機。這就使得旨在提升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穩定性的對策研究逐步成為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焦點。創建獨立于一國主權的世界性信用貨幣一直是國際經濟學界的理想,從凱恩斯到蒙代爾等西方學者都提出了世界貨幣的設想。[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創立了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嘗試性載體。但包括特別提款權在內的所有世界貨幣計劃都失敗了,蒙代爾將原因歸于人們無法對沒有主權信用保障和黃金支持的貨幣賦予足夠的信心。因此,目前較為可行的改革路徑應是區域性貨幣安排,即逐步從目前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過渡到多個貨幣共同競爭的貨幣體系,最終建立一個非國家貨幣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區域性貨幣安排的目的就是增強對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發行的約束,減弱世界貨幣發行國的國內經濟發展目標對世界貨幣發行目標的干擾。展望21世紀初,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將會動搖美元的根基,美元的地位何去何從有待于觀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美元一枝獨大的國際貨幣地位可能將極大地改變。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金磚五國”的崛起,將對世界貨幣格局的演變發揮重要作用。未來世界貨幣格局演變將會由現在的三角格局到四角格局變化,甚至出現區域貨幣一體化的新景象。中國的人民幣也可能成為重要貨幣,畢竟中國的經濟總量、進出口貿易額和近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都對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大中華區域貨幣一體化已成為不可小視的力量。如果“金磚五國”聯合起來,將對世界貨幣格局的變化產生極其重要的歷史性影響[5]。

馬克思曾經說過:對于這一時代來說,貨幣是一切權力的權力。可見,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牢牢掌握貨幣主權與匯率主權,選擇適合于自己國情的價值標準才是理想的。所以,從一個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出發,選擇理想價值標準,既有利于抵御和緩沖外部沖擊干擾,又有利于促進內外均衡;既能實現經濟獨立自主,又能有利于充分就業、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