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貨幣政策的影響
時間:2022-06-02 02:52:52
導語: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貨幣政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金融對貨幣需求的沖擊主要指互聯網金融中貨幣的滯留效應和電子貨幣影響?;ヂ摼W金融中貨幣的滯留效應是指由于互聯網交易的需求而必要的滯留在互聯網金融機構中的貨幣資金。由于互聯網金融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因此其貨幣的滯留效應,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及風險,應該得到我們充分的重視。互聯網金融中的滯留貨幣(沉淀資金)主要來源于第三方支付交易。由于我國在信用制度上存在著發展缺陷,導致我國基于互聯網的線上交易發展非常緩慢,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出現極大促進了我國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使我國的電子商務得到迅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第三方支付形成了大量的沉淀資金,以我國支付機構之一支付寶為例,截至2013年底,支付寶的實名注冊用戶突破3億,日交易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日交易筆數超過3400萬筆。按照一筆支付交易周期為7天計算,由此產生的沉淀資金為175億人民幣。截至2013年底,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超過50家,沉淀資金的數目巨大,由此會帶來很多潛在的風險。而目前我國的監管法律條文中還沒有完全針對第三方沉淀資金管理的規定。電子貨幣的出現是貨幣發展形態的一次躍變,根據巴塞爾協議將電子貨幣定義為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電子設備、公開網絡執行支付的儲值產品和預付機制。①目前我國國內對電子貨幣的定義中主要將電子貨幣作為一種新的支付方式,是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金融領域的產物,它既包括基于金融專用網絡,以卡基為形式的電子貨幣,也包括通過互聯網,具有其他交易支付方式的電子貨幣,強調其支付流程和支付手段的功能。我國電子貨幣的發展相對較落后,從1993年開始銀行卡業務逐漸起步。2013年全年,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42.14億張,較上年增長19.23%。根據央行公布的2013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13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501.58億筆,金額1607.56萬億,同比分別增長21.92%和24.97%;移動支付業務16.74億筆,金額9.64萬億,同比分別增長212.86%和317.56%②。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電子貨幣支付業務在數量和總交易量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規模。電子貨幣的迅速發展也會對我國貨幣的需求產生影響,根據西方經典的貨幣需求理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基于費雪方程的分析,mv=pq,由于電子貨幣的出現大大減少了人們轉賬和交易支付的時間,同時人們在交易中也減少了對現金支付的需求,因此,貨幣流通速度v增加,在價格水平和生產總量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貨幣需求m減少。第二,基于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人們持有貨幣需求分為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投機需求。③由于電子貨幣交易具有即時、高效的特點,部分交易性需求由電子貨幣代替,因此這部分持幣需求將減少;④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對利率是很敏感的,當電子貨幣的高流動性使得資本市場的資金不斷的往高收益市場進入,這將增大市場利率敏感性,即電子貨幣交易同時會增加貨幣投機性需求。由于電子貨幣具有一定的內生性,會加大央行對其控制力度,同時傳統的貨幣供給也具有一定的內生性即需求創造供給,那么我國目前以貨幣供給量為中介目標的調控方式,應充分考慮目前電子貨幣的發展及其影響。
二、第三方支付對于貨幣供需影響的理論依據及途徑
準確地說,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其實是用戶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開立虛擬賬戶,交易雙方從網絡銀行賬戶向虛擬賬戶充值形成電子貨幣,在買賣過程中,交易雙方可以跨越銀行賬戶,直接借助虛擬賬戶中的電子貨幣完成資金支付,電子貨幣僅僅在虛擬賬戶之間流通,必要時也可以兌換電子貨幣為傳統貨幣。⑤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具有高流動性和現金替代性,這兩個性質決定了其對于貨幣需求的影響,主要從替代效應和乘數效應兩個方面進行分析。⑥第一,替代效應。電子貨幣在支付交易過程中具有低成本和便捷性,可以替代傳統貨幣的存取,大大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伴隨著網上購物的迅速發展,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對現金替代性越來越明顯,降低貨幣需求。如圖1所示。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從2003年到2012年,我國社會中流通的通貨保持穩定,總量變化不大,而我國的社會總支出卻一直在迅速增加,M0與GDP的比值保持相對穩定,說明了我國電子貨幣的發展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作用較為明顯。圖2顯示基礎貨幣的主要組成比例變化。從圖2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貨幣與金融機構的存款隨著基礎貨幣增發增長程度不一樣,其中金融機構的存款增長幅度明顯遠大于流通中貨幣的增長幅度,流通中的貨幣與基礎貨幣的比例從2006年以后逐年下降。隨著貨幣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基礎貨幣結構中流通中的貨幣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且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支付寶、虛擬貨幣等第三方多媒體支付手段的出現,加速了貨幣電子化進程。第二,貨幣乘數效應。貨幣乘數理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會增加貨幣乘數①,促進貨幣內生性增長,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②1.電子貨幣的特點是流通性高。商業銀行在資金相對短缺的時候能夠快速進行融資,這樣銀行可以適當減少超額準備金的提取,使貨幣供給增加。2.電子貨幣的使用可以減少人們持有現金的需求,降低現金漏損率,增加貨幣供給。3.電子貨幣增加了資金支付結算的效率,現金和活期存款所占的比重同時下降,而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則上升,貨幣乘數增大。
三、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第三方支付的概念最早是由馬云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首先提出來的,強調其對交易過程中建立信任的重要作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很好的解決電子商務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安全問題??梢哉f第三方支付平臺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契機。目前一般將第三方支付定義為以非銀行機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信用中介,借助互聯網平臺,與銀行簽訂協議,最終實現在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建立交易支持的平臺。2013年底我國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達到200多家,其中互聯網支付牌照80個,地域以北上廣為主?,F在國內處于領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有支付寶、財付通、快錢、銀聯在線、匯付天下等,以2013年第二季度第三方互聯網市場交易規模為例,支付寶在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份額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達到了48.7%,財付通也占到了20%。從2012年到2013年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得到了快速發展,2013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額占第三方總交易額的29.4%。在第三方支付行業中,銀聯體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達到39.8%,互聯網巨頭派達到28.9%,獨立支付派達到17%。其他支付派占據了接近15%的份額。我們從數據中看出,2013年互聯網巨頭派第三方支付迅速發展,其市場份額已與銀聯派較為接近。第三方支付可以分為線下收單交易、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從2005年開始第三方支付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增速平均都在90%以上。2013年之所以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主要源于以“寶寶集團”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帶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迅速發展。從第三方支付交易總量來看,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達到172000億元。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還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2013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繼續快速發展,增速有所放緩,移動支付領跑支付行業。整體第三方支付發展逐漸成熟,移動支付取得突破,由線上逐漸向線下滲透。①
四、第三方支付工具交易量對貨幣供應量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及模型建立
根據對我國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和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給影響的理論分析,我們選擇基于貨幣乘數理論的貨幣乘數M1和貨幣乘數M2作為被解釋變量,以第三方支付總額與貨幣供給M2的比值作為解釋變量,定義為第三方支付貨幣電子化(EM)。②貨幣乘數M1表示為狹義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MB的比值;貨幣乘數M2表示為廣義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MB的比值,其中基礎貨幣為社會流通的通貨與銀行準備金之和。我國貨幣供給、準備金和第三方交易額原始數據(季度)如表1所示。整理得到變量M1、M2和EM,如表2所示。
(二)模型檢驗及結果
首先對各變量進行ADF平穩性檢驗,以確定是否會出現偽回歸問題。貨幣乘數M2的變量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ADF的檢驗結果表明在1%的顯著水平下變量為平穩序列。同理對M1和EM進行ADF檢驗,拒絕存在單位根,表明原序列為平穩序列。最后根據模型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EM系數的t檢驗值較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即EM(第三方支付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乘數M2影響不顯著。同理對M1的回歸分析,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M1的回歸結果中變量EM的t值較大,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EM對貨幣乘數M1的影響是顯著的。從以上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貨幣電子化與貨幣乘數呈負相關關系,說明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對于傳統貨幣具有替代作用,同時檢驗結果表明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給M2的影響不明顯,對貨幣供給乘數M1的影響是顯著的。這表明目前我國第三方支付替代的主要是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對儲蓄和單位定期存款的影響較小。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廣義的貨幣供給(M2)相對穩定的特性。從檢驗結果來看,第三方支付使貨幣創造變少,但目前整體影響不大,因此對我國貨幣層次的劃分基本不會改變太多。隨著第三方支付對傳統支付方式的不斷滲透,對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和金融貨幣市場的影響會越來越強,不僅對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同時還會進一步對單位活期存款產生影響,進而使得M1從M2更多的流動,進而對目前的貨幣層次產生影響。
五、政策建議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日益升溫,以余額寶、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對傳統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創新,推動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誠信和支付難題,把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本文以第三方支付工具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對傳統銀行市場的影響、p2p網貸對于資本市場成本的影響,最后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第三方工具交易量對我國貨幣市場的影響,得到以下兩點結論及建議。第一,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職能為互聯網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傳統的金融體系帶來了影響和沖擊,會造成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加劇。一方面,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的高速流通和對現金的高替代性會對貨幣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從實證結果也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工具交易量對于M2的影響是顯著的;另一方面,由第三方網絡信用所引發的道德風險、沉淀資金、套現、洗錢問題也給金融監管帶來了挑戰。第二,應盡快完善對第三方支付監管的法律、法規,促使第三方支付機構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從法律上確認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清算組織的合法性,要在準入、經營、退出、監管主體、資金監管等方面給予有效的監管;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也要從自身做起,塑造核心競爭力,提高盈利能力。盡管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身份不確定、監管不完善等諸多問題,但應當將第三方支付清算組織的牌照確定下來,并予以適當的監管,使其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張文慶李明選孟贊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
- 上一篇:影子銀行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 下一篇: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