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民幣國際化策略

時間:2022-04-10 09:48:00

導語:淺析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人民幣國際化策略

[論文關鍵詞]人民幣;貨幣國際化;貨幣自由兌換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實力和國際貿易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必然要求。針對人民幣資本賬戶尚存在管制的現狀,本文通過重新界定貨幣國際化與貨幣自由兌換的關系,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舉凡大國經濟,均對本國貨幣的國際化持有濃厚興趣。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際貿易影響力日益提高、人民幣幣值長期穩定,這些都使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大大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領域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目前,在人民幣資本賬戶尚存在管制的情況下,探尋人民幣的國際化策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貨幣國際化與貨幣自由兌換關系的再認識

在貨幣國際化的含義中,對“國際貨幣”的理解是個關鍵。貨幣的產生是商品交換的發展和擴大的結果,最初是依賴于貨幣本身的價值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自由貨幣”。但隨著經貿發展和政府的經濟干預職能的強化,貨幣就越來越依賴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權力的支撐,“自由貨幣”逐漸過渡到“國家貨幣”。而國際性貨幣是隨著各個經濟體合作和依賴關系的加強,由某國貨幣突破該國國界進入流通范圍形成的。

最初的國際貨幣本是信用貨幣,憑借其銀行券身份可自由兌換成金銀而被人們信任。但黃金非貨幣化后,國際貨幣因退化成不兌換紙幣,其本身價值微乎其微,已經不可能有自由貨幣所具有的價值尺度、價值儲藏以及世界貨幣的職能。根據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對應于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國際貨幣也就可以分別使用于國際貿易、國際儲備和國際投資三大領域。因此,從貨幣的需求和貨幣購買力的角度,國際貨幣可定義為在世界市場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儲備三大領域中承擔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等職能的貨幣。

從國際貨幣的定義出發,所謂貨幣國際化是指某種貨幣由國內貨幣成長為國際貨幣的過程。從貨幣國際化的程度上看,有部分國際化和完全國際化之分。部分國際化是指該貨幣在國際經濟中發揮有限的作用,充當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或貯藏手段;完全國際化是指該貨幣在國際經濟中,既是流通手段、又是支付手段、而且還是貯藏手段。筆者認為只有完全國際化的貨幣才能稱之為國際貨幣。

而貨幣的自由兌換是指一國貨幣持有者可以為任何目的而將所持有的貨幣,不受限制地按市場匯率兌換成他國貨幣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可兌換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第二階段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第三階段是政府對并不發生跨國交易的、境內居民的本外幣自由兌換也不進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兌換階段。一般而言,一國貨幣實現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即為可自由兌換貨幣。

一段時期以來,許多理論工作者把貨幣自由兌換作為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其實這是由于混淆了國際貨幣與貨幣國際化的概念形成的誤區。根據上文我們對國際貨幣與貨幣國際化概念的界定可知,貨幣自由兌換是國內貨幣轉變成國際貨幣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實現自由兌換的貨幣才能在國際經濟中充分地發揮貨幣職能。相反,由于貨幣自由兌換和國際化都是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的結果,貨幣的自由化是有層次的,貨幣國際化作為一個國內貨幣向國際貨幣轉變的成長過程,也是有階段性的,兩者有著時空上的伸縮彈性,因而可以在時間空間上同步推進。所以貨幣自由兌換并非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在貨幣尚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之前,完全可以通過適當的策略推進貨幣國際化的進程。

二、資本項目管制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行性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我國經濟長期增長和政治實力提高后的必然選擇,符合我國國家發展的戰略利益需要。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意味著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地位的確立,表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參與制定規則的權力,這種權力是一種國家政治力量的體現,也是一種潛在的國際經濟資源。[來

人民幣目前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由于理論誤區的存在,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受到極大限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早在1996年底人民幣實現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前幾年,人民幣已經在周邊國家中開始流通。如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邊境貿易中,人民幣是唯一能接受的支付和結算貨幣,而且還形成非正規匯市行情;有的國家(如越南,緬甸),人民幣甚至可以全國通用。香港澳門回歸后,人民幣儼然已成為當地的合法貨幣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遠快于人民幣自由化進程。可見,人民幣的國際化并不嚴格受限于資本賬戶的可兌換。從主要國際貨幣的形成歷史看,一國貨幣國際化應具備的條件主要有:經濟規模以及外貿規模在世界總量中占的比重大;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較強的地位且能保持長期的穩定;該國貨幣的價值長期穩定且國際信譽良好;貨幣和金融市場發達等。結合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不難看出人民幣的國際化已初步具有了現實基礎。

近十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態勢強勁,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經濟總量和貿易規模僅次于美、日和歐盟。商品進出口大幅增長并持續保持順差,國外對華直接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投資規模不斷加大,2002年后我國年吸引外資都在500億美元以上,穩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國在海外興辦企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大,企業經營也由單一貿易性逐步向多樣化發展。目前,中國在海外的企業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總資產已突破2萬億人民幣。外匯儲備增長十分迅猛,國家外匯儲備名列世界第一。充足的國際儲備為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動態平衡、維持外匯市場和匯率的相對穩定打下了基礎。由于有了這樣迅速增強的經濟基礎,尤其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多年順差,使人民幣長期處于硬通貨地位,大大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信譽,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我國金融制度與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96年12月,我國成為IMF“第八條款”國,人民幣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規,為金融機構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規范和保障,中國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正朝著有利于人民幣自由兌換乃至于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三、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資本項目管制的放開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歐洲國家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走到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平均花費了16-20年的時間,因此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為此,從目前到資本項目全面開放之前,我國宜結合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采取有效措施穩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1.繼續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從根本上是該國經濟實力的一種反映。一個國家經濟規模越大,經濟實力越強,越不易受到經濟波動和各種外部風險的影響,其貨幣的競爭力也相對較強,給交易者帶來的信心越足。另外,規模大的經濟實體在國際交易中的規模往往也大,交易規模的大小與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變動關系,交易規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給貨幣使用者帶來的收益也越大。因此,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減少人民幣開放的不利影響,我們必須選好今后的工作方向,挖掘增長潛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謀求周邊貿易投資結算的人民幣化。目前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享有較高聲譽,與這些國家的邊境貿易額不斷擴大,人民幣計價的直接投資也開始出現。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發展與這些國家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和投資,把與我國接壤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作為近期的階段性目標。為此,我們應加強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投資和金融往來,研究相關策略。具體實施上,我國可有選擇地建立自由貿易區、投資自由化等形式的合作機制,鼓勵和推動在與我國邊境接壤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貿易與直接投資中使用人民幣,并通過簽訂正式協議的方式,建立有約束力的規則,使人民幣境外流通由民間走向官方,率先在周邊接壤國家和地區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3.積極穩妥地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還不具備同時完全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但這并不妨礙我國有選擇、分步驟地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具體的策略安排上,我國可以從資本賬戶的具體子項和具體國別兩個維度,選擇資本賬戶的某些子項,適度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步伐,同時選擇人民幣流通范圍較廣的國家和地區,作為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的試點區域,間接地推動與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

4.加快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建設。只有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才能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貨幣和資金到該市場上,從而為該國貨幣的國際化創造條件。我國金融市場建設目前要做的是:(1)加快人民幣國債市場的國際化。國際化的國債市場一方面可作為一個可靠的“資產池”,吸收境外人民幣回流,解決突然的回流可能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可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支持。(2)建設國際化的金融中心。我國應積極推動國內商業銀行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鼓勵在國外開設分支機構,積極發展境外人民幣業務。積極創造條件,在一些開放度較高的城市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推動其金融市場功能的國際化。(3)建設人民幣的離岸中心。中國可以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把香港培育成人民幣的離岸中心,發行國際化的人民幣債券,提供人民幣的貿易信貸,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5.加強和改進我國的金融監管能力。(1)積極消除金融隱患。近些年來我國金融領域始終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如銀行資產質量不高、地方金融秩序混亂、金融立法和執法疲軟等。這些金融隱患不消除,將嚴重削弱我國的金融監管能力。(2)健全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要改變現行的以封閉型、分散型為特點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和健全一體化的開放性金融監管體系,對各類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的有效監管,形成穩定的金融市場秩序,保證貨幣國際化目標順利實現。(3)建立健全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制度。要加強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統計和監測制度的研究,防范和減少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經濟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為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貨幣政策決策和保持金融穩定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