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鑒別儀產品質量問題分析

時間:2022-08-18 09:57:27

導語:人民幣鑒別儀產品質量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鑒別儀產品質量問題分析

摘要:2019年8月發行的新版第五套人民幣在防偽技術的提升對人民幣鑒別儀的鑒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該文根據2020年人民幣鑒別儀產品國家監督抽查的結果,分析人民幣鑒別儀對新防偽技術的鑒別質量,并為人民幣鑒別儀的質量提升給出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鑒別儀;國家監督抽查;鑒偽性能;質量提升

人民幣鑒別儀是一種以點鈔功能為基礎,具有偽鈔鑒別功能的金融機具,廣泛用于現金收付時進行清點和自動鑒別人民幣偽鈔。它廣泛應用于銀行、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金融機具之一。該產品是關系著國家金融安全的特殊產品,其質量不僅影響消費者的利益,更關乎國家的利益[1]。2019年8月30日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10元紙幣面額數字改為光彩光變技術,增加動感光變鏤空開窗安全線和豎號碼等防偽特征,取消全息磁性開窗安全線和凹印手感線等[2]。新版紙幣應用的防偽技術更加先進,整體防偽能力與2005版紙幣相比有明顯提升。紙幣防偽能力的提升改變也對人民幣鑒別儀的鑒別技術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在2019年7月至11月開展的人民幣鑒別儀產品國家監督抽查中部分抽查的樣機生產日期在2019版人民幣發行之前,不具備新版人民的鑒別能力。為了統一檢測要求,2019年的抽查中未采用2019版紙幣進行鑒別技術的檢驗。針對新版人民幣發行對人民幣鑒別儀的鑒別功能帶來的新的挑戰及人民幣鑒別儀可能存在的風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2020年8月至12月,組織了對人民幣鑒別儀產品的國家監督抽查工作,并于2021年1月了人民幣鑒別儀產品的國家監督抽查結果。2家企業的2個批次的產品在鑒別性能中的漏辨率和誤辨率項目上出現了不合格情況,其不合格企業均為小微型企業。下面就本次國抽中發現的不合格項目進行闡述和分析。

1檢驗依據和檢驗項目

本次國家監督抽查依據GB16999-2010《人民幣鑒別儀通用技術條件》[3]等標準的要求,對點驗鈔機產品的鑒別能力,券別、套別及版別識別能力,鑒別速度,漏辨率,誤辨率,冠字號碼誤識率(采用時),假幣提示,紙幣數量顯示位數,送鈔臺和主接鈔臺容量,錯點率,連續工作時間,粘連幣辨別,外接顯示功能,預置數識別功能,接地電阻,接觸電流,絕緣電阻,抗電強度,電源端子騷擾電壓,輻射騷擾場強,諧波電流等21個項目進行了檢驗。

2檢測結果分析

從本次抽查的試驗項目結果來看,共涉及2個不合格項目,包括漏辨率、誤辨率。2.1誤辨率誤辨率是考核人民幣鑒別儀產品的主要鑒別性能的重要項目。標準GB16999-2010中誤辨率的定義是真幣辨為假幣的張數與實際清點真幣張數的比率。誤辨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產品傳感器出現故障、機械結構不穩定或鑒別軟件運算出錯等。誤辨率的不合格會導致大量的真幣被誤認為假幣,影響產品的正常使用。此次抽查的22家企業的產品均進行了誤辨率項目的測試。其中共有1家企業的1個產品誤辨率項目不合格。誤辨率項目按照GB16999-2010標準的規定方法進行測試。項目不合格現象為真幣辨為假幣的張數較多,與實際清點真幣的張數的比率超過了標準的要求值,如梓昆科技(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JBYD-TKTH07-1A(A)型人民幣鑒別儀的誤辨率實測值為0.1423%,超過了標準要求的≤0.02%。分析原因是機械結構不穩定且鑒別軟件運算出錯導致。誤辨率不合格的情況在2016年的監督抽查中也出現過一次。該次抽查首次采用了新發行的2015版人民幣進行鑒別技術的檢測。經整改分析發現,是因為面向新防偽技術而升級的鑒別軟件性能不穩定而導致了誤辨率偏高。圖1所示為歷年監督抽查誤辨率不合格情況。2.2漏辨率漏辨率是考核人民幣鑒別儀產品的主要鑒別性能的重要項目。標準GB16999-2010中漏辨率的定義是未辨出假幣的張數與實際清點假幣張數的比率。漏辨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產品的鑒別傳感器位置錯誤或數量不足,機械結構存在缺陷,軟件設計缺陷,靈敏度的調試不成功等等,都可能引起產品不能有效識別假幣特征,造成漏辨率不符合標準要求。漏辨率的不合格會導致假幣不能被及時有效的識別,從而使假幣流入市場,嚴重時會擾亂國家金融秩序。此次抽查的22家企業中有1家企業的1個產品的漏辨率項目不合格,漏辨率項目按照GB16999-2010標準的規定方法進行測試。項目不合格現象為未辨出假幣的張數較多,與實際清點假幣的張數的比率超過了標準的要求值,如浙江捷峰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JBYDJF118(C)型人民幣鑒別儀的漏辨率實測值1.17%,超過了標準要求的≤0.03%。分析原因是機械結構存在缺陷,靈敏度的調試不成功。2014年、2015年及2017年的監督抽查也出現過漏辨率不合格的情況。其中2014年為國標GB16999-2010《人民幣鑒別儀通用技術條件》頒布后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監督抽查,共抽查了26批次的產品,有6個批次的產品出現漏辨率不合格的情況,其中1批次產品還同時出現了鑒別能力不合格的情況。出現漏辨率不合格的多為缺少研發能力的小型企業,對國家標準的要求也不了解,無法將國家標準的有關要求執行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過程,出現鑒別技術種類不足、未辨出假幣的張數遠超標準允許限值等情況。2015年共抽查了40批次的產品,仍有4批次產品現了漏辨率不合格的情況,其中2批次產品還同時出現了鑒別能力不合格的情況,并且有一家企業連續兩年出現了漏辨率不合格的情況,也再次表明了小型企業研發能力缺失對漏辨率性能的影響[4]。2017年共抽查了40批次的產品,有1批次產品現了漏辨率及鑒別能力不合格的情況。出現該不合格的原因為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減少了鑒別傳感器的數量,導致鑒別范圍無法覆蓋人民幣的關鍵防偽區域,最終出現鑒別技術種類不足、未辨出假幣的張數遠超標準允許限值的情況。圖2所示為歷年監督抽查漏辨率不合格情況。

3質量提升建議

為確保誤辨率項目符合標準要求,應選擇質量好的傳感器,對產品的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在生產時要保證產品結構安裝符合要求,還要確保產品上配備的鑒別軟件運算正常。為確保漏辨率項目符合標準要求,應安裝足夠數量和相應種類的傳感器,對產品的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在生產時保證產品結構安裝符合要求,確保產品上配備的鑒別軟件運算正常,產品的出廠檢驗和調試合格。同時應加大研發投入,做好生產環節管控,在生產階段,企業主要通過調試、檢驗的環節,對產品結構、漏辨率、誤辨率、鑒別速度等關鍵性能參數進行檢驗,識別不合格品并對不合格品及時進行返工返修。

4結語

從歷年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可以看出,在新版人民幣發行后,部分企業為搶占市場,壓縮研發及生產的步驟和時間,給人民幣鑒別儀產品的鑒別質量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同時由于部分小微型企業生產設備不夠先進,產品研發投入不夠,在產品軟件研發、升級方面絕大多數依賴于分包的軟件公司,因此在產品質量控制、產品及時升級等方面存在困難,導致產品一致性、符合性得不到保障。建議促進人民幣鑒別儀產業結構升級,鼓勵小作坊式生產向規模化、集中化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引導企業走向品牌建設和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陳繼宣,曹良佑.人民幣防偽特征與鑒別儀鑒別能力匹配特性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1):160-161.

[2]陳悅.2019年新版人民幣有何特征[J].理財周刊,2019,(35):46-47.[3]GB16999-2010.人民幣鑒別儀通用技術條件[S].

[4]韋勝鈺,劉宗山,劉琳.人民幣鑒別儀質量抽查分析[J].質量與標準化,2020,(4):50-52.

作者:韋勝鈺 胡妍飛 劉琳 蔡佳 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