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稅港區空間布局戰略論文
時間:2022-04-15 10:30:00
導語:保稅港區空間布局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稅港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港區和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我國繼設立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之后,開放層次最高、運作模式基本與國際接軌的區域。發展保稅港區,將更好地發揮港口無可比擬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促進腹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并進一步實現我國國際航運中心的盡快崛起。
一、保稅港區的建設背景
保稅港區伴隨我國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戰略的實施而誕生。隨著上海洋山深水港開發建設的深入,以及“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東北亞航運樞紐港”作為一種國家戰略正式提出,如何汲取我國港口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多年的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構建一個具有全面保稅功能和政策的載體來承接貿易、航運、物流和臨港加工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成了一項重要和迫切的議題。經過深入研究論證,保稅港區作為一種新型的特定經濟區域和海關監管模式應運而生。
保稅港區的建立也是區域整合的需要。雖然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物流中心等保稅監管場所經過多年的培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仍需要在更高的平臺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通過區域整合有利于保稅監管格局的一體化建設和自身的發展。
二、保稅港區的發展歷程
自從2003年7月深圳港提出建設自由港口之后,上海洋山港在同年11月推出自由港模式,隨后天津、寧波等港口也陸續在自由港體制創新方面躍躍欲試,出現了爭建國際樞紐港的熱潮。保稅港區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作為保稅區向自由港發展階段中的重要一環,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1.保稅區階段。保稅區是繼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后的新的經濟性區域。1990年6月,經中央批準,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1992年以來,國務院陸續批準設立了14個保稅區和一個享有保稅區優惠政策的經濟開發區,即天津港、大連、張家港、深圳沙頭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廈門象嶼、廣州、青島、寧波、汕頭、深圳鹽田港、珠海保稅區以及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
2.區港聯動階段。區港聯動是在海關的統一監管下,參照自由貿易區的做法,將保稅區政策向港口擴張,港口的功能向保稅區延伸;使保稅區由以加工貿易為主,轉變為以物流發展為主的“境內關外”的自由貿易區。2003年12月,國務院批準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與外高橋港區聯動試點,其后又批準青島、寧波、大連、張家港、廈門、深圳、天津7個保稅區實行區港聯動。
3.保稅港區階段。保稅港區是海關按照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海關的先進管理經驗,與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適應跨國公司運作和現代物流推進要求的新興監管區域,是國內目前港口與陸地區域相融和的保稅物流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區位優勢最明顯的監管區域。
4.自由港階段。保稅港區實際上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了“區港聯動”的政策,分步接近自由港的一種創新。自由港進出港區的貨物免征關稅,準許在港區內進行改裝、加工、長期儲存或銷售等業務活動。只有當貨物轉移到自由港所在國的課稅地區時,才需繳納關稅。
三、我國保稅港區的戰略布局
2007年12月11日,伴隨著中國面積最大的保稅港區——天津東疆的封關運作,我國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已初步完成從南到北的中國保稅港區戰略布局,正在以整體形象展示中國港口物流格局。2005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上海洋山保稅港區,拉開了中國設立保稅港區的序幕。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同時批準設立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和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2007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海南洋浦保稅港區,填補了南方地區無保稅港區的空白。2008年,國務院相繼批準了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和廈門海滄保稅港區,進一步完善了我國保稅港區的空間布局。保稅港區作為目前中國最為開放的經濟區域,是中國應對國際競爭、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戰略之舉;同時,7大保稅港區沿海而“居”,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四大區域,將成為我國物流發展的最前沿。2006年12月27日,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整合、政策疊加”的示范點,獲得國務院的批準,并享有保稅港區的功能和政策。因此,全國保稅港區已形成“7+1”的格局。除已經批復設立的保稅港區外,現在主要還有青島港、深圳鹽田港、廣州南沙港和重慶寸灘港正在申請建設保稅港區。這些保稅港區的申報與建設,將會更加有利于我國保稅港區的優化布局。特別是重慶寸灘港,已經獲得海關總署的支持,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將有利于降低西部內陸省份的物流成本,促進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四、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沿海開放城市已建立了一批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國家對保稅區在關稅、金融等方面實行了特殊政策,保稅區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而保稅港區將港口的物流功能和保稅區的特殊政策完美結合,實行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和港區的“三區合一”,更能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保稅港區將成為溝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重要橋梁,其物流功能和優惠政策既可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條件,也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架起便捷的橋梁,促進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出口加工業等的發展。
建設保稅港區既是加快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也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港口作為全球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中心節點,已成為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建設保稅港區,對于加快我國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才文獻:
[1]李靖宇劉振秀:論東北大窯灣保稅港區主體功能的定位[J].太平洋學報,2007,(6):64~78
[2]藍冰:保稅港區接軌國際自由港[J].進出口經理人,2008,(2):56~57
- 上一篇: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分析論文
- 下一篇:貿易環境問對策初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