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成效分析
時間:2022-01-08 03:26:41
導語: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成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1998年以來,山西省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工程區總面積10.33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0%,其中林地管護總面積達到5.17萬km2,占到工程區總面積的50%。工程實施期間,共投入資金達95億元。分析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a年來取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結了現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穩步增加管護經費、繼續鞏固脫貧成效和應用高新技術手段提升森林管護科技水平等建議。
關鍵詞:天然林保護;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山西省
山西省地處黃河流域中游,因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全省土地總面積15.6萬k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達7.86萬km2,占到50.2%,曾有“華北水塔”、“千泉之省”的美譽。但由于多年來的粗獷式煤炭開采模式,使得全省的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省份之一。全省的森林覆蓋率僅20.5%,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勢在必行。
1山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概況
為了進一步恢復“表里山河”的山清水秀,1998年9月22日,山西省政府《關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全面停止全省范圍內的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先行啟動實施了省級天然林保護工程。2000年,按照國家部署,在黃河流域正式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山西省被納入了工程區范圍。2011年,全省繼續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工程區涉及朔州、忻州、太原、晉中、呂梁、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9個市和7個省直國有林管理局,共83個實施單位。工程區總面積10.33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0%,其中林地管護總面積達到5.17萬km2,占到工程區總面積的50%。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期間,共投入資金達95億元。
2全省天然林保護工程成效分析
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a來,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93.6萬hm2,完成中幼齡林撫育36萬余hm2,減少商品木材產量486萬m3,降低林木蓄積消耗1276萬m3,有效控制了泥沙注入黃河和海河,為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護佑黃河安瀾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1生態效益。據監測數據,全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67.12億m3,保育土壤11033.66萬t。其中,固土9964.69萬t,減少氮損失285.96萬t,減少磷損失81.98萬t,減少鉀損失204.34萬t,減少有機物自然損失496.69萬t;固碳釋氧1680.18萬t,其中固碳888.72萬t,釋氧791.46萬t;積累營養物質17萬t,其中林木積累氮8.13萬t,積累磷3.5萬t,積累鉀5.37萬t;提供負離子12.64×1024個。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覆率蓋累計增長6.4個百分點,由工程實施初期的14.9%躍升為目前的2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據調查,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相對穩定,局部地區種群數量穩中有升,部分物種分布范圍擴大。幾個重點物種種群變化明顯,如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褐馬雞、金錢豹等種群數量穩定,國家Ⅱ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紅腹錦雞新發現分布區。野生動物的分布面積呈逐年顯著上升態勢,這與棲息地保護與生態環境改善密不可分。2.2社會效益。由于天然林保護工程區的加強管護與生態建設,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加之管護經費和生態公益林建設資金的落實,使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同時,也帶動了工程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據調查統計,工程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4736元增加到2016年的9454元,增長了1.99倍。工程的實施,為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促進林區群眾創收增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視察山西期間,對山西省聯動實施退耕還林、荒山綠化、森林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特色林產業五大項目,通過組建造林合作社,幫助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脫貧的思路和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我省58個貧困縣,其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國家公益林區和省級未成林區,惠及4.75萬名貧困人口。提供林區管護的崗位,共可吸納貧困人口18928人,占管護人員總數67.53%;在10786名生態護林員中,已通過管護收入穩定脫貧的有2501人,基本脫貧的6274人,占生態護林員總數的81.4%。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吸納貧困人口進行生態保護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區群眾脫貧。2.3經濟效益。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地區生產總值和農牧民生產總值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GDP由2011年的11214.2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2766.5億元。單純從工程區林業總產值來看,由2011年的734651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974234萬元,增速明顯大于工程區GDP的增速。雖然自2011年以來,由于煤炭這個支柱產業的不景氣導致工程區經濟增速放緩,但是工程區生態建設發展帶動的林業總產值增速明顯。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全省累計減少商品材產量486萬m3,按1m3儲備效益1000元計算,相當于增加直接經濟效益48.6億元。按西北院監測報告,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生態效益價值總量達940.46億元,相當于1hm2森林年可提供平均價值42600元。工程區以木材為主導的傳統產業結構全部實現轉型,以生態經濟為特色,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的格局基本形成,現已注冊了10多個地方特色品牌,森林泉水、木耳、蘑菇、森林豬、森林雞等森林食品逐步走向市場。據2016年山西省統計年鑒,我省天然林保護區內的林產品總價值量達305032萬元。
3天然林保護工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我省經過20a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現已在森林覆蓋率、物種多樣性保護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放眼全國林業先進省市,以及山西周邊兄弟省份的林業體系建設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我們目前依然存在著一些差距。3.1政策尚未明確延續。20a對于森林的成長是遠遠不夠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a來,全省的森林植被明顯恢復,但在全省范圍內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天然森林。從2000年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實施到2020年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結束,在政策上面臨一個延續性的問題。二期工程結束后,國家是否開展三期工程,各省是否自主啟動省級天然林保護工程,這些政策目前均尚未明確。3.2管護補助資金偏低。目前,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按照國家補助資金標準:國有林區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每年150元/hm2;集體林地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每年45元/hm2;無林地、宜林地每年37.5元/hm2。這些均是國家補助,并未配套省級資金,管護補助較林業發達省份偏低。3.3扶貧政策不具有連貫性。2017-2018年,國家累計下達生態護林員專項資金1.7億元,全省累計新增(新聘)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1567人。隨著全省2020年全面脫貧,生態護林員專項資金來源是否穩定,直接影響穩定脫貧成效。3.4山區森林資源管護困難山西全境山地、丘陵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1%,有些林區還處于“沒水、沒電、沒路”的狀態,為森林管護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4幾點建議
4.1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議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應站在國土生態安全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三期工程,鞏固目前天然林保護工程成效。山西作為生態較為脆弱的省份,也應該繼續堅持對省級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的大力支持。4.2提高天然林保護補助標準。天然林保護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議國家應加大對其的資金支持。按照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提高管護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將所有符合條件的天然林保護起來。山西省也應在省級天然林保護和省級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管護的基礎上,提高配套管護經費標準。4.3繼續鞏固天然林保護工程區脫貧成效。脫貧攻堅是一項硬任務,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建議國家要將依托天然林保護等林業工程的扶貧項目常態化,全力保障資金來源,真正讓當地貧困老百姓在守林護綠的過程中脫貧增收,實現小康。省級財政也應加大支持力度,在國家項目的基礎上擴大生態保護脫貧范圍,鞏固生態保護脫貧成效。4.4提升森林管護科技含量。面對山西省山多、路險、管護不便的實際情況,建設省級林業管理部門要積極應用GPS和日益成熟的“互聯網+”技術,全面推開GPS智能巡護系統,組建省市縣三級管理平臺,增強考核管護手段,將高精尖的科學技術應用到森林管護中,全面提升對森林的管護能力。
參考文獻
[1]吳萍萍.山西林業生態保護精準扶貧專項模式初探[J].中國林業產業,2016(7):39-40.
[2]馮飛.山西省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探討[J].山西林業,2017(9):6-7.
[3]牛梓璇.“互聯網+林業科技管護”階段性成果芻議[J].山西科技,2017,32(5):101-103.
[4]成麗.山西省集體公益林托管模式創新性探索研究[J].綠色科技,2018(3):121-122.
作者:張春燕 單位:山西省國有林管理局
- 上一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做法與經驗
- 下一篇:工程建設項目招標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