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1-05 09:01:02
導語: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高校履行教書育人基本職能的重要途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堅持“課程思政”,遵循思政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個體成長規律,通過優秀文化熏陶學生,典型建筑啟發學生,杰出人物引導學生,可持續成長規范學生,將“課程思政”與課程教育相融合,采用案例教學、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房屋建筑學;專業教育;工匠精神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價值觀念和濃郁政治特色的新思潮不斷涌現,與層出不窮的各類誘惑交織在一起,持續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考驗著我國高等教育。自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8年,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特別指出“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2]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房屋建筑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該專業唯一一門涉及建筑設計理論的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建筑設計理論、民用建筑構造、工業建筑設計等,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建筑設計,掌握建筑設計內容和程序、建筑設計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建筑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等知識,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房屋建筑學課程“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在教學過程中硬性加入若干學時思政教育內容,也不是生硬地要求學生背誦思政教育內容,而是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內涵,傳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現狀
1.1教學課時少,思政教育欠缺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房屋建筑學課程課時由72個逐步減少到50個左右。為了拓寬學生就業面,教學過程中會補充智能建筑和綠色建筑部分,致使專業知識量大,占用教學課時多,思政教育被擠壓。
1.2教學難度大,教師對思政教育投入度不高
房屋建筑學課程總體上具有綜合性強、應用性強和實踐性強的特征,內容涉及建筑功能、建筑藝術、環境規劃、工程技術和經濟、綠色環保、智能化等方面知識,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培養學生對建筑工程行業規范的熟練應用和軟件操作能力,容易出現“教師流汗,學生流淚”的惡性循環現象[3-4]。在課程考核壓力下,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業務知識鉆研上,對思政教育投入度不高。1.3學業任務繁重,學生對思政教育關注度不足以南陽師范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學生大學四年內要接觸到通識教育類、學科基礎類、專業教育類、實踐教育類課程,累計超過40門。為了提高學業成績,學生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專業課程學習中,甚至在思政課上也“偷偷”看會專業課書,寫一寫作業,然后考前突擊來應付思政考試。
2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將思政教育融進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過程,實現教書和育人同步,不是簡單地將思政教育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努力做好課程思政教育內涵的彰顯和功能的發揮,應該包括科學精神、人文素養、邏輯判斷,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5]。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如下:①掌握民用建筑設計理論,領會建筑的屬性,以“構思-設計-建設-運維”的工程鏈模式講授建筑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和詳圖設計等知識,用古今中外的優秀建筑文化熏陶學生,幫助學生領會建筑的科學性、社會性等屬性,樹立為國家、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信念;②掌握民用建筑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體驗民用建筑構造設計過程,以“基礎和地下室-墻體-樓地層-樓梯-屋頂-門窗-變形縫等”為主線講授民用建筑構造,用典型建筑啟發學生,杰出人物引導學生,可持續成長規范學生,剖析工程智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用知識造福社會的能力;③洞悉智能建筑、綠色建筑未來發展方向,造就“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鉆研精神,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樹立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改革
3.1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改革思路
課程思政是結合課程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育理念,是一場深刻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改革,是在長期教育發展和教學實踐中,找到針對教學工作存在的現實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契合點,進而形成的認知[6]。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每一部分教學內容進行細分,主動與思政教育結合,把優秀文化、典型建筑、杰出人物融進課程,寄道于教,寄德于教。
3.2《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改革
房屋建筑是時展和人民需求的產物,是特定條件下科技、文化、經濟實力的綜合象征,是在《建筑法》《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約束下形成的。教學過程中以房屋建筑設計的專業知識為載體,通過視頻影像資料、豐富的圖片和數據,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四個自信、工匠精神、中國力量、愛崗敬業、敬畏法規,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走進學生心里。3.2.1用優秀文化熏陶學生,讓學生堅定民族自信心房屋建筑的發展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博大精深,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和建筑技術,創造了建筑史上一個個奇跡。宗白華講:“一切藝術綜合于建筑,而禮樂詩歌舞之表演,亦與建筑背景協調成為一片美的生活。所以每一文化的強盛時代,莫不有偉大建筑計劃以容納和表現這一豐富的生命。”[7]房屋建筑是功能、技術和形象有機統一,優秀建筑設計離不開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術、建筑設備等技術的支撐,從五彩繽紛的中國古建筑文化到百花齊放的現代建筑文化,無一不是中華兒女克服困難,開拓創新的成果,這些優秀的中國建筑文化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了學生民族自信心。3.2.2用典型建筑啟發學生,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典型建筑是中華文明的坐標,也是教書育人的優質資源。在中華大地上,典型建筑隨處可見,如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布達拉宮———世界上海拔最高且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筑群、江南三大名樓(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和江西滕王閣)———集文化和藝術之大成、國家體育館(鳥巢)———第四代體育館、上海金茂大廈———上海地標性建筑、臺北101大樓———美國LEED白金級認證綠色建筑等,這些典型建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閃光,也是我國整個科技發展進步的縮影。2020年病毒疫情肆虐時,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等一大批特殊建筑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僅有力支持了全民抗疫,而且用“火雷速度”展示了同舟共濟、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印證。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強烈的專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3.2.3用杰出人物引導學生,讓學生具備工匠精神魯班、郭安興、宇文愷、戴帆、王澍等一個個名字背后不僅有優秀的建筑物,更有令人敬仰的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建筑工程魯班獎是1987年在建設部支持下,由中國建筑行業聯合會創立的代表中國建筑行業最高榮譽的獎項。魯班精神代表著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也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具體表現。通過將杰出人物的突出事跡,傳承和弘揚魯班精神,讓學生時刻秉持匠心(創新之心)、鑄匠魂(德技雙修)、守匠情(愛崗敬業)、踐匠行(精益求精)[8]。唯有如此,才能兼顧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層次人才。3.2.4用可持續成長規范學生,讓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2011年,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建筑工程行業也必須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才能健康發展,用“樓薄薄”等事件警告學生,敬畏規則、遵守法律是土木工程師的基本職業要求,讓學生在從業之前就牢固樹立職業責任感,只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才能讓自己戰勝各種不良社會習氣,只有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實現個人的可持續成長,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4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4.1案例教學
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內容繁雜,傳統教學方法多為講授式或多媒體教學,這些教學方法雖滿足了知識傳授的要求,但與該課程實踐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并不匹配。案例教學將工程實例引進課堂,詳實的工程背景和具體的建設單位都可以彌補理論說教的不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并用來解決工程問題。建筑設計是整個設計工作的第一步,必須與建設單位進行有效溝通,求真務實,才能為后續結構設計和裝飾裝修設計奠定基礎,還要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工程變更,整個過程持續時間長,涉及單位和人員多,對土木人員要求高。教學過程中將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分解為理論知識講授-工程背景介紹-學生設計成果點評-工程建設方案賞析-現場疑難雜癥講解-思政資源挖掘等步驟,讓學生既學習了理論知識,又間接獲得了工程實踐經驗,還獲得了思政教育。
4.2互動教學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互動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有效拉近了教和學的距離,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激勵,相互促進。教師在完成教學內容之余,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了解與本課程、本行業密切相關的實時動態和熱點事件,教會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來科學分析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思政知識來客觀、理性點評時事,幫助學生完成從被動思政到主動思政的飛躍,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5結束語
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能夠有效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道德引領,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在課程思政改革和實踐中筆者統籌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政教育,將優秀文化、典型建筑和杰出人物引進課堂,通過案例教學和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讓思政之“鹽”融于課程之“水”,為學生補足知識之“糧”和精神之“鈣”。[ID:012103]
參考文獻:
[1]楊賓.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中國高等教育,2004,40(10):3-5.
[2]黃昱,李雙瑞.課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8,5(53):109-111,124.
[3]詹鵬,王艷,韓玉民.轉型背景下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7,32(4):75-78.
[4]張巍.《房屋建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方法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34(3):168-169.
[5]彭亞萍,胡大柱,茍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5(2):128-129,132.
[6]路涵旭.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7]吳良鏞.建筑文化與地區建筑學[J].建筑與文化,2014,11(7):32-35.
[8]張健.踐行工匠精神的四個維度[J].職業教育,2018,11(12):69-70.
作者:郭青偉 李玉濤 李科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 上一篇:建筑學特色培養體系研究
- 下一篇:建筑學專業素養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