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
時間:2022-12-07 09:33:17
導語:試議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侗族文化的內在魅力
1、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有利于促進當地綠色經濟的發展
貴州省黎平縣位于湘、黔、桂三省的交界處,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從所處的地形上來看此地屬于山地范疇,在大山之間無數條河流貫穿其間,侗族就坐落于這山水之間。侗族人的村落大都坐落在河流兩岸,水路交通都比較便利的地方,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侗族人依山傍水的建村立寨的基本特點。走進侗族人的村寨,你就會發現茂密的樹林,整個寨子都處在樹林的包圍之中。這種良好的自然環境是與侗族人民的智慧與生態理念是分不開的。侗族人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伐木,但是侗族人在伐木的同時便開始選留撫育幼林,然后逐漸到成片的營造新林。這樣既能夠滿足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同時有考慮到了當地自然資源的承載力。侗族文化中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我們通過保護侗族文化,有利于促進當地綠色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了解侗族生態文化的這些思想,對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態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有利于當地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作為侗族“三寶”之一的侗族大歌,它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和表現著廣大侗族人民的道德理想、行為規范以及精神風貌。侗族社會內部平衡和諧,群體性儀式活動平凡而普遍,在這些儀式活動交往中,群體性歌唱是人們表述心聲、傳遞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形式。侗族社會的許多傳統道德規范都是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形式而長期保存和傳承下來的,甚至可以說,每一首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民真、善、美的具體展現。侗族大歌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主要以愛情為主要內容。以愛情為主題的侗族大歌,語言誠摯而樸實,直率而熱烈,毫無矯揉造作之感,這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侗族大歌中除了大量描繪熾烈的愛情的作品,還有許多描繪懲惡揚善、教人向善的歌曲。這些侗族大歌在民族內部的倫理道德教育和陶冶理性情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者侗族社會的不斷發展。侗族大歌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孕育了許多體現民族道德理想、行為規范和精神風貌的作品,可以說一首侗族大歌就是一種形象化的道德規范標準。其中有的謳歌勤勞善良美德,有的鞭撻好逸惡勞的懶惰思想,有的主張伸張正義,有的弘揚尊老敬親、團結互助等等。這些以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的侗族大歌,借用傳統音樂的表現形式來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調整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具有藝術和教化的雙重社會功效。
二、侗族優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在大眾文化層面
傳統文化注重個體的修身養性,在對人(他人、社會)、對事、對物的各個領域都有特定的規范體系,厚德載物、憂國憂民、自強不息、尊老愛幼、謙恭禮讓、誠實守信、仁愛和諧、儉樸勤勞、見義勇為、舍生取義以及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團結統一等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都已成為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若言中原漢族是通過趕集互通有無,而侗族各村寨則是以“微赫”(侗語音)的形式相互交往。在貴州黎平及周邊的侗族村寨中,春節、中秋期間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微赫”,即一個村寨的人傾巢出動,到“友寨”去集體做客。出行的村寨稱為“赫”,接待的村寨則為“主”。“微赫”的對方民族不限,地域不限。“微赫”的第一個晚上蘆笙比賽的主要集中在地坪、龍額、水口等地。主、客寨的人都會出場,次日,兩寨男女云集鼓樓載歌載舞,在耶師的領唱下“踩歌堂”。主客寨的歡樂氣氛傳到附近的村寨,他們便會派人扮作“官人”,帶上禮品,率隊前往慶賀和參加活動,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微赫”既增進了村寨間的友誼,也是侗族日常大眾文化的集中顯現。
(二)在技術文化層面
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古代技術以及創造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在技術和科學領域不斷探索和前進的力量源泉。地坪風雨橋位于黎平縣城以南108公里處,始建于清光緒8年(1882年)。橋長56.6米,橋面寬4.5米,離水面8米,為兩跨青石墩伸臂木梁廊橋。橋廊上有橋樓3座,中間為11.6米高的五重檐四角攢尖頂橋樓,兩端均為7.6米高的三重檐歇山頂小樓。橋內有侗族風情繪畫,內容為神話故事、先民傳說及節日場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風雨橋通體不用一釘一鉚,均系穿榫銜接,表現出侗鄉人民的心靈手巧。且在建造過程中,侗族人民運用滑輪原理搬運巨石,不得不令人稱贊侗族兒女的勤勞智慧。
(三)在制度文化層面
民本思想,仁治、義治、禮治、法治和德治等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管理思想體系,對于現代管理和制度的創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侗族有句諺語說:“鄉有規。侗有理”每年農歷2月和8月,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鼓樓下,由寨老講述寨規古訓。此外,侗族制度文化另一典型代表則是款文化。它是侗族地區制定的地方性條文法規,有大、中、小款之分。“大款”為整個侗族地區所訂立,中款一般為幾個洞(洞,侗語叫“董”,是元代以前的基層行政單位,一團地方之意)聯合訂立;小款一般是一洞(幾個村寨)根據大款、中款制定的條文法規加以具體化。大款、中款、小款皆有刊刻款文的石碑——法石,有立法和執法的場所——款場。侗款不是簡單的“鄉規民約”,而是侗族先人歷經多代傳承、改進而成的以契約形式進行社會管理的社會制度。款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學、民族學、法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四)在價值文化層面
注重內斂而不張揚、倡導克己奉公的情懷、強調責任和風險、追求和平與和諧等內容,既使中華民族獲得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品質,又是我們融入現代社會的基礎價值情懷。侗族文化講究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侗歌為例,其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對自然與生活的贊美,也有對侗族歷史的回顧;既有對自然的模仿,也有內心情感的流露。這一藝術表現形式,使純樸的民風得以延綿,使道德教化潤物無聲,使歌者身心平衡,使聽者心靈滌蕩。而黎平境內星羅棋布的修建在侗寨邊、鄉野小道上的鼓樓、風雨橋、石板橋、石板路、石瓢井、石凳、指路碑、涼亭,為過往游客行走、指路、休憩、飲水提供了許多便利,體現了侗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天性、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和對游客以人為本的深厚的人文關懷。
作者:張強潘妃霞吳少杰丁咚張斐然齊晨單位:東華大學
- 上一篇:街道精神文明建設總結
- 下一篇:街道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