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技下的材料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6 02:59:00
導語:低技下的材料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英裔印度籍建筑師勞里·貝克(LaurieBaker)于印度從事地域性建筑實踐50余年,以匠人般的精神和設計師的靈感繼承和發展了當地建筑的傳統特質和建造技藝,同時把地域建筑與現代建筑得以完美結合。本文就勞里·貝克利用低技的材料進行地域創作手法展開論述。
關鍵詞:勞里·貝克;地域;低技;材料
Abstract:Anglo-IndianarchitectLaurieBakerengagedinthepracticeofregionalarchitectureformorethan50years,andheinheritedthetraditionalwisdomandmadeaperfectcombinationofmodernarchitecture.ThisarticlelooksintothewaysLaurieBakerpractisedinvernaculararchitecturewithLow-technology.
Keywords:LaurieBaker;Vernacular;low-tech;material
1引言
當中國建筑師面對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眾多人口的安居問題等的挑戰時,在中國的鄰邦——印度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兩者雖然不是現代主義建筑的發源地,但都在本國現代主義發展極不充分的條件下,大量引入了當時最新的現代建筑。面對同樣的沖擊,如何吸收和轉化同樣值得思考,而其中英裔印度籍建筑師勞里·貝克(LaurieBaker)①對地域創作的探索和經驗正是我們極好的鏡鑒。
勞里·貝克的創作主要位于南印度的喀拉拉邦(Kerala),其作品中無處不蘊含著對材料詩意的運用,對氣候忠實的反映和對資源充分的利用(圖1)。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勞里貝克代表性作品的解讀,揭示建筑實踐中地域性與現代性結合的創作手法。
2勞里·貝克(LaurieBaker)的建筑認識之旅
勞里·貝克在西方社會接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筑教育②,但都與他從事的建造實踐中所體現對地域性的表達包括當地技術的運用和建筑形式的思考等等大相庭徑。勞里·貝克這種地域性觀念的建立與他早期的經歷密不可分。
勞里·貝克在1944年參與“國際友誼救援組織”從中國回英國療傷途中在印度孟買停留期間遇見了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與其進行了思想和觀念上的交流,對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占有”、“民族性”等思想,勞里·貝克將其轉化成創作的哲學。
其后,于1948年至1964年間,勞里·貝克一直在位于中國、尼泊爾及印度三地交界的Pithoragarh地區從事建筑實踐,通過對當地的建造技術,人們生活模式的觀察和研究,勞里·貝克學會了如何在建造中誠實而直接地運用材料,并對結構有適度性的表達和經濟上的嚴格控制。
3材料的演繹
勞里·貝克實踐的區域主要位于地處熱帶的南印度,建筑創作中一方面要思考應對炎熱氣候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在這個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土地上進行實效性的探索。勞里·貝克提出了建筑能效比(COSTEFFICIENT)③的原則:在有限的條件下,發揮地域性材料的最大效用以達到與現代性材料同樣高的建筑質量。能效比的原則貫穿于勞里·貝克的所有創作,并融入了對地域傳統和材料的理解形成了極具個人風格的貝克式(BakerStyle)建筑。
3.1強化結構——萊約拉禮堂(LoyolaAuditorium,1971)
萊約拉禮堂位于印度喀拉拉邦的首府特里凡德朗(Trivandrum)郊外的萊約拉高校內,它包括了一個容納500人的禮堂及一個小教堂。建筑的功能對于空間跨度和高度有相當的要求,然而當時整個建筑的預算只能滿足其中一個功能的面積要求④。因此,勞里·貝克嘗試在整個建筑的結構中盡量少用鋼筋和水泥,而是運用磚砌承重墻(圖2-4)和木桁架去滿足建筑所需的面積和高度要求。勞里·貝克從空斗墻的砌筑方式中獲得靈感,以內外各為一磚厚的雙墻結構去作為承重墻體。兩片磚墻之間存在一個兩磚厚的空腔,并在其中每隔3.5m左右設置垂直的短墻以連接兩片墻體,內置短墻的做法使室內外空間界面更為簡潔,空腔的運用則讓室內有良好的熱工效果。為了室內有良好的通風效果,勞里·貝克在整片磚墻的多個位置采用了由下至上且貫穿內外的哥哩磚墻⑤(Jali)鏤空方式,內外磚墻中這種小而密的對位鏤空方式一方面獲得比局部開窗更為良好的通風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使進入室內的光線變得均勻而柔和。最終整個占地面積為1000m2的萊約拉禮堂的建造費甚至低于建造前的預算⑥,成為運用地域性建造方法和材料降低造價的典例。
3.2運用圓形
勞里·貝克在大量的創作實踐中表現出對圓形體量的偏愛,這主要來源于他對熱帶地區常見的植物——椰樹和竹子的思考,圓形的體量不僅能與周圍的環境在光影下產生共鳴,而且是建筑中良好的受力形態。
印度咖啡連鎖店(IndianCoffeeHouse,1989)
位于特里凡德朗火車站對面的印度咖啡連鎖店坐落于前后相差半層高差的基地上,這小小的基地條件激發了設計師以螺旋形的圓柱體(圖5-6)充分利用高差的同時在城市火車站前的門戶廣場中以中觀的體量形成地標性建筑。建筑的結構,空間,形式配合得渾然一體,同時由于尺寸推敲的恰到好處,使建造的邏輯變得清晰而簡單——作為橫向連接結構的螺旋上升混凝土樓板架置在中間的圓柱形墻筒和外圍的磚墻之上,巧妙的結構使整個建筑同樣不需要任何的混凝土梁柱作為支撐,建筑師以簡單而穩定的結構表現出一種動態的形體。在繁華的鬧市中插入這個勻質的圓柱形體量,仿佛是建筑師希望在城市中喚醒人們回歸到對自然形態思考。
發展學習中心的計算機中心(ComputerCenterinCenterofDevelopmentStudies,1971)
勞里·貝克對圓柱體作出了原型的提取與重組,發展出直立弧墻。從力學的角度分析,直立弧墻同時具有平面和肋疊加的作用,能夠增強整體剛度(圖7)。
在計算機中心建筑中,連續重復的單曲面外墻是為解決建筑問題而產生的形態概念。首先,建筑平面按照周圍場地的約束生成了不規則的曲面形狀,以一磚厚的承重墻確定了建筑的支撐結構,在需要嚴格空氣質量的機房安裝可開啟窗扇;然后,按照承重墻的輪廓往外擴大50cm,再砌筑一片半磚厚的哥哩磚墻作為遮陽通風的作用。雙墻的處理等于把承重結構與主要維護結構分離,因此作為外圍護結構的哥哩墻必須能夠自承重否則會造成材料的浪費。勞里·貝克把外圍護墻體設計成半徑為1.5m的60o劣弧形磚墻的重復,單片墻體的最高處達到4.5m(圖8-9)。
在這個設計中勞里·貝克利用地域材料和簡單的建造方法實現了現代建筑復雜的功能要求,并使建筑得到創造性的表達形式。
3.3轉譯意象——萊約拉女子宿舍(LoyolaWomenDormitory,1971)
萊約拉女子宿舍是一座為教會女學生提供住宿的地方,在這個以宗教信仰為法則的宿舍內,勞里·貝克把這個祈禱的小禮堂安排在入口門廳的上方作為教徒祈禱的場所,并成為整個場地中最高的建筑——兩層高的塔樓。而在禮堂的處理中,勞里·貝克首先在輪廓比例上參考了當地著名的Padmanabhapuram宮的主塔樓,在首層中的兩角往室內縮進形成二樓出挑的效果,而二層則用磚砌的肋墻轉譯宮殿中的斜撐木肋元素并兼顧了遮陽的作用,屋頂以四個方向的小角窗幾何化了傳統的元素。最終,宿舍中禮堂的輪廓和意象(圖10~12)都以設計者的建筑語言對傳統進行了延續和發展。
3.4刻畫細部
精致細部的追求更多地存在于高技派的討論范疇,但勞里·貝克同樣以鄉土性的地域材料表達出對細部的生動表達。
哥哩磚墻(Jali)是勞里·貝克通過對印度傳統石砌哥哩墻的轉譯,不僅傳承了傳統中通風和保持私密性的優點,同時以更高效的方式利用地域材料創造更豐富的細部。在教堂的室內,通過對光的控制和過濾,勞里·貝克利用哥哩墻的洞口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氣氛(圖13);在一所小學活動室中,哥哩磚墻轉變了砌筑方式利用光影形成了活躍室內空間的元素(圖14);在樓梯間中,均勻的哥哩墻暗示著勻質空間的走向(圖15)。
在能效比(COSTEFFICIENT)觀念的驅動下,勞里·貝克主張對材料的再利用。被丟棄的玻璃瓶被重新嵌入到墻體中,成為了室內的點睛之筆(圖16);海岸邊被廢棄的漁船在經過分解后,成為精致的遮陽構架(圖17)。
在處理材料與細部的表達上,勞里·貝克強調在限制條件下對材料進行真實而充分的表現,以挖掘材料的潛在價值。
4結語
在各種苛刻的地域條件限制下,勞里·貝克的創作從不缺乏形式的表達,并自始至終貫徹他的能效比原則,而他所特有的融合地域性與現代性的建筑創作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與此同時,勞里·貝克的建筑實踐離不開他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境,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應該積極地吸收和借鑒他所代表的建筑文化及其發展模式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GautamBhatia:LaurieBakerLife,Works&Writings,NewDelhi:RajPress,1991.
[2]LaurieBaker,AManualofCostCutsforStrongAcceptableHousing,VivaPrinters,Thrissur,1999.
[3]MohsenMostafavi,EnrichingIdentities-TheArchitectureofLaurieBake,A+U,2001,No12.
- 上一篇:區年度安全生產工作會的講話
- 下一篇:縣工業及安全工作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