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業管理應用論文
時間:2022-08-04 04:12:00
導語:施工企業管理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被稱為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這里說的信息技術是指機的運用)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建筑工程施工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很多工作靠人工來完成是很困難的,或者說用人工來做效率并不高,按理說有這樣的需求,信息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應該得很充分了,但就國內施工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來說,還是停留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關鍵詞:工程管理計算機軟件信息
一、工程管理中信息技術應用的發展階段
建筑業應用計算機是從人力無法做出復雜、龐大的工程結構計算開始的,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信息技術經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建設工程管理中的應用也有一個相應的發展過程:
上世紀70年代,單項程序的應用,如工程計劃的時間參數的計算程序,施工圖預算程序等;
上世紀80年代,逐步擴展到區域規劃、建筑CAD設計、工程造價計算、鋼筋計算、物資臺帳管理、工程計劃網絡制定等,及經營管理方面程序系統的應用,如項目管理信息系統、設施管理信息系統(FMIS——Facili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等;
上世紀90年代,九十年代又擴展到工程量計算、大體積混凝土養護、深基坑支護、建筑物垂直度測量、施工現場的CAD等。這時出現了程序系統的集成,它是隨著工程管理的集成而發展的。
上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基于網絡平臺的工程管理。
我們把解決工程上某個具體的應用叫計算機的單項應用。自從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技術出現。人們的目光開始轉向利用計算機做信息服務,更關注整個施工過程中所發生的瞬即消失的信息綜合利用,我們把這種高層次的計算機應用統稱為信息化施工技術。我國建筑業已經把信息化施工確定為2010年的發展目標。
二、施工企業運用信息技術的現狀
我國從發達國家引進項目管理的概念、、組織、和手段,歷時20年左右,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應認識到,在項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環節是信息管理。至今多數業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還相當落后,其落后表現在對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組織、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的方式和模式上。
很多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的程度,即僅僅是單項程序的應用,完全沒有形成一個系統,信息化的優勢并沒有得到體現。而信息化的優勢則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現在很多企業在硬件上應該說有了一定的基礎,大家也都在用電腦辦公,很多還組建了局域網絡,使用軟件替代了很多原來手工操作的工作,但是效率并沒有得到提高,就比如說作個報表之類的,似乎用電腦做只是為了美觀,有的人是把各種數據都算好了再一個個錄入電腦,感覺上用電腦反而效率更低了,殊不知作表格的Excel軟件本身具有極強大的計算功能、數據庫功能,而且還能進行判斷、分類匯總、排序、形成圖表等。這還只是對單項程序運用的不到位,至于各部門之間的集成共享那就更談不上了。
三、運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那么是不是說作為一個施工企業,現有的管理模式已經很好了,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信息技術呢?事實并非如此,管理出效益,傳統管理方式的突出問題是:業務流程混亂;溝通不暢、信息遲滯。據國際有關資料介紹,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三分之二與信息交流(信息溝通)的問題有關;建設工程項目10%~33%的費用增加與信息交流存在的問題有關;在大型建設工程項目中,信息交流的問題導致工程變更和工程實施的錯誤約占工程總成本的3%~5%。由此可見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施工管理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種資源,如不能進行有效的存儲,處理,傳遞,便是對資源的浪費,如以建筑物建造過程中混凝土澆灌為例,澆灌之前的數據除了混凝土的強度標號、數量外幾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應廠、攪拌者情況、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學品質、出廠時間、出廠時的天氣情況、運輸時間及道路情況等都關聯著混凝土的質量。澆灌之后除了澆灌部位和立方數之外的數據也幾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搗固操作者情況、試塊情況、養護情況、鋼筋制作情況等同樣也關系著工程質量。信息化過程處理是有序的、及時的和成批的方式儲存。這里強調可追朔性、可公示性和可傳遞性是對信息化過程特征的要求。可追朔性就是信息具有一定的正向或反向查閱功能;可公示性表明數據有條件查閱功能,不是個人行為管理;可傳遞性表明所有的情況不局限在某地,有能在網上傳輸能力等。
(二)信息技術能及時反饋使項目處于受控狀態
項目管理的過程同許多系統的運行過程是一樣的,應該是一個PDCA的循環過程。這中間最重要的是一個反饋機制,工業生產之所以能實現自動化,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反饋機制,能夠及時把運行過程的偏差反饋到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才能及時進行調整,從而保持生產過程的相對穩定和受控。而我們的項目運行有時并不是受控的,我們有的項目管理者可能有體會,有時向職能部門要一個數據總是半天拿不出來,大家都不清楚系統的運行狀態,又怎么談得上去控制它呢?比如說砼的量差問題是一個老問題了,但往往是工程結束后對帳才知道。那么對這個問題,理想的狀態是怎樣的呢,那就是現場人員在向砼公司要砼時,就知道將要澆筑部位的準確砼量,而不是估計一個數,并且要知道具體比如一個基礎的砼量,比如說一個基礎是10立方,如果澆了兩車砼都十二方了還沒澆滿,那就要考慮是不是什么地方有問題了。而且每次澆筑后馬上就可以知道量差的多少,就不會積累到最后差幾千方還不知道是差在哪里。這是對工程成本的控制。
成本、工期、質量的互動及工程中眾多的不確定因素等等,對項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頭疼的問題莫過于不能“實時”掌握準確的項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對項目管理決策已是“昨日黃花”。所有這些都強烈呼喚著項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四、信息技術能夠在施工管理的哪些方面發揮作用
良好的項目管理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因素:一、對項目的認知:通過信息系統的實施,將項目進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組,使項目結構更加清晰、重點更加突出,有利于對項目的整體認知和把握;二、為項目提供良好的協同環境:通過對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各部門、各參與方對自身的職能以及在整個項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認識,有利于分工合作;三、進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統的最大優點是資源共享和反饋及時,有利于實施有效控制。具體來說,信息技術在以下方面大有可為:
(一)工程管理方面
1、投標:工程量計算、投標標書制作。
2、施工組織:施工平面圖;網絡計劃(占有豐富的,準確的信息,先進的分析方法,是決策、計劃的前提。現在的網絡計劃,往往只是一個粗線條,編的時候也不是通過很準確的計算,都是憑經驗,過程控制也是針對幾個大的節點,甚至于其是否也不得而知,相應的資源計劃也是一本糊涂帳);鋼筋翻樣;模板及腳手設計、計算及配置;深基坑圍護方案、設計、計算等。
3、控制:預決算、成本控制;財務管理;質量安全管理;施工現場監控;統計報表等。
4、資源管理:人力資源、材料、機具管理;合同管理;圖紙管理。
(二)辦公自動化
財務、統計、報表、文字處理、檔案管理,辦公信息資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資產、決策等。包括:信息傳遞、郵件、公文流轉、工作日程安排、協同辦公、工作流程自動化等。
(三)信息共享與運用
包括:市場信息、項目信息、設備信息、競爭信息;
知識積累:一個系統要能夠長期發展,持續進步,關鍵在于要變人治為法制,人治就是一個系統本身沒有生命力,離開了領導就不能正常運行,好的系統就是領導并不需要事必躬親,領導離開了,還能按照某種規則運行,這個規則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領導不斷充實完善的運行機制。好的系統是一個型的系統,每一代領導科學的經驗方法都能夠積累下來,而不是換個領導一切又重新開始。這中間傳承的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東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這才是信息技術最根本的應用。
(四)企業管理數字化
就是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和網絡傳輸數據的能力將企業在管理、工程、造價、成本、物資、計劃、統計、技術、質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經集成并綜合處理為企業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進度、物資供應、成本核算等,以利于進行實時管理、降低成本、保證質量、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各子系統間密切協作,使各個業務部門都能及時、準確地查閱所需的相關信息,從而使企業達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復雜工作簡單化、發現問題及時化、成本核算科學化”的目的。
五、如何著手進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一)指導思想
信息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應結合實際逐步完善。比如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MIS(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這些大型的系統,好當然是好,但其投入同時也是巨大的,實施起來比較困難,最好是立足現有的資源,通過一些局部的改進,積累經驗,逐步完善。
第一步是意識的轉變,要通過宣傳、培訓樹立信息化的觀念,因為信息化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所以在這方面形成共識是順利實施的前提。
現有資源包括:硬件,軟件,人員。關鍵是把這些資源的優化組合,進行業務流程的系統設計,使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使信息的查詢有跡可尋。
(二)領導重視
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理順業務流程;短期內不可能做到很完善,也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切,都需要有領導的重視才有可能堅持下去。
(三)在用好單項程序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理順業務流程
這其中有個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數學中的反向推導,也就是我們希望得到什么結果,就反向去尋找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以投標過程為例來說明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效率:
1、拿到圖紙以后,要進行工程量。(1)涉及軟件:工程量計算軟件、鋼筋計算軟件(如清華斯維爾三維算量3DA2006,工程量及鋼筋一體化計算);(2)輸出:工程量(可以導出為Excel表格,也可以導出定額數據庫,直接為套價軟件運用)。
2、套價。(1)涉及軟件:如宏業清單計價專家,可以從斯維爾三維算量中直接導入數據;(2)需要數據:①工程量。②材料價格→材料價格信息庫(企業自建或信息價)、市場詢價→供應商目錄。③企業定額(人工、材料的實際消耗水平和先進水平;措施項目的實際消耗;各類型工程造價的參考數據)。(3)輸出:工程造價,包括人工、材料等各項資源的用量(可輸出定額或清單表格、Excel表格)。
3、商務標。(1)涉及軟件:專業標書制作軟件或Word.(2)需要數據:工程造價(企業實際消耗)、證照及業績資料、近三年財務報表、類似工程合同。
4、技術標。(1)涉及軟件:專業標書制作軟件或Word、專業平面圖制作軟件或AutoCAD、項目管理軟件P3或Project.2)需要數據:工程量及資源需要量(用于排定進度計劃)、人力資源數據(項目經理、各類管理人員簡歷)、工程信息數據(在手及已完工程數據)、施工機具數據(設備型號、產地、功率等)。3)輸出:場地布置、設備選型、進度計劃、施工等(而這些選擇反過來又會對造價產生)。
從上現的可以看出: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其輸入和輸出都與其他工作息息相關。而信息化的意義,就在于使各項工作的信息傳遞更為順暢;使各項工作中產生的信息能夠存儲下來,在以后的工作中隨時調用。
下面用一個簡單的圖來表述各部門的信息流動(見圖一):
圖一:施工管理中各部門信息流
通過這樣的需求分析和反向推導,我們就可以明確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明確需要哪些軟件,明確各部門需要收集哪些數據。據此對項目的業務流程進行重組,設計出一套系統的表格分發到各相關部門,用以收集日常工作中有用的數據,然后這些數據以文檔的方式進行傳遞和存儲共享,最后這些匯總到決策者那里,為管理和決策提供的依據。
(四)持續改進
數據要有效并且可以作為預測的依據,就必須不間斷的收集并且積累到一定數量以后才具有參考性和代表性。系統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完善。
實際上,企業所實施的三標一體化已經為信息化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這就是標準,標準化的工作過程、標準化的表格。所以信息化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需要每個部門作好日常的基礎工作,一點一滴的收集數據最終積累成企業的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綜上所述:隨著單競爭的加劇,施工企業亟需利用信息技術來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而且信息技術的運用也不是高深莫測,利用好現有的資源通過一定的組織便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說,信息技術在施工中的運用必須進行而且是可行的。
參考:
[1]全國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理培訓教材編委會。計算機輔助施工項目管理.建筑出版社。1995年1月
[2]王守清。計算機輔助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3]譚道明。企業管理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4]施禮明。生產與作業管理。中國財經出版社。2000年9月
[5]梁世連、惠恩才。工程項目管。東北財經大學出版。2004年9月
- 上一篇:工程建設投標報價論文
- 下一篇:智能建筑基礎論文
精品范文
10施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