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進程中貨物運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0 05:33:00
導語:工業化進程中貨物運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工業化的不同發展階段,產生了貨物運輸需求的歷史階段性特征,探求發達國家工業化不同階段貨物運輸需求的變化規律,有助于把握未來我國貨物運輸需求在運輸需求數量、運輸需求類型、運輸需求質量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關鍵詞:工業化;貨物運輸需求;需求特征;運輸需求數量;運輸需求質量
運輸需求問題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任何有關運輸方面的戰略研究都是以對運輸需求的分析與預測為起點的。然而,無論是運輸需求理論問題研究還是運輸需求數量預測,盡管客觀上存在著工業化進程對貨物運輸需求的影響問題,但除北京交通大學榮朝和教授等學者做過相關研究外,很少有人系統探究工業化進程中貨物運輸需求的階段性特征及其對于貨物運輸業發展內在的聯動關系。實際上,工業化對貨物運輸需求影響很大。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貨物運輸需求流動實體——“貨物”的品類和數量不同,“空間位移”要求不同,貨物運輸需求的特點和內容亦有所不同。發達國家經歷了完整的工業化過程,其工業化不同階段貨物運輸需求特征對工業化起步較晚的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未來的“十二五”乃至以后的一段時期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攻堅時期,對交通運輸系統供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運輸需求是運輸供給的依據,只有明確了貨物運輸的需求特征才能提供有效的運輸供給。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工業化進程中貨物運輸需求變化規律的探求,來揭示未來我國貨物運輸的需求趨勢,以期為政府運輸發展政策制定及貨物運輸企業發展戰略選擇提供理論支撐,從而解決運輸供給與運輸需求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做好交通運輸“三個服務”,推進我國的工業化進程。
一、工業化的階段劃分及其與貨物運輸需求的內在關聯
工業化泛指一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化以及工業社會自身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逐漸從以農業為主體轉化為以工業為主體,并向第三產業過渡,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產值和就業人數都超過第一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不斷上升。
關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存在著不同的標準和劃分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相應的優點和局限性。例如:錢納里等的基于人均收入水平的劃分,將工業化劃分為3個階段6個時期,即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階段(發達經濟初級階段、發達經濟高級階段);庫茲涅茨等按照三次產業結構(包括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將工業化階段劃分為工業化前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社會;聯合國基于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加值比重的劃分,把工業化水平分為非工業化、正在工業化、半工業化、工業化等4類。由于依據的理論和標準不同,結論往往不盡一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在《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2005年中國省域工業化水平評價與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一套綜合評價國家或地區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和方法,據此將工業化過程分為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實現階段和后工業化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工業化初期、中期和后期3個階段,每個時期劃分為前半階段和后半階段,并確定了不同階段的標志。見表1。
這種劃分方法較為科學,基于這種劃分,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工業化的各個不同階段,貨物運輸需求客觀存在著的變化軌跡。由表1可見,工業化不同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歷經“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后到“三、二、一”的轉變,其間生產力地區布局也會發生一定變化。
工業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對貨物運輸需求影響很大。貨物運輸需求是一種派生性需求,源于社會經濟生活對貨物空間位移方面的需要。按照運輸經濟學理論,貨物運輸需求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3個:其一,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其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動,特別是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動;其三,生產力地區布局。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地區布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貨物運輸需求的數量和質量,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直接影響貨物運輸需求結構。在整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貨物運輸需求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都處于變化之中,這使得貨物運輸需求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
二、工業化不同階段的貨運需求特征
目前,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工業化,步入了后工業化社會;一些中等發達國家尚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之中,大多處于工業化中期或后期;發展中國家大都處于工業化前期,少數國家處于工業化中期。實踐表明,工業化不同階段貨物運輸需求特征不同。見表2。
(一)前工業化階段貨物運輸需求特征
各國經濟在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從原始部落到游牧經濟、傳統農業社會、手工業和后來的工場手工業階段,一直處于前工業化階段。由于游牧業和農業的商品率很低,小手工業原材料多數在當地解決,貨物運輸需求較少。貨物種類除去官僚機構、軍隊和城市人口所需糧食以及修建工程和其他方面耗用的物資外,很長時間內主要是商業販運的鹽、布匹、茶葉、皮毛、瓷器、鐵器和其他金屬制品以及香料之類的貨物。工場手工業時期,紡織、煉鐵等行業的生產規模有所擴大,棉花、木材、生鐵等原料、燃料及其產品的運輸需求量有所增加。總體來講,這一時期貨物運輸需求量較小,運輸頻率低,對運輸服務質量要求不高,運輸可靠性較差。
(二)工業化實現階段貨物運輸需求特征
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工業化初期、中期和后期3個時期。每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不同,貨物運輸需求特征亦不同。
工業化初期(18世紀60年代-19世紀50年代)以紡織、冶金原材料工業為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18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工作機和動力機的發明和使用,紡織業成為工業化的“先導”部門,輕紡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1783年,英國紡織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達到35.4%。在紡織產業前向聯系的帶動下,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冶金業、采掘業、早期制造業等產業迅速興起并得到蓬勃發展。工業及經濟社會發展對煤炭、礦石、鋼鐵產品等大宗、遠途、低值、散裝貨物運輸的需求急劇增加。
工業化中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50年代)是以機械加工及化學工業為主的時期,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以英國為例,1783-1924年,按凈產值計算,紡織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由35.4%下降到10.8%;鋼鐵及機器制造業比重由6.5%上升到12.5%;化學工業的比重由1881年的0.7%上升到1924年的1.1%。貨物中石油、天然氣、化工原料、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原材料的比重開始上升,水泥等建筑材料大為增加。貨物運輸除要求繼續擴大運輸能力,對運輸速度和其他運輸質量方面的要求相應提高,運輸需求開始多樣化,對管道、油輪、罐車、棚車等運輸需求量增加,要求發展多種運輸方式和工具來滿足日益多樣化的運輸需求。
工業化后期(20世紀60年代~20世紀80年代)是以高度加工工業為主的時期,制造業產品的加工程度進一步深化,工業品價值普遍很高,技術資本含量大,物質含量相對比較低。汽車、飛機、精密儀器、電器電子產品等高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比初級產品大為提高,經濟增長對原料的依賴減少。發達國家的煤炭工業以及石油天然氣采掘工業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分別由1955年的2.7%和3.3%下降到1974年的0.8%和1.7%,1955-1974年煤炭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9%,出現了負增長。這一時期,大宗散裝貨物運輸需求增長速度減緩,加之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對運輸需求數量較小,運輸量的增加不再是主要方面,對方便、及時、可靠、節約等質量方面的要求更為突出,小批量、特種車、專用車的運輸需求增加。
(三)后工業化階段貨物運輸需求特征
20世紀90年代開始,部分發達國家步入后工業化社會,經濟結構轉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經濟增長轉向更多的依賴深度加工、技術和信息。這些變化致使貨物運輸需求數量基本停止增長,在一些國家甚至出現連續下降的現象,但對運輸質量提出了更嚴格的標準,貨物運輸融為物流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物品生產方式靈活多變且批量較小,企業追求“零庫存”和生產體系全球化,對小批量、集裝化運輸、特種貨物運輸和門到門一票到底的國際國內多式聯運需求增加,運輸速度和頻率加快,要求運輸服務更加及時、方便、可靠。
綜上,在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整個工業化進程中,貨物運輸需求數量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不同時期增長速度不同,尤以工業化初期增長速度最快,工業化中期次之,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增長速度最慢甚至基本停止增長。對運輸服務質量一直追求更高,需求層次越來越高。
三、未來我國貨物運輸需求趨勢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2005年開始我國整體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進入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是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根據國際經驗及工業化發展規律,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將由傳統的以紡織、輕工為主的輕工業向汽車、鋼鐵、化工等重化工業和電子信息等產業轉型升級。我國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主導產業與發達國家相似,但發展環境相差很大,尤其是資源及環境約束加強,對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相應的,未來我國貨物運輸需求既具有與發達國家相似的特征又有所區別,突出表現在貨物運輸需求數量、類型及質量3個方面。
(一)運輸需求數量
盡管我國整體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工業化進程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區尚處于工業化前期。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8個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14個處于工業化前期甚至前工業化階段。整體完成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我國需要更長時間。重化工業發展需要強大的運輸支撐,是貨物運輸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根據2002年投入產出表計算,按產業結構劃分,我國貨物運輸服務使用分配到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5.4%、71.2%、23.4%,第二產業對貨物運輸需求影響最大。“十五”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平穩發展態勢,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10%的速度穩步遞增。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增長通道”的“爬坡”階段,即“黃金發展階段”。工業結構的重型化必將帶來重化工業主要產品產量、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長,使得能源、原材料等長途大宗物資運輸需求旺盛。此外,經濟全球化、產品品牌化使得產品流通范圍擴大,產成品運輸、外貿運輸等遠距離運輸需求旺盛,貨物平均運輸距離增大,貨物運輸周轉量增長較快。見圖1。
圖1顯示了近幾年我國貨物運輸量的增長情況。相比貨物運輸周轉量的高速增長,貨運量增長速度趨緩。這是因為我國重化工業發展走的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對電子、醫藥、儀器儀表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成品類物資運輸需求增長更快,在總運量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貨物運輸需求總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具體表現為貨運量增速趨緩,貨物運輸周轉量增速較快。
(二)運輸需求類型
發達國家重化工業時期貨物運輸需求的增長點主要集中在長距離、大運量、跨區域的能源運輸、基礎原材料運輸以及外貿運輸上。我國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晚于發達國家100多年,與發達國家后工業化發展階段處于同一時期。與發達國家當年的重化工業發展環境相比,我國處于一個生產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消費多樣的時代,貨物種類繁多,貨物運輸需求復雜多樣,不像發達國家重化工業階段時期那樣單一。一方面,我國所處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決定了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資運輸的需求。2007年我國鐵路和水運完成的貨物周轉量占綜合運輸體系的86.7%,這一比重將會持續較長時間。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有“世界工廠”之稱,除中西部地區的大宗能源、原材料運輸外,東南部地區加工產品的貨運需求量也很大,尤其是已步入工業化后期甚至后工業化階段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數量增多,小批量、多批次貨運需求旺盛,零擔快運、小件運輸、專業運輸、特種運輸、綜合物流服務需求增速加快。
(三)運輸需求質量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期間,社會發展對貨物運輸服務在方便、及時、安全、經濟、可靠等方面的質量性要求將大大提高。我國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所處工業化發展階段不同,貨物品類不同,對貨物運輸服務質量要求的側重點不同,中西部地區對經濟性要求要高一些,東部地區則對時效性、安全性、可靠性、方便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社會生產、生活節奏加快,運輸頻率加快,貨物運輸需求將越發復雜多樣,除在時效性、方便性、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外,對“異質”服務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將提出更高要求。
四、結語
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交通運輸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充分而有效的運輸供給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保障。一些發達國家正是認識到了交通運輸對推動工業化發展的重大作用,在對運輸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供相應的貨物運輸服務從而加快其工業化進程的。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土地、能源等資源及生態環境的制約日趨突出,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快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暢通的貨物運輸系統。我們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貨物運輸需求的變化規律并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制定相應的貨物運輸發展戰略,從而加快推進我國的工業化進程。
- 上一篇:工程質量與工程檔案管理關系論文
- 下一篇:高層建筑結構概念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