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校園建筑中的文化性
時間:2022-12-09 03:07:13
導語:試議校園建筑中的文化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本文化思考——平實的以人為本
學校的人文精神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主要包含三個層次,以人的生命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和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本。學校作為傳播文化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除了具有一般意義上的人文環境和人文精神外,還應有其自身特色的內在氣質和價值追求。只有具有學校個性特征、并符合學校核心價值觀的人文精神,才能被學校師生所接受、認同并大力提倡。在建筑設計中體現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為本,從人自身的特點出發去衡量建筑的價值。校園建筑是校園文化的物質形態,是人文精神得以依托的物質基礎。校園建筑中,人、環境與建筑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美好的校園建筑不僅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愉悅感,還可以通過人的精神思想,促使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科學的思維模式。因此,構建校園的人文精神,就要求學校提升校園建筑的品味,把學校的人文精神不同程度地滲透、附著在校園各類建筑身上,如校門、圖書館、教學樓、宿舍樓、走廊等,讓人從方方面面深切感受到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溫州第二職業中學宿舍樓的建筑設計中,我們努力關注現代中學生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以便從青少年成長、發展的人本需要出發,設計出相對溫馨、合理、平實的日常居所環境。
二、建筑文化思考——簡潔的現代中式
所謂建筑文化,是人們的觀念形態在建筑上的反映或體現。它不僅體現在“美觀”這一要素上,在有關建筑的所有方面和建筑活動的全過程中,凡是反映出人的觀念形態的都可以稱之為建筑的文化現象。建筑文化是建筑藝術的基礎,只有有著深刻文化底蘊的建筑藝術,才會更有生命力。建筑文化不等同于文藝,它是人類物質、精神財富的結晶,也可視為建筑文明。物質功能總是它的第一屬性,建筑文化是社會的、入世的,而不是空靈的。建筑文化是社會文明的結晶,推動著社會和人類的進步與發展。科技、功能、環境以及它的經濟效益,一切都是要有利于社會,其核心是利于大眾的“人”。繼承溫州建筑文化傳統,挖掘地方建筑文化元素,引領城市建筑文化理念,設計溫州地域特色城市建筑,培育和重視建筑文化的社會氛圍,創造出更多體現時代特色、反映溫州地域文化的好作品是我們此次溫州市第二職業中學建筑設計的基本目標。單體建筑立面造型追求強烈的地域氣息,并注重簡潔與莊重的校園建筑特色,強調建筑空間的通透性與連貫性,將建筑內外空間的滲透、伸延與融合、美感與舒適作為空間塑造的重點。建筑造型設計方面,在追求建筑、空間及環境和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富有獨特個性的建筑空間及建筑形象。建筑群反映出了新世紀標準的生態式校園,中式風格中隱含著現代氣息。它既是溫州的,又是民族的,還是世界的。
三、園林文化思考——溫州的甌江情懷
校園的園林文化是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的生動體現,要用地方文化特色營造一種新的環境,讓學生進入校園便能感受到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接受傳統文化的感染熏陶,獲得文化的教育啟示,最后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求知欲。中國古典園林注重圍中有透、小中見大,按步移景異的景深空間層遞展開。校園景觀建筑要使校園內教學、休息等功能與人的戶外活動、文化、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的融合設計,這有利于改善校園的生態環境、提升校園的文化品味、體現校園的新形象。溫州市第二職業中學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適度超前”的原則進行設計和建設。以“綠色校園”為理念,依托現有的自然環境和條件,科學構思、精心設計,努力改善校園環境質量,努力把學校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環境建設中;突出“園林文化”特色,以期創造出優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營造出別具特色的校園育人環境。遵從園林文化中場地風水學的基本要求,主要的教學樓、宿舍樓最好坐北朝南;而職業高中里大量的實訓樓對朝向的要求并不高,可順應城市道路來布置,并同時和南北向布置的教學樓形成一定的夾角;再通過連廊把主要建筑串聯起來,形成多變而不死板的靈活庭院,彰顯了園林文化的建筑設計特點。這樣園林化的校園應該是一個有利于師生學習、交流、生活的新型現代化校園,能夠給師生們提供一個有利于陶冶情操、開闊胸懷、恢復疲勞、激發智慧的空間環境。
四、結語
嶺南傳統建筑的物質文化彰顯著淳樸的水鄉文化特色,如“粉墻黛瓦石橋”、“小橋流水人家”,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傳統文化“大道至簡”的理念。這是一種追求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典畫面。在不斷的時代變遷中,建筑文化始終遵循自己“以不變應萬變”的信條。尊重自然、崇尚人性,是科學發展觀在地域物質文化發展中的具體體現。校園建筑設計中的文化性思考,就是希望在建筑設計中映射出“淡雅、玲瓏、舒緩、清麗、秀美、山溫、水軟”的精神文化本色,形成適應地方性文化需求、反映出高素質人文化的職業教育體系。
作者:王修水郭真武單位:杭州千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 上一篇:探討職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簡述鄉土音樂的傳承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