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筑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4 02:41:00
導語:現代建筑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社會的人們對生存環境質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與理想生活狀態應該來源于能夠給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環境,但是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重視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這篇文章就是要將建筑放入整體環境中,尋找它們內在的關聯性。
關鍵詞:現代建筑文脈環境協調
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從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來的一種人造空間,最早的建筑雛形是原始部落的窩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風雨蟲獸的襲擊,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夠了??墒窃谖镔|文明極大豐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建筑本身的要求越來越多。現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種“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的精神性物質載體。當前,人們對生存環境質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成為當下建筑界討論的焦點。
一、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重視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文脈主義運動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文脈(context),最早源于語言學的定義,它的意義是用來表達我們所說、所寫的語言的內在聯系,更確切地說,是指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局部與整體的觀念并非始自今日,而是自古有之。古人曾把這種整體環境理解為多個單體建筑的相互關照,從而形成群體建筑。在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形式更多地表現在群體建筑之間的搭配上,它要求建筑要和周邊環境產生聯系。如我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就是由幾個不同的建筑單體圍合成一個單元的建筑體。北京有很多類似的建筑群,如故宮、頤和園等等,這些復合的建筑群體中埋藏著完整而清晰的空間思想觀念。
這些觀念國外也是同樣擁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的總和?!边_·芬奇也曾指出:“并不是任何時候美的東西都是好的?!睔埲薄⒊舐彩且环N美,這句話完全可以放在建筑環境美的角度來理解。單體建筑要根據環境擔任角色,做“主角”就不應“自謙”、“自讓”乃至甘于“隱沒”,做“配角”也不可“反賓為主”。有時一幢建筑單獨來看并不完善,甚至平淡無奇,但由于建筑群的相互作用,反而會使其在總體環境中顯得協調得體。
二、單體建筑與群體建筑的關系
相對于單體建筑而言,群體建筑無疑是復雜的,而建筑群體之間的組合則更使它具有了遠遠超過其它造型藝術結構的復雜性。但這個復雜性不是雜亂的,而是通過群體的內容與形式的和諧,通過各種造型美的手段有機地組織起來,使之具有一種結構簡單的藝術品所不大可能具有的深刻性。
讓現有的受西方建筑觀念影響的群體建筑和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筑群產生關系,找到一個共同的支點,確實有點大海撈針的難度。在北京就曾多次發生過將此問題簡單化理解的情況:將古代的“五柱式”當作“假肢”,隨意地“移植”、安裝到現代建筑的軀體上,將大屋頂像戴帽子似地到處搬用,任意扣到中國新建筑的“頭”上!一架房頂并非是單純為避烈陽風雨的,其足以影響我們對于家庭的概念。就像一扇門并非是僅僅供人出入的,它是引導人們跨入人類家庭生活之奧秘的鑰匙。人們去敲一扇灰色的小屋門和去敲一扇裝著金黃獸環的朱漆大門,在心理上總是有些差別的。石濤曾言:“筆墨當隨時代”,建筑也應隨著我們自身的情況以及這個時代的節拍而變化,而萬變又是不離其宗的,這個“宗”應該是指我們自身,建筑群體始終是和我們自身發展的這個大前提和大環境相適宜的。
三、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
“環境協調”是近年來建筑界的一種新主張,它實質上就是講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協調關系。這種“協調”應包括兩層含義,既有空間意義上的協調,又有時間意義上的協調,二者應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時空坐標系統”。那種只求表面形式一致的建筑,已經脫離了歷史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其空間的功用也發生了與古時不同的變化。當代建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把環境空間看成建筑的“主角”,而人又是環境空間的“主角”。且不說新型公寓代替四合院是好還是壞,但畢竟是生活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而北京的大屋頂式建筑則不論從空間還是時間上都脫離了現世,這種責任不能全部由建筑師來承擔,而與中國的某些固有思想觀念有關。比如同樣是對古文物的保護,或者說是對古文物的修復,東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原則:西方人主張古代和現代要有十分清晰的界限,認為與古建筑呼應是“投降”,而中國則要求模糊此界限,要求最好修復得和原來的一模一樣,認為這樣更有歷史感。也可能就是這種觀念使中國人將傳統和現代變得模棱兩可。西方有很多對新老建筑的協調關系把握得很到位的作品。如一位叫米歇羅佐的建筑師在15世紀建造的棄嬰醫院旁設計的另一幢建筑就很匹配,被貝聿銘稱贊為“非常文明,有高度的修養”。這并不是“頌古非今”,也不是“以新就古”,更并非取消建筑的個體特色和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性,而是主張將這種特色和個性消融在建筑環境的整體特色之中。個體建筑的特色美一旦離開了環境整體,那也就等于取消了特色。
在環境這個看似限制的大前提下,只有發揮自我的表現才能、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建筑是具有使用功能的,其精神因素應寄托在實體之中,如果讓建筑藝術的表現更多地向前大跨步,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如黑格爾所警告的那樣:建筑就已經越出了它自己的范圍而接近比它更高一層的藝術,即雕刻。所以說建筑需要表現,但這種表現并不能脫離建筑美的本義,我們應該將這種表現更多地投向整體環境。公務員之家
優秀的建筑作品,既不應該是威風凜凜的招牌,也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擺設,而應該與建筑一起生長。協調并不是單單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建筑環境美的奧妙在于結合,協調是一種結合,對比也是一種結合。對于造型奇特、個性張揚,與周圍環境形成巨大形體反差和個性特征突顯的建筑也不應一味地否定。這種建筑物只是在特定條件下,在與環境的強烈對比中去求得整體美的一個特例。將藝術的喜劇色彩、幽默詼諧或荒誕滑稽注入建筑藝術之中,雖然是一種極端化做法,但它至少可以打破現代建筑刻板沉悶的狀況。建筑環境藝術的主旨不但要創造和諧統一,而且要創造豐富多彩。
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把世界緊緊地聯成了一體,失落與回歸成為一個無可回避的話題。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與理想的生活狀態成為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而對于這個終極目標的渴求應該來源于能夠給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環境。時代給建筑師出了難題,要讓建筑更多地融入我們生存的大環境,將個性融入共性。
- 上一篇:外勤民警述職報告
- 下一篇:縣糧食局領導干部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