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說之于新時代城市設計探索
時間:2022-11-22 06:01:00
導語:風水學說之于新時代城市設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眾多的中外學者對中國古代風水學說都有著極高的評價。盡管風水理論帶有濃重的迷信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他還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是以實用性為目的,否則他就不可能長期存在并且長期被人們所信賴。
二、理性風水的內涵
風水,《辭海》定義為:“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
“風水”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最早語出晉代郭璞傳古本《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明代《地理人子須知》中論說風水謂:“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謂葬者乘生氣也,……,皆言風與水所以察生氣之來與止聚云爾。總而言之,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此所以有風水之名”由此可知,風水是一門察生氣來聚的術數,它描述的是藏風得水,充盈生氣的理想自然環境。
而筆者定義的理性風水是將傳統迷信思想剝離,將其作為自然科學進行深刻挖掘和研究。理性風水學應該是涵蓋哲學、地質、水紋、心理、美學、環境、景觀、建筑等的綜合性科學。它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城市、建筑選址,功能分配,建筑布局,甚至包括建筑色彩、建筑形式等都受其約束和影響。除了一些變量如政治體制與管理制度他的這些特性恰好與我們當今社會的城市規劃學科有著巧妙的雷同之處,所以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將理性風水定義為中國古代的樸素城市規劃理論。
三、理性風水在當代社會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的城市規劃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風水史。從西安半坡發現的6000年前的氏族村落,到《詩經?公劉》所載周朝祖先在2000年前的選址,從三國時期的銅雀臺,到清朝的頤和園,無不滲透風水觀念。理性風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很好的傳承和發揚了下來。把風水理性的應用于城市規劃是當前業界的研究熱點。我們講風水應用遵循幾個原則。
第一,系統性原則
系統思想早在中國古代就產生了,系統思想促使人們從關聯性、功能性、多樣性、有序性考慮問題。建于宋末元初的麗江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四條主街和兩條側街均從四方街的四角和腰部輻射開,每條主街又分支出諸多小街小巷,形成逐層外擴的格局;同時街巷與古城的水系有機組合,從而形成了古城路網與水系相依相傍、水乳交融的城市特色,構成了古城完美的城市布局。歷代都城選址都綜合考慮系統要素,要求地處中心、交通便利、易守難攻、地域開闊。所有這一切構成成了系統原則。城市的交通、景觀、綠地等系統是城市的重要載體,建立結構完善的城市各項系統,形成一個穩固的體系,可以發揮最大的生態、景觀、社會及經濟效益。
第二,“天人合一”原則
理性風水學的靈魂思想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人類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凝聚著整個宇宙的生命。“天地與初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于自然,要與自然的合諧相處。因此,要避免居住在在不利于人類生存的“氣”和環境,人的建筑活動就要利于自然的合諧。風水選址的目的就是為人類尋找合適的居住地。而這種合適的居住地在風水的理解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以水為生氣之源。也就是所謂的“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強調城市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是貼合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的。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后,帶來環境污染,人口擁擠,交通混亂,水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建筑師和規劃師開始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總結和反思,認為盲目的城市發展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
當前盛行的和諧理念,也是理性風水學說的精髓所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并進的風水即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風水理論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統的理念不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它的全局意識和整體觀點也反映了當代的生態思想,體現出古人對良好人居環境的追求,這樣的理想追求與當今國際上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倡導也不謀而合。
第三,因地制宜原則
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人應主動地適應環境。所以中國古代的建筑形制在北方是窯洞,在南方是干闌式吊腳樓,在中原是土石房屋。名城長安,洛陽無不是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可以節省建筑開支、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風水術講究方位,奉行負陰抱陽(即,背部朝北,面向南方略微傾斜而坐)也是符合中國的宏觀區位條件的,《周易?說卦》曰:“圣人南面而聽天下。”不論是住屋、村落、城鎮,北半球都以北邊有山為屏,可以遮擋寒風;南邊有河或塘,可以聚氣取水;南邊又有寬闊的明堂,便于耕作及活動;人們站在宅前,放眼遠方低地就會顯得心曠神怡;這樣的環境與景觀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及身心是多么地傾意與清爽,理性風水出于對日照和通風的要求考慮得此律法,并沿用至今。
第四,重“山”重“水”原則
理性風水思想的選址手法及原則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宅地要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即基址后面有主峰來龍山,左右有次峰或崗阜的左輔右弼山,或稱為青龍、白虎山,山上要保持豐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況下)或彎曲的水流(村鎮、城市);水的對面還有一個對景山—案山;軸線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這套格局,軸線為其他方向有時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處于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地勢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空間格局。風水注重在河道的兩旁選址,以水流環抱屋前為最佳風水。不論在水北或水南都可以接受,但要在是河道的汭位(河道內彎或兩河交匯處,凸岸、淤積側),如果汭位是位于水北,那就是更佳。
- 上一篇:綠色節能建筑在中國發展狀態探索
- 下一篇:淺議鉆孔灌注樁施工思路研討
精品范文
1風水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