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民族沖突中的宗教問題

時間:2022-02-19 08:42:00

導語:當代民族沖突中的宗教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民族沖突中的宗教問題

提要〕解決國際爭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機的物質手段并不十分缺乏,目前國際社會最為欠缺的乃是一種真正代表全人類利益的人文主義哲學,它以仁愛和諧為宗旨,能超出國家、地區、民族、宗教、集團的界域而為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從而化解仇恨,消融殘忍,促進族群之間的對話、溝通和合作。中國儒家的仁學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為建立一種當代新人文主義哲學的思想資源和基礎。

宗教問題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層面的,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層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這個民族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夠安頓心靈的地方。所以對于多數民族來說,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不可褻瀆的,必要時可以拿生命來保衛它。

在虔誠信教的民族那里,宗教信仰是其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觸動的神經感應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會作出最迅速最強烈的反應。同時對于許多民族來說,宗教信仰不僅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宗教組織和宗教禮俗也支配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家庭婚姻、人際往來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問題向來是和宗教問題連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為當代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當代的國際爭端和地區性沖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這里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西方強勢民族與東方和其他地區后起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就是霸權主義和反霸權主義的矛盾,這個矛盾由來已久,今后還會長期存在,解決的辦法是強勢民族轉變霸主意識,加強平等觀念,后起民族增強實力,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等對話;一種是地區性的民族矛盾和沖突,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沖突,波黑地區的穆、克、塞各族之間的沖突,伊拉克和伊朗、科威特的沖突,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沖突,獨聯體中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等,其特點是土地相鄰、利益相左、宿怨積累、互相排斥,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擯棄斗爭哲學,實行民族和解,學會和平共處,做到利益共享;一種是某些國家內部不同民族和種族之間的矛盾,如美國白人與黑人的矛盾,歐美白人與國內其他有色人種之間的矛盾,解決的辦法是消除種族歧視,不僅從法律上而且從事實上做到民族與種族一律平等,和睦相處,親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問題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民族性本來就包含著宗教性,假如民族矛盾不限于政治經濟利益的矛盾,還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摻合其中,原本就復雜多端的民族矛盾會變得更加復雜多端,增加了合理解決的難度。反之亦然,宗教問題若與民族問題掛鉤,也同樣增加了它的復雜性。如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佛教)與泰米爾人(印度教)的矛盾,塞浦路斯的希族(東正教)與土族(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情況。現今東西方的矛盾,既有國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價值觀)。東亞人強調由傳統宗教和傳統哲學所形成的“亞洲價值”,其特點是重社會、重和諧、重道德,以此與“西方價值”(往往以“全球價值”的面貌出現)的重個人、重競爭、重利益相區別,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經常如此強調。而西方有些人始終企圖把西方的價值觀全盤強加給亞洲人。更有甚者,美國政治學權威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未來國際斗爭的主題,將由意識形態和經濟沖突轉變為文明沖突,主要是西方文明與東方儒家和伊斯蘭兩大文明之間的沖突。人們批評亨廷頓的理論是冷戰思維的產物,是在蘇聯解體后企圖為美國尋找新的敵人。毫無疑問,亨廷頓的觀點是在給東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澆油,他有意夸大思想信仰上的差別和文化傳統的不同,特別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采取了敵視的態度,這當然是錯誤的有害的,它加劇了東方人對西方人的反感,不利于東西方的和解。這是一個典型的事例,說明包括宗教在內的思想信仰問題,可以被某些人利用來強化民族的對立與沖突,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個民族有主體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學,都是值得慶賀的,因為這意味著民族的大多數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會生活有精神支柱。當然,這種主體性信仰也要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沒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人心散亂,道德淪喪。但是一個民族在熱愛自己信仰的同時必須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其他民族,只有這樣,民族關系才能是和諧的正常的。一個人有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一個民族也有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這是維護人權的重要理念。一個虔誠信教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現為強烈的宗教感情。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宗教問題必然牽動民族問題,兩者糾纏在一起,很難分得清楚。這就要求民族問題的處理者(國家或國際調停組織),既要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