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指標體系《師范生品德》研究的思考

時間:2022-02-19 09:12:00

導語:評價指標體系《師范生品德》研究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評價指標體系《師范生品德》研究的思考

多年來,師范學校一直比較重視師范生的品德評價問題。因為師范生的品德的水準、質量,不但是關乎他自身,而且關乎著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問題。但由于評價研究和操作中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評價的隨意性比較大,系統性、科學性不強,對學生品德發展的導向作用不穩定、不明顯,甚至“倒向”,當然也難于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對多年研究與實踐的利弊得失的總結,我們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充分注意了“興利除弊”,構建了適于我校的、比較理想的師范生品德評價體系。

一、構建評價體系中,分解目標采用的方法

目標分解是建立《師范生品德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途徑,也是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我們在分解目標時,綜合運用了幾種方法。

首先,在一級指標的確立上,我們充分考慮一級指標的全面性,采用了“從列出被評教育客體的屬性入手,把對他起作用的全部要素作為項目”,建立起一級指標。就是說,一級指標包含了師范生品德的全部基本要素。我們認為,如果一級指標殘缺,那么整個評價體系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它的科學性。只有一級指標的全面,才能使二、三級指標有所依附,從而有可能保證其科學性。

其次,在二級指標的確定上,我們充分考慮了二級指標的本質性。采用了“從內涵分析入手,抓住被評客體的一些本質屬性,把這些屬性確定為評價項目”,建立起二級指標。就是說,二級指標的確立,是在抓住一級指標內涵中的本質屬性,經過選擇而確定的。它應該是在這些本質屬性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有“牽一發而動全身”效力的。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基本達到一級指標的要求。

再次,在三級指標的確定上,我們充分考慮了三級指標的概括性和可測性。采用了“從被評教育客體的屬性入手,把對他起作用的全部要素列出來”,然后加以適當的概括,建立起三級指標。這里,三級指標不能具體到列出十分具體的言行、表現。因為“十分具體”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但難以達到“簡明”。從另一角度說,它也失去了可操作性,也難以達到二級指標的內容要求。因此,我們認為,確定三級指標,“具體”的“度”要把握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要有一定的可測性。

二、構建《師范生品德評價指標體系》所堅持的基本原則

對師范生的品德評價,它應起的作用是正確引導、強烈激勵,而不是被動的管理、消極的制裁。所以它應堅持的最主要的原則應該是導向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其次,還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德育目標是制定師范生品德評價指標體系的根本依據,離開了這個依據,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科學性要體現在實現這個目標上。圍繞這一目標,針對現實和師范生的實際,以尋求最好的“效益”為出發點,科學地確定各項指標。

第三,堅持代表性、簡明性原則。指標體系不能把品德行為的所有細節都羅列出來,只能選擇、優化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本質的項目,少而精地加以界定,以保證測定實施的可行。

第四,堅持可測性原則。品德的可測性,一般指外在表現能直接觀察和測定的。但人的外現行為不是人的品德的唯一表現形式,因為它還有一部分無法顯現和顯現與實際不相吻合的內容。因此,可測性原則還應包括小部分間接的分析評定。這樣才能使測定近乎于科學、準確。

〔《師范生品德評價指標體系》、《師范生品德評價他(互)評表》附后〕

四、評價操作的設計

(一)評價顯現形式:顯現形式為相關聯的三種形式

1、量化等級評價;

2、量化后的語言評價(定性評價);

3、學生個體品德發展示意圖。使用的工具為計算機及相配套的應用軟件。

(二)評價的顯現形式的簡要說明

1、量化等級評價

以“月”為測評的基本時間單位,以學期為終結性評價時間?!霸略u”每項的權重值的平均分值之和為每生學期分數。

等級確定:90分以上為“優”,80-89分為“良”,60-79分為“及格”,59分以下為“不及格”。

2、量化后的語言評價(定性評價)

操作的一般方式為:

⑴以二級指標為基本評價語言;

⑵以三級指標為顯示個性特點的基本項目;

⑶以一級指標做為評價突出者和差者的評價語言。

具體的操作方式為:

⑴以三級指標為評分的基本項目,同一個二級指標所屬的三級指標之和為二級指標的分數;同一個一級指標所屬的二級指標之和為一級指標的分數;

⑵用二級指標作為評價語言標準(加等級語言)。

A、二級指標分數為6分的

5.5分以上為"優"——5分以上為"良"——4分以上為"一般"——4分以下為"不及格";

二級指標分數為7分的

6.5分以上為"優"——6分以上為"良"——5分以上為"一般"——5分以下為"不及格";

二級指標分數為8分的

7.5分以上為"優"——7分以上為"良"——6分以上為"一般"——6分以下為"不及格";

B、二級指標皆為“優”者,直接用一級指標語言表述;

C、其它情況用二級指標加等級語言表述;

D、三級指標分數少0.5分以上的,要顯示三級指標相關的語言.

如:二級指標“政治信仰”里三級指標中“崇尚科學”一項,如獲1.5分,而二級指標合成分為5.5分或5分以上,那么等級評語為"較好"。顯示三級指標加評語為:“有較明確的政治信仰,但在崇尚科學上,需加強”。

3、學生個體品德形成發展的示意圖

人的行為特征是穩定性與不穩定性的統一。這也是青年學生品德形成過程的基本特點。在一學期內,量化等級評價、語言定性評價都難以直觀明晰地顯示學生個體品德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穩定與不穩定性。所以,為更好地分析每個學生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切實做好具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指導,我們在品德評價顯現形式上,根據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了“學生個體品德形成發展示意”,具體設計的操作方式為:

⑴以依據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的每月測評分值為基礎;

⑵以三級指標為橫坐標點,以每項分值為縱坐標點;

⑶每月按分值形成一份個人當月品德形成發展示意圖(各月的示意都在同一坐標內,便于比較)

(4)每學期以“量化等級評價”的各項評價分值為基礎,在同一坐標內形成一份個人品德形成發展示意圖。這個示意圖就是學期終結性評價示意。

4、評價的主體操作

采用三級評價的方式:

⑴學生評價。學生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同班學生互評兩類,以三級指標的分值為基礎。自我評價的權重為0.25,互評的權重為0.15。

⑵教師評價。教師評價分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兩類。班主任評價以三級指標分值為基礎,權重為0.4;任課教師的評價方式與⑶中的第一類相同,但權重為0.1。

⑶管理人員評價。管理人員評價分為年級德育組及直接管理人員和團組織及其他相關人員兩大類。評價都以二級指標為基礎,分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檔次。但除定為“及格”檔次外,其余三個檔次要附有主要事實依據。年級德育組及直接管理人員評價權重為二級指標分值的0.06,團組織及其他相關人員為0.04。

師范生品德的評價研究,我們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嘗試。此次是經過全面總結、認真研究和虛心借鑒兄弟學校的優異之勢而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是我們構建的品德評價體系的基本過程。至現在為止,我們感到比較滿意。但事物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在今后的實踐中還會發現新的問題,還會有新的內容、新的技術需要研究、需要開發。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拿出讓自己、讓研究同類問題的專家真正滿意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