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高尚師德師風思考

時間:2022-10-29 02:02:00

導語:樹立高尚師德師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樹立高尚師德師風思考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人才培養成為建設的重中之重。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修養,立德為本。師德師風不僅關系到廣大院校教研人員自身建設的綜合素質,更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政治過硬,樂于奉獻,嚴謹治學,愛崗敬業是院校隊伍的先天優勢,但由于受到錯誤思潮滲透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一線教研人員在師德師風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影響了院校建設和發展的大好形勢,也制約了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如何摒棄錯誤的傾向,鑄就有特色的高尚師德師風風范,建設一支能擔負起歷史使命的教研隊伍,成為我們必須嚴肅思考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關鍵詞新時期師德師風意義要求

一、新時期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研隊伍職業特點的內在要求。

師德師風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中,思想和行為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中華民族素有崇尚師德,倡導師德的優良傳統。師德是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之靈魂。宋代思想家、教育家胡媛說的好:“治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者在教化。”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個性修養、道德情操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都會感染被教育者。葉圣陶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院校的教研人員即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引導受教育者健康成長的靈魂工程師,直接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其綜合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能否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關系到黨和國家教育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貫徹執行,同時還將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關系到社會道德風尚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

(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現實社會和教育領域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現代化建設,其中心是發展經濟,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根本在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是教育,而發展教育的主導力量是教師。美國專家指出:在對未來的高科技的挑戰中,只有教師才能最終實現我們設計的藍圖。要貫徹好“科技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時代呼喚具有更高素質、更高師德的教研隊伍。同時,世界科技領域也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變革,技術革新的日新月異,信息化的初見端倪,人才的逐漸提升,這都對廣大教研人員提出了巨大挑戰,如何保持自身權威,承擔更加豐富的職業角色,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師必不可缺的路徑選擇。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研人員肩負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教師是自奴隸社會以來與學校共始終的一種古老而永恒的職業。天下不可一日無政教,人類不可一日無教師。在綿延幾千年的社會發展歷史中,教師是人類科學文化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是“創造未來人”的“特殊雕塑家”。他肩負著傳播文化、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文化科學發展、人才成長建立了不朽功勛。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言:“教師是克服人類無知和惡習的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員,是過去歷史上所有崇高而偉大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間的中介人,是那些爭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遺訓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他的事業,從表面上看來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教師的事業直接關系到個人和祖國、民族的未來,這必然要求教師是德行高尚、學識淵博、時時處處能起表率作用的優秀人物。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院校的教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它與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與特殊歷史使命能否勝利實現都休戚相關。處在教育一線的教研隊伍,肩負著培養人才和知識創新的重大責任,是否具備高尚的師德師風至關重要.

二、高等院校教研隊伍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

(一)要強化政治意識,堅持正確的教學科研方向。

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什么?對此,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有過非常明確的論述。說:學校一定要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鄧小平同志更是強調學校應該永遠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在1989年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在教育,這里我主要講思想政治教育。同志也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強化政治意識,堅持正確方向是加強教研隊伍建設的根本,也是師德師風建設的必然要求。如果政治意識淡漠,甚至政治傾向出現問題,那么知識儲備越多,理論水平越深,產生的危害則越大。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其教學科研方向是對黨忠誠,面向學生,服務社會。強化政治意識就是要提高自身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保持清醒頭腦,不犯政治性錯誤;要使個人言行和課堂授課都要與黨中央合拍同調,不能出現“跑調”或“雜音";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樂于奉獻的敬業精神,自覺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襲。

(二)要強化責任意識,保持開拓進取的精神

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時加強教研隊伍自身建設,樹立良好師德師風的核心。清末著名學者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一文中說:“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廣大教研人員要牢固樹立"教學崗位神圣,教師崗位光榮”的責任意識,不要妄自菲薄,增強對教育科研事業的光榮感;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教研室當家來建,把教學當事業來干,對教學和科研工作傾注滿腔熱情,實打實地埋頭苦干;要崇尚氣節,注重情操、謙虛謹慎、厚德載物,不尚空談、知行合一;要發揚蠟燭精神和梅花風格,有魯迅先生所言“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服務精神和負責精神,甘為師、樂為師,矢志為師,不為金錢、地位及其他優越條件所動搖,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要把做好本職工作和實現歷史使命的大背景結合起來,充分認識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拓進取是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也是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精華之一。作為繼往開來的一代,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步伐,堅韌不拔,知難而進,分發有為。

(三)要強化師表意識,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研人員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在思想品德、作風情操,甚至在舉止風度方面真正成為學習的榜樣,正所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院校的教研人員,為人師表就是要時刻維護自身形象,雷厲風行,令行禁止,愛崗敬業,要牢固樹立大局觀念,不斷強化團結協作,努力營造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在教育科研事業的大發展中尋求個人價值實現;要正確對待個人利益得失,不能因暫時的利益缺失而與組織、與同僚為敵,更不能利用教學平臺發泄不滿,要持之以恒,言行一致。“行”能鑒別“言”的真偽,“行”能體現“言”的價值,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樹立教師的威信,只有通過“行”,“言”才有生命力、號召力和影響力;要多研究少開口,多學習少應酬,多辦事少出頭,多協商少獨謀,淡薄名利,謹言慎行,努力維護自己良好的個人形象。

(四)要強化求實意識,爭當教研領域的行家。

嚴謹求實,爭創一流體現了教研隊伍道德規范的職業原則。教育家夸美紐斯曾尖銳指出:"不學無術的教師,消極地指導別人的人,是沒有軀體的人影,是無雨的云,無水的源,無光的燈,因而是空洞無物的。”這就是要求廣大教研人員要踏踏實實,深刻牢固地掌握所教學科的知識,而不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要根據社會和時展的要求,動態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知識內容。教育工作是長周期的超前勞動,培養的是未來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面向未來,孜孜不倦地探求新知,動態地調整和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做到自己的知識觀念與社會和時代同步,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和挑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應該是文化人,在掌握專業理論這是的前提下,還要延伸自己專業外的縱向知識,拓寬橫向網絡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發揮知識的整體效應做到治學嚴謹,探索真理,堅持真理,嚴肅對待教學工作或學術問題,真正體現科學精神;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超前教育,素質教育、開放教育、創新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要敢于打破舊的思維定勢,對教學、教改,科研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于以新的視角,以新的觀念,用新的觀念,用新的對策去回答和解決,成為本領域的行家里手。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任重而道遠,在苦練內功的基礎上下功夫,教師作為天下特殊而又最偉大的職業,既要誨人不倦,也要當好良師益友,既要觀念更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又要不斷繼承和發揚中國有序的傳統美德。為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創造條件。為培養科學發展人才打下基礎。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