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與文化環境德育價值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10:55:00
導語:新課程與文化環境德育價值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學時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這個“花季、雨季”年齡段的孩子們,可塑性最強。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一個關系我們教育方面的重大問題。在新課程下,每一位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之間的聯系,在文化教育中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
一、物質型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物質型文化即馬克思所說的“第二自然”,簡單地說,就是對象化了的勞動。物質文化作為顯性德育資源,當教育者能有效地把它化成現實的教育力量時,物質文化就能發揮其最佳的效益,從而使學生的品德能更好地發展。
1.校園物質文化能提高學生審美認識,加強愛護公物意識
一個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這對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學生的行為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新課程倡導,學校生命的意義是學生的發展,學校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而更應是學生成長、教師提高的樂園,是學生、教師幸福感的源泉。如一進入校門,抬頭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校風“嚴謹、務實、求真、創新”。低樓正廳兩側寫著學校的辦學風格和教育目標,南側是鄧小平“三個面向”的瓷磚壁畫,名人畫像懸掛于校園醒目位置……建設這樣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是培養學生良好性情的需要,同時也對學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都起著潛在的作用。此外,學校還要全面規劃綠化、衛生保管責任區,制訂考核辦法;校園環境要做到一日兩掃、一周大掃,并組織學生為樹木松土、施肥、除草……這樣才能使校園環境得到凈化的同時,又使學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產生一種集體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量和群體意識。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能釋放出強大的心理制約力量,使學生接受必要的約束,使其個體行為符合共同準則,促進學生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使學生有一個完善的自我。
2.社會物質文化能激發學生愛國熱忱,勇于探索、創新意識
新課程主張的教學方式是開放式的教學。在當今多元化、網絡化、經濟化的世界里,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它們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構造出新的社會物質文化元素。在這些文化元素中,進步的科技成果不斷地督促學生一定要努力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才能為建設富強的祖國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新科技時代還要求學生們在學習中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創新,這對學生高尚品德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推進作用。
3.家庭物質文化能培養學生從小講衛生、勤儉樸實意識
新課程特別強調了家庭在學生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的生活環境所營造的物質文化對學生的德育起著啟蒙作用。干凈整潔的房間,簡單而有序的家具擺設……這一些不僅能給學生有家的溫馨感受,有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還能讓學生從小養成講衛生、勤儉樸實等好習慣。在所有的文化中,家庭的文化長期而又深遠地影響著學生的品德修養。因此,作為教師要做好家校聯網工作,與家長共同合作,多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
二、知識型文化中的品德教育價值
知識型文化作為一種隱性德育資源,只要教育者把握好知識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公務員之家
1.重視挖掘學科知識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習知識上,同時,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漸漸形成的。然而在當今的學科知識教學中,教師無視學生的自主性,偏重知識的傳授,分數的高低,忽略了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愛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的知識和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的知識和技術雖然能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格,最要緊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于事物及人生命價值的了解與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明確教學活動是富有人性的活動,要重視學科知識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現今,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傾向,它要求教師是教人做人,是通過科學的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
2.加強提高綜合知識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法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指出:“科學是統一的整體,將科學劃分為不同領域,這與其說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還不如說是由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當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科知識時,學校要開設綜合課程,發展德育的實踐價值,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防止學生把各門學科的知識割裂開來。如,組織學生在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勞動中,在游覽和實地調查中,探索一些諸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農村問題、戰爭問題、法律問題等綜合性問題。各種綜合課程應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的,尊重了學生的自我需要和價值,使學生能密切聯系著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避免了學科教學內容的重復和份量過重等毛病,最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學生的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三、觀念型文化中的品德教育價值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觀念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看法。觀念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認識,但它是一種帶有態度傾向性的認識,即這種認識帶有情感色彩。因此,觀念型文化實際上是指已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這也就是為什么觀念具在制約學生品德行為的功能。
1.觀念型文化是指導學生品德行為的關鍵
觀念型文化不是以學科體系或系統的邏輯的形式表達,而是深刻地蘊藏并泛化地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及風俗習慣中的。它類似某種教育理論又不具備科學理論的基本規范,但卻能支配著學生的日常生活。它隱藏在學生的內心深處,不張揚也不外顯,是粗糙的,零碎的,又是不確定的,易變的,可動搖的。它常使學生心理呈現不穩定性的沖動,是學生的個人化理論。如何使學生具有正確的觀念型文化呢?過去理論型觀念的學習,強調的是用邏輯的思維的方式去學習道德規范,而后才能使自身出現善的行為。這種知識型的道德學習方式只能讓學生有時會機械地記下規范,卻缺乏學生情感的支持。因而只有情感體驗型的道德學習方式即經驗型觀念的學習,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品德行為。例如,根據道德感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列舉我國的燦爛文化和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和尊嚴感;通過歷史上中國遭受外國列強侵略的歷史和當代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對我國青少年侵蝕的事例,使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情感。
2.活動是促進學生正確觀念型文化形成的有效途徑
在當前教育中,激發學生熱情地、全身心地融入學習是非常關鍵的。而活動正好適應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能讓學生較有興趣地從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信息,并內化成自己的品德。為此,作為學校應精心組織好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如:“行為規范”知識競賽、“行為規范示范生”評比、“六不”承諾、“愛我校園”活動等行為規范教育。此外,還要注意教育形式多樣性和靈活性,做到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經常性教育和突擊強化相結合、課堂教育和競賽活動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獲取受用一生的東西(情感、態度、價值觀),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更應該是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以及做人的準則和能夠支撐人的一生的強大的精神動力,要時時處處注重學生高尚思想和優良品德的培養,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刻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把思想品德教育深透到文化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去。
- 上一篇:國際金融傳遞機制論文
- 下一篇:淺論學校德育揚長教育實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