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教育課堂突發生命之光

時間:2022-04-23 10:28:00

導語:讓思想教育課堂突發生命之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思想教育課堂突發生命之光

[摘要]教育工作者應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思想品德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探索知識的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積極構建情感課堂,使知識融合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情感之中,融合于學生的生命之中。以往的教學圄于唯知、唯分的泥潭,導致教育的結果是千篇一律的機器模子,而不是個性張揚的生命。為此,本文從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命是思想,應堅持用正面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品質。二、要以向人們傳遞生命的氣息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應堅持人文性教育。三、思想品德教育應以學習者能夠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為重點,應堅持實踐性教育。四、思想品德教育因生活而精彩,應努力建構思想品德課程的綜合性等四個方面提出我們要走出現代教育的異化,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回歸教育的本真,把生命還給教育、還給課堂,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

關鍵字:思想品德課堂正面教育人文性教育實踐性教育綜合性教育

課程改革的先導是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工作者應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樹立新的人才觀、基礎觀、質量觀、育人方式觀和教育歷程觀,尤其是樹立課程觀念,課程是人才培養的藍圖。[1](P-31)今天的課程就是明天的社會。思想品德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探索知識的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積極構建情感課堂,使知識融合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情感之中,融合于學生的生命之中。教育是生命發展的需要,成全生命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作為學校德育主課程的思想品德課更應是生命化教育的主場地,更應注重培育生命的完整性、靈動性和張揚的個性。

以往的教學圄于唯知、唯分的泥潭,教育也因此成了工具,成了功利主義的必需品和衍生物。這必然導致教育的結果是千篇一律的機器模子,而不是個性張揚的生命。為此,我們要走出現代教育的異化,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回歸教育的本真,把生命還給教育、還給課堂,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始終堅持課堂教學的生命在場。也就是張文質老師說的:生命在場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P-47)如何讓思想品德課堂迸發生命靈光,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命是思想,要堅持用正面教育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品質。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是所有教學的宗旨,對思想品德課而言,意義尤其重要。思想性是本課程的根本性質,也是本課程的靈魂,它決定了課程的方向,規定可課程的基本特征。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和貫徹本課程的思想性特征,最重要的一條是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必須做到:

1、對于初中學生,我們主要以優秀的傳統、先進的文化、正確的觀念、積極的行為以及社會發展的光明趨勢等來感動學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我們的社會和現實生活中,是存在著一些負面的現象或消極的情況,所以我們在課標中也提到了“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了解社會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學習在特定情景下自我保護的方法”,“運用法律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等等。對待負面消極的東西,我們要敢于接觸,讓學生在比較和斗爭中形成真理和謬誤,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從積極的、正面的角度做辨證的分析。

如我在進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學時,提出吸收外來文化主要吸收它哪一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哪些方面還有差距?要說理由。

有的學生認為應吸收外來文化中積極向上的東西;有的認為應吸收企業管理方面的經驗;有的認為要學習外國的科學技術,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時,突然有個學生提出,外國的社會制度也要學習。此話一出,教室里想起了一陣喧嘩。我讓他說說理由。“因為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那么窮,而資本主義制度國家那么富有。”有同學起來反駁:“中國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這樣的。”另一位同學說:“我國現在的發展速度要比資本主義國家快多了。”爭論告一段落,學生們都等著教師發表意見。我給他們分析了我國相對落后的歷史、現實等原因。最后給學生留了問題思考:我國貧窮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會制度?是不是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比社會主義國家富強?

這節課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突法事件,學生提出了一個似乎偏離了主題的問題。但這恰恰是學生自己思考產生的疑問,雖然它涉及了我們現實中的“相對落后”,面對問題,教師沒有回避,也沒有說教,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爭論,從而形成一個結果:我國貧窮和落后不是社會制度造成的。同時在總結說話時,既留空又有引導。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正面教育、科學引導、正面分析,就一定能讓學生在疑惑中進步。

2、堅持正面教育,就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并伴于表揚和鼓勵。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個體,是尚未成熟的個體,因此,發生錯誤,存在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缺點、錯誤和優點、正確一樣,都是學生成長的階梯,過分的指責和批評打擊只能阻隔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教師既要嚴厲要求,又要尊重、信任學生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學生能進步。我認為,思想品德課教師不要在學生中留下說教、監督、刻板的形象,而應是面帶微笑的對話者,是一個常常帶者欣賞的眼光看著學生們成長的智者。

有這么一個案例:地處深山的鄉下學校準備組織學生到百里外的縣城參加作文比賽。孩子們又興奮又擔憂;山里的孩子能賽過城里的學生嗎?

白發花白的校長看出孩子們的擔憂,他說:“你們常常上山下田,誰能說出一種不會開花的草?”不會開花的草?蒲公英是會開花的,汪汪的狗尾草是會開花的;就連那些麥田里的薺薺草也是會開花的。孩子們說:“老師,沒有一種草是不會開花的,所有的草都會開出自己的花。”

校長笑了:“是的,孩子們,每一種草都是一種花,栽在精美的花瓶的花都是一種草,而生長在田邊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種花。不論生活在哪里,你們和其他人一樣,都是一種草,也是一種花。記住,沒有一種草不會開花,再美的花也是一種草!”

看了這個案例,你不覺得老校長的教育因為他具有的思想而充滿了生命嗎?

二、要以向人們傳遞生命的氣息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應堅持人文性教育。

人文性是本課程的又一特點。所謂思想品德的人文性,就是要注意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3](P-19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追求。培養人文精神必須尊重一切學生的個性,關心一切學生的社會發展。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思想的養成,承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過程性和差異性。無論學生之間先天資質差異多大,要欣賞他們的優點,尊重他們的個性,鼓勵他們的自主發展。大量研究證明,德育實效性的前提之一,就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教師要把關懷作為德育的內在要求,去關注學生的生命,關注他們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具有寬容、體諒、心存感激的人文主義。為此,教師應是一個以并非教育者身份出現的關懷者,要公開地與學生討論信仰、愛情、希望等問題。

如我作為一名班主任,發現班里一位女生的學習成績忽然下滑,經了解她喜歡班里的一位男生,情緒出現了波動。我找她交談,她十分緊張,我就說了一句話:“這很正常。”女生的心理包袱一下子卸了下來,開始與老師交流。我講到和她同齡時,也喜歡過一個男生,但喜歡和愛是不同的,在這個時期愛未免太沉重了。女生同意老師的看法,但不知如何解脫,因為總想著這事。我讓她試試把心事寫到日記里,排解心理壓力。她寫了一段時間的日記后,情緒漸漸正常了。

這個例子令我意識到,具有民主、平等意識,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使一件頗為棘手的事情化為淋浴的春雨。試想,如果以粗暴的方式、以指責批評的手段,或立即告之家長等,后果會怎樣呢?

三、思想品德教育應以學習者能夠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為重點,應堅持實踐性教育。

實踐性是本課程突出強調的特性,因為對于思想品德教育來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合格的成員,做國家夠格的公民。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記住些什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某些精要的東西化為自身的血肉,養成永久的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這才對于做人真有用處。”(陶行之)[4](P-12)

實踐性是指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從教學實踐來說,必須做到:

1、思想品德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發展、生活境遇、人生體驗的實際,把課本上的理論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創設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饒有興趣、相互促進的活動性課程,使學生感到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意識到學有所用。

如我在講《嚴也是一種愛》時,為了上好這節課,我與學生一起設計了“悠悠寸草心“的活動課。學生自己分成四組,一組收集父母愛孩子的故事;二組搜集歌頌父母的詩歌、或歌曲;三組收集孩子孝父母的故事;四組調查孩子在家的表現情況。經過準備,學生、家長、老師一起參加了活動匯報課。在朗誦了《游子吟》和表演完小品后,調查組的發人深思:100%的家長知道孩子的生日,并且有98%的家長給孩子慶祝生日;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占人數的50%,但僅有12%的孩子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送過小禮物或說祝福的話。至于肯把心里話說給父母聽的占被調查的3%。緊接著我引導大家以”如何孝敬父母”為題進行討論有的同學講到盡管父母撫養我們是義務,但作為兒女的要懂得感恩,要和父母形成一種朋友關系,經常和父母談心。如果這種習慣保持下來,父母老了也不至于感到孤獨。最后全班同學宣讀了“給家長的一封信”。

這個課例貼近生活,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思想品德教育從身邊這些點滴坐起,從具體做起,習慣就會成自然。

2、思想品德教學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倡導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性,應提倡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活動,通過某些形式參與公共生活,體驗社會生活,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質的內化。許多品德,特別是公德,必須在公共生活的環境中,通過公共交往才能得到體驗的內化。例如,讓學生走向社會,真正品味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許一次勞動能讓他們體驗到創造財富的艱辛和快樂,也許一次助殘能激起他們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也許依次環境狀況的調查會生發先憂而憂的情懷和責任。

四、思想品德教育因生活而精彩,應努力建構思想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思想品德新課程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進行了有機的整合。這種課程建構是以社會公共生活本身的綜合性為基礎的。[5](P-63)

正因為思想品德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是生活、實踐的課程,因而教學要由相對封閉的課堂和學校向開放式的社會課堂轉變。我們以往把思想品德教學視為一個封閉的、孤立的系統,只局限于學校時間和教室,與外部世界失去了復雜的聯系,從而使其失去了活力和豐富性。為此,我們思想品德教育要:①由學校和教科書向社會大系統開放。我們老師要成為社區活動家、學校聯絡員,自覺把教室延伸到社區,豐富綜合實踐活動,重視家庭教育,形成家庭聯系、社區聯系的網絡。②向新生活、想未來開放。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生活、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問題,我們老師是否敢于挑戰新問題,應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③由既定目標向個體生命開放。以往的教學從既定目標的標準出發,認為價值觀“只有一種最好”或“只有一種正確”,排斥其他一切存在形式。而現代教育則主張價值觀是多元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多樣的,教育應更切合受教育者個體的發展水平和特點。

總之,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然而目前我們思想品德的地位與效果不成比例,這就需要我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在新的理念下進行改革,以增強本課程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走向生命課堂,更注重培育生命的完整性、靈動性和張揚的個性,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讓思想品德課堂真正迸發生命靈光。

參考文獻:

[1]王升.論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教育研究,2001.2

[2]張文質.《生命化教育探索叢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田慧生等.活動教學與中小學生素質發展實驗研究.教育研究,1999.6

[4]麻曉春《探究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35-3762

[5]裴娣娜.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J],學科教育,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