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教學中實施探索學習須注重的問題
時間:2022-04-23 10:52:00
導語:思想教育教學中實施探索學習須注重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的教育課程理念對人們的教育觀念和學習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思想政治課的傳統教學方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探究式學習的探索,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深化思想政治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
新的教育課程理念提倡“探究、合作、自主”式的學習方式,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這種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壓抑學生興趣和熱情,影響學生發展思維和智力的狀態,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自主探索,討論總結,獲得成功。
一、課堂教學中探究要有問題空間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問題都需要探究的。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讓學生真正地探究學習,問題設計是關鍵。問題從哪兒來,一方面是教師設計,一方面是學生提出。
1、教師要想設計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的問題,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努力。
(1)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在談到教學和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兒童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實水平;一種是潛在水平。在兒童的現實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形象地把它稱為“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隨手可得,而是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手。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是最具探究價值的。太難或太易都沒有研究價值。
(2)從形式上,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更多地設計一些發散類問題和探索類問題。從問題涉及的內容看,我們把問題分為四類:一是判別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加以判定;二是描述類問題。主要是對客觀事物加以陳述和說明;三是探索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律、內在聯系加以說明;四是發散類問題,主要是多角度、多方面、多領域去認識客觀事物。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明確探究方向。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例如,在初一年級“走近法律”一課的教學時,課前教師指導學生在本班搞一個小調查,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如“小陳因經常上課講話又拖欠作業,班主任老師便不允許他來校學習。老師的做法對嗎,為什么?”“成克杰被處以死刑,說明了什么?”“小明的父親要正在念初二的小明去打工掙錢,老師去勸學,小明的父親說,我的孩子老師管不著。你是怎么看這件事的?你又該如何做?”等十幾個問題,以問卷的形式調查全班同學的法律意識,課上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并進一步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我們的法律意識需要提高。這樣,以學生小調查為切入點,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二、課堂教學中探究要尊重學生的見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學習即從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信息搜索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從零開始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都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學中要努力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溝通起來,并鼓勵他們無拘無束地表達真情實感。允許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許有不同結論,并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語言結構來表達這種結論。也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獲取結論,甚至允許暫不作結論,在學生頭腦里留下探究性的問號。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就被激發了出來,就能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總結歸納探究學習的基本步驟,并鼓勵指導他們運用到平時的學習之中:(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根據問題做出猜測;(3)根據問題設計研究過程;(4)收集事實、證據;(5)分析和處理信息,對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評估,并修正與完善解釋;(6)表達與交流,進一步修正與完善解釋。
三、課堂教學中反思探究的過程注重情感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學生的學習與情感的變化及其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課堂學習之中,把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貫穿學習過程,能夠動態生成一種活潑生動、平等融洽的學習情景,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真情實感。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有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學生在體驗中的感受就會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熱愛學習。如:在課內小結時,教師給出下列問題串:(1)本節課我們學到什么?(2)本節課的問題解決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還有別的方法嗎?(3)這種方法條件是什么?(4)本節課的學習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通過提問題,學生自己闡述了體會。從學生的體會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學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有的說:“這節課我的收獲是學到了用多種方法解決一個問題,今后我也對于同一個問題努力想出多種方法來解決,通過今天的學習,對我也有啟發,在遇到問題時要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的探究體驗。從學生們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探究有了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有了自覺探究的欲望。學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學生在探究中的體驗上升到理性,讓學生在探究中的體驗變學習動力,成為一種思考和生活方式。
四、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與學生之間協同探究的能力
學生與學生之間協同探究,彌補了師生間直線交流的缺陷,活躍了群體的探究行為,學生個體智慧為群體協同攻關作出貢獻,而且學生與學生之間協同探究能使個人單槍匹馬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學生與學生之間協同探究的核心,在于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聯系,使他們擺脫思想的羈絆,充分展開思考、討論、表演,共同尋找較合理、有價值的結論或觀點。在學生協同探究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情感的互相感染。對探究學習活動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推動力,情感的互相感染使小組探究更具有和諧、民主的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樂于參與,敢于探究思考,發表意見,不甘落伍。
(2)討論的互相啟迪。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辯論等能使學生進入良好的思維狀態。討論可以是多種形式的,討論的問題不一定是教師指定的,可以是同學們提出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同學間的思維碰撞促使了創新火花的迸發,探究活動過程多了“我有不同意見”、“我有補充”,少了統一認識過程和統一的結論。
(3)過程和結果的互相評價。在中學階段,對探究性學習課程的評價,評價過程比評價結果更重要。學生在探究過程或結果中自我評價,互相觀察,互相評價,能在短的時間內得到評價反饋,有利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及時糾正、訂正或調節。
五、課堂教學中探究要關注社會熱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運用探究結論解決實際問題,還應該注意聯系現實生活中的重點、熱點問題。教學中通過豐富的知識背景和開放的學習環境拉近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距離,更好地使其關注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學校教育更加貼近社會現實,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層次。例如,關于環境問題一課,教師通過搜集、展示1994―200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繼而提出問題:(1)十余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的變化說明了什么?(2)認識這一問題有何意義?(3)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題,分組開展調查活動:你生活區域中的污染物有哪些?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哪些危害?居民對此問題持什么態度?根據調查結果,分組設計活動,如制作電子小報、短劇表演、開展主題宣傳日活動等。其中第一個問題通過教師補充資料進一步驗證學生已有的認知;第二個問題可以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指導自己的行為;第三個問題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這樣,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之后,進一步反思探究,使認識得到升華、提高,能力在運用中獲得充分發展,并有效的將知識、能力內化為道德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靳玉樂《探究教學論》西南師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姜鳳華《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 上一篇:新課程概念下思想教學提問的思考
- 下一篇:時事報告教育讓學生收獲了什么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