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程與多媒體運用

時間:2022-04-23 02:23:00

導語:高中政治課程與多媒體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政治課程與多媒體運用

摘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展開,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成為最為突出也最為普及的一種。本文著重介紹了在高中政治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及應注意的方面。

關鍵詞:政治課多媒體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中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講到尾”,在這種“填鴨式”教學下,學生無法真正提起學習的興趣。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般自制力也比較強,能夠在課堂上努力地吸收知識;而成績較差的學生一來本身基礎差,部分知識聽不懂,二來課堂教師授課不能吸引他們足夠的興趣,因此這部分學生在傳統的政治課堂上更加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開始了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福建省在于2006正式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強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主體地位,要轉變舊的教學模式,不能僅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就完成一堂課,于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許多新的教學方法中,多媒體輔助教學由于其比較多的優點成為最突出的一種。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許多學生的觀念中,政治課是枯燥無趣的,甚至于認為政治課可聽可不聽,即使上課沒聽,考試前再背照樣也可以取得好成績。學生產生這樣的觀念也是不無原因的。一方面,政治科理論性較強,注重于知識的抽象概括和總結,而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所以政治科在學生喜歡的科目選擇中幾乎沒有市場。另一方面,教師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經常是照本宣科,同樣提不起學生的任何興趣。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編撰上更注重貼近生活,新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有趣的插圖和探究,而一些抽象知識點在新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大大減少,要求也降低了。例如在舊教材中占了整整一框題的“價值規律”,在新教材中只用一段話闡述,這樣就極大了提高了學生至少對政治教材的興趣。其次,新課程要求教學方式的轉變,其中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大多數教師采用的一種。心理學研究表明認識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實驗心理學也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兩者加起來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因素為一體,使模糊的事物變清晰,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在視覺、聽覺感官上得到滿足,并在生動熱烈感人的情景中接受知識,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索知識。

例如,在講到《文化生活》模塊《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框題時,教材第一部分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四個方面來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四個方面涉及的范圍非常之大,因此要全面介紹是不可能的。所以筆者在這部分處理上結合本地實際把范圍縮小到閩南地區,在課前布置學生分組搜集材料,而后每小組派代表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分別展示成果。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升華

思想政治課歷來非常注重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教育,但傳統教學模式中僅僅靠教師的口頭講述很難引起大部分學生在情感體驗上的共鳴。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必須更加注意方式和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為情感教育開辟了一條新道路,它把生動的圖像,具體的音頻和視頻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用事實說話,實現了超時空的信息再現,讓學生在賞心悅目中自覺地接受德育中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實現審美的愉悅、心靈的滿足、情感的激勵、個性的陶冶。《文化生活》模塊相對其他三個模塊而言是比較新的內容,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這一模塊在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還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建設等都是這一模塊的重點。這些知識點的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蒼白的口頭說教,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為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相對于學生而言都是抽象的概念。而從學習規律上來看,沒有一定的感性材料作為鋪墊,學生很難直接獲得并接受理性認識。所以,在介紹中華民族精神時,筆者利用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作為導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兩段視頻:《紀念1998抗洪精神》和《“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

三、突出重難點,構架知識體系

很多學生學習的困難就在于沒有很好地把握重難點,不能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零散沒有條理的知識會造成記憶負擔和思維混亂,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整體的把握,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如果要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點,就必須使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的一部分。但是這個過程只有個別能力較好地學生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大部分學生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這樣,教師在知識體系歸納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在以往,大部分的教師要完成知識體系的歸納并讓學生掌握,一般是通過板書或印發提綱給學生,但是這樣只能列出主干知識,而不能透過主干知識深入詳細地復習,所以主干知識與細節知識點之間也不能形成很好的聯系。而多媒體技術具有超文本、超鏈接的功能,這一功能可以增大課堂容量,加強知識的聯系。教師通過抓住關鍵的字眼,運用知識聯系的主線,將知識縱向、橫向有機地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內化知識,形成知識結構體系。筆者在進行《政治生活》模塊期末復習時,利用多媒體制作復習課件,羅列主干知識,通過超文本、超鏈接建立與細節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知識點形成一定的邏輯順序。同時再通過超鏈接建立知識點與練習題之間的聯系,通過典型的例題起到鞏固知識點的作用,起到了較好的復習效果,這也是傳統的復習方式沒辦法做到的。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以其較為突出的優勢為大多數教師所采用,但也并不意味著它就是十全十美的教學方式,筆者在多媒體輔助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更好地發揮這種新教學方式的優勢,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

一、課件制作須適當、適量

多媒體輔助教學越來越普及,但它的總體制作質量卻不是很高。筆者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踐中也經常通過網絡學習、借鑒其他人的方法,在自身實踐和借鑒他人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教師制作課件能力有較大的要求。多媒體是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方式,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如果單純地用多媒體屏幕代替黑板,把板書搬上多媒體,那還是屬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因此,在課件制作中切忌簡單地羅列知識點。但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也要注意不能太過花哨,部分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把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彩色的背景、立體的文字、美妙的音樂、二維三維動畫、影視錄像的設置選擇上,而忽略了對教材重點難點的突破和分析,使學生感觀刺激太多而抑制了深層次的思維活動,造成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所以,課件制作必須在多媒體感觀效果與教材知識突破之間尋得平衡,這才算得上是一個較為優秀的課件。

多媒體的教學上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的利用可調動學生學習情緒,但是也要注意適量。因為太多的文字、圖片,太長的音頻、視頻反而會造成學生感觀上的疲勞,精神集中力反而下降了。筆者在《世界的物質性》這一課的處理上為了說明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觀的引入了一段科教視頻《宇宙的由來》。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發現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還興趣盎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學生注意力下降,這就使得這段視頻失去了它在這堂課中應發揮的作用。筆者在課后反思中,總結出原因在于這段視頻專業術語較多,學生難以理解,另外這段視頻持續時間較長,大概有八分鐘左右。因此學生在興趣不高的情況下面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最后。因此,多媒體課件制作中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二、堅持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不意味著就完全脫離傳統教學模式。課件教學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優勢。但是如果畫面的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沒有留夠充分時間讓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影響教學效果。新課改的理念是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果多媒體課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所以,多媒體教學必須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以彌補多媒體教學的不足。教師的語言描繪、手勢比劃、板書、實物演示、師生情感交流等傳統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師和多媒體兩方面的優勢都發揮出來,才能達到一種完美的結合。

不可否認,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的出現為原本枯燥無味的政治課堂注入了新鮮和活力。作為一種新的并最快普及的教學方式,它有其獨到的優勢,當然也存在其不足之處。因此,我們應該揚長避短,讓它充分發揮在政治課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