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鄧小平德育戰略觀研究
時間:2022-02-09 06:34:00
導語:學習鄧小平德育戰略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德育。他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系統地闡述了德育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成才教育為中心的德育戰略觀。
一、鄧小平從戰略的高度把德育放在全面發展教育之首
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問題,歸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0那么,“培養人才有沒有質盆標準呢?有的,這就是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0思想道德素質,是構成人的精神面貌的主要因素,在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導向和靈魂的作用。德育就是要發展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品德及其人格和心理等素質,通過發展這些素質,去引發出人的內在潛能,發展人的創新的本質力量。
德育對全面發展教育的內容設定、結構形成和功能發揮起著戰略導向作用。從內容上來看,只有以德育為首,全面發展教育才能具有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功能。鄧小平鮮明地提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強調指出:“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并一再要求我們“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松”。。否則,就會發生方向性的失誤。so年代末,鄧小平在回顧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⑤也就是忽視了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見,缺少德育為首,全面發展教育無法肩負起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使命。
從結構上來看,以德育為首的教育結構統領并優化著、激勵著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強化了教育的本質要求,進而引起教育功能的進化。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在這樣一種教育結構中,教育變成了積極向上開發人的潛能過程,從路線上引導著受教育者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鄧小平德育為首的全面發展的戰略觀,這是教育起點上的戰略前瞻,從規律性的角度定格了我國教育跨入新時代的發展方向。
二、鄧小平德育戰略在教育目標中體現為德育為重
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提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在“四有”目標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都屬于德育的范疇。他強調指出:翻沒有理想和紀律,建設四化是不可能的”。。“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童,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象舊中國一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
鄧小平之所以在我國教育目標中特別推崇德育是基于以下戰略考慮:第一,鄧小平十分強調人的素質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他認為以德育為重的“四有”新人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獲得成功的基本條件。對人才的渴求,源于他對現代化建設時代脈搏的深刻把握,而創造人生資源巨大優勢的努力,休現了他趕上和超過其他發達國家的超前戰略意識。而這個超前人才戰略意識,從戰略要求上來講德育為重的。第二,是鄧小平總結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之成功經驗的結論。他認為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人們改造客觀世界,促進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沒有這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我們的青少年就會成為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就不能成功。從戰略上對教育目標的設定加以歷史審視,也就必然聚焦在德育的這個核心上。第三,是鄧小平鑒于“”忽略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加劇社會動蕩的惡果和教訓所作的對人才素質的戰略定位。在“”中,由于、“”對教育戰線的蓄意破壞,造成了我國思想領域的混亂。鑒于這一教訓,鄧小平語重深長地說:“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在安定團結的條件下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我特別強調有理想、有紀律,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從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個歷史眼光的戰略考慮。第四,是為了克服實行改革開放后,黨內和社會風氣的戰略需要。我國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是腐敗產生的溫床,新舊體制的轉軌又為腐敗現象的發生提供了可乘之機,封建主義及其他剝削階級思想的存在是腐敗現象滋長和重要思想根源,而黨的建設滯后也是腐敗得以蔓延的主要原因。鄧小平認為對付腐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兩個:一是教育,二是法制。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我黨的傳統。而開展政治教育則是我黨的政治優勢。為了從源頭上制腐敗,凈化社會環境.鄧小平對我國教育目標進行了“四有”新人的戰略設定。由上可見,鄧小平在考慮教育目標的時候,特別著重提到的是以理想、道德、紀律為內容的德育要求,因而形成了以德育為重的教育目標戰略觀。
三、鄧小平德育戰略觀延伸到實際工作邏輯地表現為以德為先
教育過程中的德為首,教育目標的德為重,延伸到教育實踐,邏輯地形成了一以貫之的德為先的人才戰略性要求,德才兼備中德為先。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又紅又專。在這里,“紅”是政治標準;“專”主要是指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屬于才智的范疇。在“紅”與“專”中,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紅絕對不能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解決選拔人才的問題。與“四有”新人培養目標相適應,鄧小平提出了選拔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標準。可以說,“四化”標準是對“四有”目的實際應用和具體深化,也是它的邏輯延伸。
鄧小平同志在他晚年時,特別注意接班人的選拔和干部制度的改革,把選好選準接班人看成是黨的事業的當務之急,強調在選拔接班人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標準,要把德放在首位。他曾指出:“要選賢任能,選賢任能這個話就有個德才的問題。賢就是德,能無非是專業化、知識化、有實際經驗,身體能夠頂得住。”。他認為應按“四化”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領導班子。他說:“選拔人,第一個是政治條件”。。“革命化”實質就是德。“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在這個前提下,干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干部的“革命化”或者說干部的“德”或“賢”直接關系到我們事業的興衰成敗。因而“四化”標準實質就是一個以德為先的培養和選拔干部的人才戰略標準,是大眾化要求和先進性要求的統一,重在工作實績。正是從戰略的高度出發,鄧小平突出了對人才的德之鐘愛。1992年春天,他在南巡談話中再三叮囑:“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0所以,要把我們的軍隊、黨員、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可見,鄧小平的這些戰略思想是他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綜上所述,從全面發展教育中德為首的戰略、教育目標中的德為重的戰略,延伸到實際工作中人才培養和選拔德為先的戰略,有機統一,構成鄧小平的德育戰略觀。
- 上一篇:燃煤設施管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流域污染改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