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德育意義及策略

時間:2022-03-14 08:25:12

導語:語文教學德育意義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德育意義及策略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從理論上來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德育的內容,有利于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課文包含了誠實守信、拾金不昧、團結合作等內容,是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因此,德育的滲透便可以看作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再次弘揚。同時,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還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素質教育明確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素養的培養,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意識扎根到學生的內心中,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比如互幫互助、合作學習、愛護環境等。而這些習慣、能力一旦養成,便可以伴隨學生一生,從而助力其在多個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當今是知識、信息競爭的時代,懂得自主、合作、探索的人才才能真正成為強者,引領世界潮流。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和歷練。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學會多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構建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語文新型課堂模式,這對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概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意義重大,其具體的操作方法還需教師們共同探索和完善。

二、在語文課堂實踐中滲透德育內容的具體策略

1.向學生傳遞良好行為品質養成的積極意義。人是有趨利避害意識的,并且這種意識似乎與生俱來。從兒童行為的引導方式上來分析,人們經常會看到“如果你想要看動畫片,那么先要完成作業”這種家庭教育情境。而與此同時帶來的就是兩個結果:其一,孩子可能會放棄看動畫片的念頭,其二,孩子乖乖去完成作業。那么是何種原因導致孩子會“主動”去完成作業呢?究其原因,是有“利”的東西在驅使,即孩子知道自己在完成作業后會享受到“看動畫片”這種利。這便是人趨利避害心理的驅使作用。同樣的道理,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品質中亦當如此,假如教師提前讓學生知曉養成良好行為品質帶來的積極作用,那么在趨利避害心理的影響下,其必然會自覺約束自身的行為,進而形成一種習慣。比如,在教師倡導學生保護環境時,可以先從美好環境帶來的積極一面來闡述。如教師可對比環境質量好的村莊和環境質量惡劣的小鎮,當學生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看到污水橫流與青山綠水形成對比,看到天空蔚藍和霧霾形成對比,看到濃煙滾滾和炊煙裊裊形成對比的一刻,必然會被眼前的視覺差距所震撼。在趨利避害心理的作用下,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就順理成章了。2.巧設教學疑難,明晰合作學習價值。在德育教學內容中,“團結合作”“互惠互利”是一個不變的主題。同時,我國古代關于團結合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也不勝枚舉。比如《負荊請罪》講的就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廉頗、藺相如由最初的相互對立,最終變為好友,齊心協力扶持趙國的一段美談。“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讓趙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了“戰國七雄”的稱號,并且這段佳話也被載入語文教材中。因此,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將這一歷史典故運用其中,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兩個人合作產生的能力更大”,進而讓他們明白團結合作的價值,并且真正應用到學習中,在合作學習、互幫互助中實現共同提升。3.結合課堂情景劇,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運用單一枯燥的講說式、死記硬背式教學,使不少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了反感、抵觸心理。其一,它不利于教師的教學,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神,也無法使學生獲得口語、閱讀、寫作能力的提升。其二,它對于教師滲透德育存在很大的難度。而要改變這種不利的教學局面,就需要教師借助課堂情景劇創設的方式來協調語文教學和德育滲透,從而讓學生既能學習到語文知識,又能提升德育的滲透效率。比如,四年級上冊《老師,您好!》一文中有“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著教師的心血”“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等語句,大家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德育主題———尊師重教。為了培養學生這種優秀品質,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演課堂情景劇《程門立雪》,讓他們通過課堂角色扮演來體會古人對老師的尊重、敬重,進而讓尊敬師長這種優秀的道德品質伴隨他們一生。4.開展課后實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得到提升。俗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不能只看重理論而不通過實踐來檢驗學生對德育內容的真正理解。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結合必要的課后實踐是極為必要的。具體到實施層面來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社區或者養老院等單位做義務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親手幫助老人收拾屋子、打掃房間、整理物品,或者給老人帶去才藝表演,讓老人開心……經過這些實踐活動后,學生不但可以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更可以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喜悅,讓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銘刻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

三、結束語

總之,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的教學內容眾多,并且所占課時不少,因此在這一學科中滲透德育內容,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從具體實施的策略來看,要讓德育浸潤到每一位學生的心田,教師就要做到:向學生傳遞良好行為品質養成的積極意義;巧設教學疑難,明晰合作學習價值;結合課堂情景劇,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開展課后實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馨.新課程下如何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J].內蒙古教育,2014(09).

[2]周潔.語文德育的三重境界[J].中學課程資源,2007(07).

[3]劉瑞艷.陶行知德育思想對當今語文德育的啟示[J].遼寧教育,2013(07).

[4]單曉宇.課本上啟智,教學中立德———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滲透[J].江西教育,2017(08).

[5]黃巖花.淺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黑河教育,2010(10).

[6]侯器.建構主義視域下語文德育缺失的歸因及改進[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7(02).

作者:姚晨蘭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