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研究
時間:2022-03-15 09:05:36
導語: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高校現有德育教學存在固有模式,滄州四所地方院校變革效果差強人意,新時代下學生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些都為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提供了必要性。并且,許多國家構建起以核心素養框架來培養人才,德育目標與核心素養目標也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提高德育教師隊伍素質;完善課程設定標準;實行多元德育評價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德育;教學模式;變革;核心素養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德育理論指導下,在豐富的道德教育實踐基礎上,為完成特定的德育目標和德育任務所形成的穩定而鮮明的德育結構理論框架,以及具體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程序和方式。”[1]歐盟對核心素養這樣界定:“核心素養是所有個體達成自我實現和發展、成為主動的公民、融入社會和成功就業所需要的那些素養。”[2]它包括溝通素養、自我調控素養、批判素養、德育素養等,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
一、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校現有德育教學中存在固有模式。由于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我國高校德育教學主要以教師單一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往往被看作“聽話、順從”的主體,其需求和創造性被忽略,德育教學特征可以用“尊師重教”“服從”來簡單概括。新中國成立以后,學習了蘇聯高校德育教學模式,之后,也一直對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進行探索。可見,在社會發展的同時,德育教學也始終備受重視,但這些德育教學模式都沒有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因此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我國高校現有德育教學中仍存在不良模式。1.德育師資隊伍缺乏高校德育教師隊伍缺乏,素質不夠,這主要由重智育輕德育的理念導致。2.教學目標陳舊在課程標準設定方面,還是沿用培育學生德、智、體、美、勞這幾方面教學目標,沒有明確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目標。現階段德育教學目標圍繞政治教育展開,沒有進行深層次多層面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比如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負責任、如何更加獨立等,因此課堂教學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很難起到作用。3.德育評價單一德育評價形式以應試為主,用分數來量化學生德育素養。然而分數只是結果,并不能概括學生整體素質。這種德育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德育素養的培育過程,并不能使學生德育素養以至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4.教學方式固化課堂上教師主要以灌輸方式進行教學,不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考,教師成了課堂的唯一主體,忽略學生主體地位,沒有與學生形成互動模式。并且現階段德育教學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課本,教學內容主要以課本為主,不能進行有效拓展,無法與其他學科如心理學、政治學等形成聯動效應。一方面這與教師個人素質有關,一方面與全國范圍內教學大環境有關。5.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現有德育教學中主要是給學生灌輸枯燥的德育理論,缺乏相應實踐德育教學環節。學生對于枯燥的理論教學反感,也很難將理論聯系實際,難于理解,無法達到內化于心外表于行的效果,也就很難形成多層次高水平的核心素養。這些固有模式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道德理論,很難將其融入到思想意識中去,更不用說內化為道德素質。因此,容易形成德育與學生素質自由發展兩極分化局面。(二)滄州四所地方院校對高校德育教學方式變革效果差強人意。河北省滄州市是一個地級市,雖處于環渤海經濟圈,但以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高校教育發展也相對緩慢,主要是以大中專院校和職業院校為主。近幾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滄州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形成了以滄州師范學院和河北水利電力學院為本科院校,以滄州醫科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為主的專科院校模式,涵蓋了文科、理科、醫學和技術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四所高校也在德育教學模式改革上以核心素養為基礎進行了一些變革和探索。通過發放網絡問卷形式,將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結合,對這四所學校部分德育工作者進行了調查,最終收到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90份,并對個別教師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學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教學工作方式變革情況,以下是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第一,德育工作受到學校重視。對問及教師“您認為貴校對德育問題的重視程度怎么樣”時,選擇“重視”、“一般”和“不重視”的分別是99%、1%、0。第二,德育工作者普遍認識到德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對教師問及“您更看重自己學生的哪方面發展”時,選擇“成績”的占14%,選擇“身體健康”的占30%,選擇“道德品質”的占40%,選擇“能力”的10%,選擇“其他”的占6%。第三,學校德育活動內容和形式都有所豐富。在調查中,對問及教師“貴校開展德育為主題的課外活動數量是什么情況”時,選擇“非常多”“比較多”“一般多”的分別占46%、32%、22%:第四,學校德育工作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影響對學生的培養。當問及教師其“請問您覺得傳統德育方式存在的問題有哪些?請選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三個”時,25%認為德育教育目標片面化,可見占比很大。第五,德育工作的內容和方法與學生脫節,不利于學生的成長。25%的人認為學校德育工作脫離學生需要,37.5%的人認為德育工作方法單一,50%的人認為學校德育工作忽視隱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認為教育者與學生未能形成可靠交互。第六,德育工作缺乏合理評級機制,較難進行深一步工作。當問及教師“您怎樣評價德育教學效果”時,12.5%認為沒有衡量標準,50%仍然選擇傳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角度,只有37.5%的人開始從核心素養體系評價德育效果。第七,德育效果實效性不強,與學生成長需要脫節。當問及教師“您認為貴校安排的各項德育活動的實效性總體上來講如何”時,選擇“很好”“好”和“一般”分別為:13%,20%和77%。而德育活動實效性差的,給出的原因有德育活動流于形式,不符合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德育活動過程中只顧紅火熱鬧,缺乏有效的引導;德育活動開展敷衍應付,活動設計不精心等。第八,幾乎所有教師都已開始德育教學方式改革,但只有37.5%的人認為效果很好,62.5%的人認為針對某些學生有效果。從對滄州四所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調查研究情況來看,核心素養被融入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細究起來,變革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滿意。學校和教師雖然已經有了變革意識,但是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變革并非多數,而且德育效果實效性不強,變革效果差強人意。因此,有必要加大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力度和研究,以此來指導高校德育教學更好的發展。(三)新時代下學生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現階段大學生主要是1995年后出生的,這一代人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一定發展后成長起來的,網絡化使其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頭腦靈活,應變能力強。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多,充滿自信,但自我意識太強,不能為他人著想,交際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條件優越,吃苦能力差,遇到困難也不能很好地克服,心理承受能力差。95后大學生雖然有其性格和能力優勢,但也有劣勢。然而我們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僅是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因此,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基礎進行德育教學,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和情感能力,培育新時代下高素質的大學生。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的可行性
以核心素養框架培養人才能夠“實現成功生活與發展健全社會、指向終身學習、關注21世紀職場需要”[3],也備受推崇,國際組織和先進國家很多已經構建起以核心素養框架來培養人才。德育目標與核心素養目標具有一致性。“德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在哲學意義上是主張人的全面發展,學生和老師都具有主觀能動性,都應該是道德的主體,都應該全面發展。”[4]核心素養關照的是人的各方面素質,構成要素多種多樣,一個人的核心素養越高,能力就越高,情感越豐富,這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高校德育教學才能培育出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只能考高分和索取的自私之人。核心素養是人在學習生活中的素養,而德育教學則指向教學事業,因此高校德育教學模式改革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基礎來培育人才。
三、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對策分析
(一)提高德育教師隊伍素質。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具有關鍵作用,好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打開學生心靈,啟發學生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情操,因此德育教學模式變革關鍵在于培育具有高素質的德育教師。一方面要保證德育教師數量能夠完全勝任工作量,另一方面要保證教師理論素質。教師首先應該擁有崇高的師德,熱愛德育教學;其次,還應該具備較高的德育理論素質。當今時代日新月異,學生心理更是變化多端。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時代對于學生的要求,還要分析學生心理特點,進行適當的德育教學。(二)完善課程設定標準,突出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社會的發展使學生認知提高,情感更加豐富,核心素養水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高校開展德育教學提供了依據。首先,核心素養對于課程內容設置有指導作用。“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標準是指導學校教育的基本準則。”[5]每門課程都要根據學生核心素養水平、學科特點設置教學內容,其中核心素養的核心要素———德育素養更是高校德育教學模式變革的依托。因此,如何將課程內容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結合起來,將知識、能力、情感與社會相統籌成為新的課程設置任務。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融入課程內容,明確核心素養在課程標準中的定位。核心素養應當作為課程教學目標,核心素養所包含的語言素養、批判性思維、科技素養、人文素養等都是教學所要達到的標準,在這種多元標準的衡量下,教師和學生才能具有多元思維,才能獲得更多能力。更好適應社會應當被作為德育的最終目標,學生遇到挫折時懂得如何處理和渡過難關才是德育目標,而不是期末試卷上的高分。注重提升道德教育比重,尤其是增加道德實踐課時和進行綜合等級評價。對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這三方面的教學應該權衡好,讓學生能夠懂得和學會如何愛自己、愛他人、愛祖國,政治教育從顯性趨于隱性,愛國從被動變為主動。(三)實行多元德育評價方式,淡化唯分數的應試影響。重視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考查,提高測驗技術和流程的科學化、規范化。擺脫傳統意義上“聽話”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想法,激發起對社會的熱愛,使得情感素養、語言素養、科技素養等得到提升,用多元評價標準來對待學生成長,讓學生感受到分數不是唯一評價標準,只是一種顯性標準,應該增加更多隱性評價標準,如道德、情感、交流能力等。德育培養的不僅是合格公民,更是具有核心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如果學生和周圍人關系不好,很大程度上說明這個學生自身存在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心理和生活動態,關注學生需求,及時鼓勵學生和做出相應舉措,而不能到最后用分數來評價。(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興趣。正如德國教育學家R•溫克爾所言,課堂教學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相長的心態來面對課堂,將學生融入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生活做起。這就自然而然地把課堂生活化,讓學生覺得上課很輕松,愿意表達內心想法。面對社會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編排成相聲或小品等形式加深理解,提升核心素養中的價值判斷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6](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對學生進行抽象理論教學后要及時進行實踐教學,如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參觀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組織社會志愿活動等。高情操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氛圍,而且能夠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素養,如溝通素養、領導力素養、審美素養、合作素養等,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
四、結束語
核心素養體系涉及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素,其中德育素養是構建核心素養的核心要素。學生只有樹立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具有良好的態度,更加積極和主動,才能成為一個熱愛社會和國家的人,有才而無德終會無益甚至危害國家。一個積極的有豐富情感和高尚道德的人,才是我們德育教學應該培養的人。高校德育模式變革要想有所發展和突破,就必須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德育素養為核心搭建學生核心素養能夠更快促進學生價值觀和情感的培養,因此加快德育教學模式改革是如今德育教學的重中之重,更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何歡.互動德育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5).
[2]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3]師曼,21世紀核心素養的框架及其素養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6(3):29-37.
[4]楊曉津,胡明麗.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改革探討———淺析人本化綜合德育模式[J].科技信息,2010(10):472.
[5]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3-16.
[6]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5):74-81.
[7]馮榮.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核心素養的邏輯與路徑之維[J].高教學刊,2017(04):10-12.
作者:曹艷華 陳倩 張敏 單位:滄州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研究
- 下一篇:職校德育課常態化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