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德育課常態化研究

時間:2022-03-15 09:08:16

導語:職校德育課常態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德育課常態化研究

摘要:科技進步對職業學校的教學提出新要求,德育課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信息化手段在德育課中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枯燥無趣的德育課堂,有益之處顯而易見。信息化在德育課堂中的常態化很有必要。

關鍵詞:信息化;中職生;德育課堂

道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時代的進步決定著道德定義的自我修復、不斷完善,因而道德具有歷史性、時代性。與此同時,道德衍生出的道德教育成為所處時代的標志性產物應運而生,順應社會主流。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的時代,我們面臨的道德問題錯綜復雜,道德教育備受考驗。職業學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大批技能人才的使命,學生的道德素質備受關注。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職校德育課堂有必要修正不當的教學方法,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使之常態化。

一、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認識存在偏差

信息化教學是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資源等媒介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根據職業院校新課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開展的一年一度的信息化教學大賽掀起陣陣浪潮?!靶畔⒒療帷钡谋澈笫菍鹘y教學手段的重新審視,是對現代科技手段融入課堂的深刻反思,但當前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1.片面的把多媒體教學理解為信息化教學實際上,課件制作、音樂播放、視頻剪輯等多媒體手段只是信息化教學手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信息化教學手段應該是依據網路、科技等多種資源,在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體驗,收獲學習成果的多元化教學手段。2.信息化教學手段是教師“偶爾”展示自己的特殊工具區別于傳統單一的教學課堂,信息化手段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但迫于使用信息化手段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使用煩瑣、操作不當、技術欠佳、課堂過于活躍等,部分教師僅在公開課、優質課評比中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忽視一以貫之的常規課堂中的運用,使信息化手段成為束之高閣的比賽武器。3.信息化手段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毫無意義多數教師倡導為學生提供簡潔、直觀的課程框架,如教學重難點、課程目標的達成。傳統的教學方法簡單明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要點。有人質疑,“翻轉課堂”“玩轉課堂”過多采用信息化元素,忽略知識本身的學習。然而,信息化教學并不是教學創新模式下的“新花樣”,它遵照“學習即生活”的理念,學生收獲的是除書本知識以外的新世界,旨在開發新資源,對資源進行整合,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

二、信息化在職校德育課中不可或缺

1.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學手段必然走進校園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構建數字化校園成為職業學校的主打旋律,為順應時展和創建數字化校園,德育教師必將掌握與專業相關聯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國家規定的職業學校德育教材有《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有過一輪教學的德育教師的體會是:案例陳舊、授課模式單一、排版簡單,與“十三五”規劃下的現代化職教體系中的課程改革相背。德育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技術化能力,憑借自身的知識和靈活的創新手段對陳舊的教材進行二次研發,避免落入俗套的教學模式。2.傳統德育授課方式與學生對數字化信息接受能力不適應傳統德育課中教師充當“教學技術員”的角色,他們追求的是知識的傳授效率和教學過程的精細,追求單調的重復和簡單循環。不難發現,德育課堂中的品德知識與學生實際道德行為脫節,這種依賴固定教學程序教育下的職校學生,難以真正領悟德育真諦,更無法實現德育的目的。相對于簡單的說教課堂,職校學生動手能力強、接受新事物迅速的特點更容易融進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他們渴望獲得的知識是充滿好奇和探索精神的,而不是“我們必須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人生發展不能只靠外部環境”這些已知的道理。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恰恰避免了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在情境教學、案例探究等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藍墨云班課”“問卷星”“二維碼”等現代信息手段,實現投票、問卷調查、作業實時反饋,為學生實踐知識的生成和德育的滲透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平臺。3.信息化對德育課堂的沖擊激發了職校學生的創新思維電子媒介時代,學生的信息閱讀量不再單一地依靠書本,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即時消息。對于熱點的道德問題,如“共享自行車折射的道德”“濫捕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等,學生有話說,也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由虛擬的互聯網中獲得的信息轉向現實評論,德育課堂恰恰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場所,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展示等活動形式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在對道德問題思考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遵守規則,文明用車,私藏單車的應相應扣除個人信用積分;設計出不固定的密碼鎖……”“利用廣告宣傳保護動物、對濫殺動物的行為給予相應處罰……”學生在探究道德問題中領悟了基本的道德操守,提出有建設性意見的看法,開闊視野,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德育課堂中信息化常態化策略

1.多媒體導入,引人入勝德育課堂的導入是否精彩決定學生能否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也是評價一節課效果的重要標準。多媒體教學集圖、文、聲于一體,能調動學生的眼、耳、口等器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良好的學習創造先決條件。導入環節可采用如下手段,如利用多媒體錄制圖文并茂的小故事,取代傳統的教師讀故事導入;采用視頻片段的方式展示并設置疑問,取代單一的闡述案例;利用背景音樂造就震撼人心或扣人心弦的開場氛圍,吸引學生對音樂背后事物的探索。2.信息化資源輔助教學,實現互動體驗教學過程是整個課堂的核心環節,是學生收獲知識的主陣地。根據中職學生動手能力強,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但又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特點,結合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規律,教學過程應該是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的,輔以一定的信息化資源,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求職過程權益保護”這一框題可以使用“藍墨云班課APP”進行頭腦風暴,學生各抒己見,寫下自己的見解,教師在系統終端查看學生的實時答案。一方面避免直接請學生回答不出來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節約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又如,“聯系的多樣性”這一問題,按照課程大綱,此問題不屬于重難點,但它是聯系觀點中繞不開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PPT直觀展示聯系多樣性的類型,學生一邊對照PPT,一邊在“問卷星APP”中完成連線題,在獨立思考中體悟知識。3.借助電子設備檢驗學習成果課堂學習成果展示是對整節課學習效果的驗證,教師往往習慣于以作業的方式檢驗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但個別學生充當“不懂裝懂”的角色,教師無法真正衡量學習效果。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把預設的作業發送至信息平臺,學生借助電子設備進行自我檢測,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有清晰認識,調整下次課程計劃,改善授課內容。

參考文獻:

[1]王艷玲.教師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志興.理解德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徐蒙蒙 單位: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