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模式德育課程模式探索

時間:2022-06-02 09:19:49

導語:互聯網模式德育課程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模式德育課程模式探索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了,可以說,網絡行業的快速崛起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也必不可少的受到影響。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利用網絡,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好的發展,但相反,也有可能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專門研究互聯網模式德育課程的發展歷程。分析互聯網給德育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同時也對互聯網下德育工作的開展模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模式;德育教育;德育實踐

一、緒論

(一)選題緣由。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是特殊的,它和普通高中教育不同,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有健全就業觀和建立了合理的職業理想的社會人才。舊式的上課方式已經不能夠對中職德育工作起到什么效果了,因此需要創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開始漸漸依賴于它,生活、學習、工作都會使用網絡。網絡技術也給中職德育帶來了變化和挑戰,為其帶來機遇。(二)概念界定。1.中職德育的概念。當下的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仍是以上課講解為主,由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也就是學生,理論灌輸課本上的關于德育方面的知識。內容主要還是圍著職業教育的,像是職業升職規劃、有關職業方面的道德知識與法律知識,當然還有政治、經濟方面知識等等。中職德育主要還是以就業為導向,目標是為了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未來就業有個合理的想法,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隨著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被認識,學校開展德育課程不再局限于課堂上了,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開始向課堂外發展,例如一些講座、演講、社團活動或是一些實踐活動等,這類活動可以直接讓中職學生們體驗,從而獲得感悟,學生們接受的就更加的容易了。2.互聯網+德育的概念。互聯網對德育方面的影響,即是互聯網+德育。讓互聯網更好的為德育服務,首先,可以增加德育方面的教學資源。傳統的教學資源都是課本知識,并沒有得到補充,知識面不全,利用互聯網,將德育信息在網上,德育的知識不再只是書本上的,也不再是單一的,開始多樣化,學生們也可以在網上互相分享,那么德育工作的開展就方便的多,德育資源的作用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其次就是德育工作的開展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更加的容易被中職學生所接受,原本是傳統就灌輸式,有了互聯網支持,可以轉變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學習實踐,使德育工作更加的生動有活力。所以說“互聯網+”不僅僅是簡單的互聯網和德育相加,要將德育工作利用互聯網從理論走向實踐。

二、互聯網模式下德育課程的挑戰和機遇

互聯網是有兩面性的,帶來的有可能是機遇,但也有可能是挑戰。互聯網為德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學生們可以在互聯網上互相分享德育資源,不再受限制,學習方式也得到改革。但是,互聯網是開放的,互聯網太過容易釋放自我天性,學生們在學習時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對德育的開展帶來不利。而且互聯網也是一門技術,如果沒有好的計算機能力,在運用互聯網時,會有不便之處,所以說互聯網模式下的德育課程不是那么好開展的。(一)德育課程在互聯網模式下的挑戰。第一點,傳統的德育內容是單一的,而互聯網的信息卻是多元化的。畢竟互聯網的核心就是信息產業。互聯網的信息多種多樣,傳播的途徑廣且隱蔽性強。可以匿名發送信息。就是因為這樣,所有的信息并不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有些人會利用互聯網的這個特性黃色、暴力等不良的信息。傳統的德育方式就是不斷的將道德規范記在心中,不斷地進行背誦,記憶,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關于德育方面的知識,中職德育方面的知識更是多,還可以互相進行分享與感悟。但是在學生們搜索的過程中,這些不良信息也容易被關注到。中職學生們的心理期還是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學生們的三觀在逐步形成印象,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同時,學生們的關注力也很容易分散,因此,如果在學習德育時,看到其他信息,會被影響,使德育工作的目的沒有達到教育者們的預期。第二點,傳統的教育方式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原本的德育工作開展方式是以教育者們的口頭說書為主。就是將想要教育的內容,教育者們一直不斷的在課堂上說,然后讓學生們記住,這種方式過于被動,且說教的德育方式因為時間、空間等都沒有辦法及時起到效果,出現滯后的現象。而網絡上就不會存在這種現象,網上信息量龐大,德育的教育資源豐富,中職學生們可以很快的就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網絡技術,將德育工作更好的開展,讓教育者教的內容更加豐富就成了一個難題。(二)德育課程在互聯網模式下的機遇。互聯網給教育者的技術工具帶來了變革。教育者們根據網絡技術,為自己的說教內容增加了跟多的內涵,教學方式也不再是口頭說教,使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學生們不會覺得無聊,而德育的作用也就能更好的體現出來。互聯網也推動了德育工作的改革。原本的德育工作主要指的是關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設,而中職德育在此基礎上更加深了對于職業方面的探索。德育從開始的在于知識傳授變為了主要是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建立健全的職業理念人才,為社會更好的服務。互聯網整合了很多該方面的信息,學生們可以從網上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德育的影響。互聯網為德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提供了便利。傳統的德育是以老師們的知識量來教育的,但現在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教育的內容更加的豐富了,對德育教師們是個不小的挑戰,原本的德育教師們的能力已經不適合了。德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學會運用網絡技術來進行自己的工作,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了。

三、互聯網模式下德育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互聯網對德育課程的影響。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滲透是方方面面的,在學校,也是如此,漸漸地學校模式開始以信息化為主。互聯網為德育課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首先課堂方式開始變得多元化,單一的書本教育已經逐漸退化在教學的舞臺,教師們開始利用網絡技術,對德育課程進行講解,像是做PPT、電腦視頻等,這使課堂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帶動了中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另外,因為網絡技術是一個信息平臺,所以在網上有很多關于中職德育方面的內容,不再只是課本上重復的內容了,甚至因為網絡可以整合信息,時效性強等特性,德育內容更加的豐富且及時。而網上多種網絡應用的出現,使德育的傳播途徑變得廣泛,不再拘泥于課堂了,因此,可以說網絡技術對德育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互聯網對中職學生的影響。第一點,互聯網改變了中職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原本都是單一的課堂模式,互聯網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固有模式,可以有網的地方進行,沖破了來自地域方面的束縛。而網絡上,信息豐富,也很容易獲取,因此中職學生們在課下也很容易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同時,互聯網還讓中職學生們的交往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原本主體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但是在網絡技術下,學生們的交往對象開始變的多樣化,可以是學生、教師、工作人士等等。時間和空間對于網絡的束縛是很小的,人們之間的聯系變得頻繁而又方便,對于人際關系的建立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優點。網絡是一個虛擬的平臺,人們可以隱匿自己的信息,學生們在與人交往時,就不會存在壓力,可以暢所欲言,自信心也就不容易受到打擊,那學生們在進入社會工作時的壓力也會有個很好的緩解。第二點,互聯網改變了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學生們在上網的時候不僅可以搜索自己想需要的信息,還因為互聯網有了許多應用軟件,學生們在使用網絡時就不再只是局限于中職德育方面,他們將更大的精力開始放在娛樂軟件上,例如視頻播放器、音樂軟件,QQ、微信等一些聊天軟件上等。隨著手機不斷的更替,網絡技術開始運用在手機上,上網的方式就不再只是用電腦了,手機更容易攜帶,運用網絡也就更加的方便了。中職學生們使用網絡的機會就更大了。雖然這些軟件極大的改善了中職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但是隨著這些應用的產生,學生們對于它們的依賴性也就更多了,中職學生可以利用這些聊天軟件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網絡的虛擬性,網上聊天的真實性會存在瑕疵,要知道,面具帶久了,就不容易脫下了,在網上聊天,假話說多了,自己也會相信的。中職學生們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沖擊,容易被其影響,中職學生們是處于一個不穩定的危險期范圍內,他們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沉溺與網絡虛擬世界,同時由于網絡的隱匿性,也容易擴大學生們的內心陰暗的一面,對其精神世界形成不利的影響。

四、互聯網模式下德育模式探索

(一)德育課程運用互聯網改革。互聯網改變了德育的課程模式,逐漸增加了很多網絡課程。同時因為網絡綜合信息的這一優點,德育課程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也能更好的產生共鳴,感悟也就會越深。各種聊天工具也很好的拉近了學生們的關系,學生們可以利用軟件互相對德育課進行探討。教師要加強對網絡技術的運用,尋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教育學生們。(二)運用互聯網,對德育進行實踐。1.在互聯網支撐下明確德育實踐方向。通過互聯網之間的網絡連接,一方面學校各領導階層和學生干部可以通過網絡信息確定德育的價值,同時對德育活動進行策劃、監督和評價,以保障教育內容符合當下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間的聯系打破了各行業之間的壁障,實現了人力、物理之間的資源共享,讓學生可以與各行業的人員進行交流,提升德育的實踐成果。2.運用互聯網將德育課程與實踐相結合。隨著互聯網運用到德育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加,內容逐漸豐富。德育實踐活動中體現了知、信、行的統一,也就決定了德育課程和實踐之間的融合關系。互聯網模式下的德育,學生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來自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來自于實踐中的德育體會。所以,在互聯網運用到德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德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3.借助互聯網拓寬德育渠道。互聯網不僅使得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增加,更拓寬了學校德育渠道。不同于其他知識教育的是,德育是一個不斷內化的過程,這意味著德育是滲透到學習活動中的各個方面。互聯網模式從技術上融合了學校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建立了互聯網教育體系,拓寬了教育渠道,課堂上、閑暇時間以及實踐活動都是德育的場所。

五、結論

根據上述可以看出,互聯網模式運用到德育中,豐富了課程內容以及德育實踐,從課內到課外綜合性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互聯網信息數據廣改變了傳統書面教育模式,從單純從書面講解德育知識向綜合性輔助材料教學的方向轉變。互聯網模式下的德育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德育實踐內容,促進了學生們對于德育的內化,同時不斷完善德育。

參考文獻:

[1]韋吉鋒,韋繼光,陸家海.網絡德育管理模式探討[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

[2]羅家英.網絡影響下高校德育模式變革與構建[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李興華,劉智斌.利用“易班”構建網絡德育工作新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2011,(13).

[4]馬韋偉,江玲.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德育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7,17(02).

[5]劉基.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構[J].電化教育研究,2004,(05).

[6]曾長秋,羅珍,朱林生.高校網絡德育信息傳播模式的優化及實現途徑[J].武陵學刊,2005,(01).

[7]陳進華.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模式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J].道德與文明,2004,(06).

[8]李亞寧.試論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9]范源清.網絡時代職校德育模式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01).

[10]何建中.構建網絡時代高校德育模式新格局[J].南京社會科學,2008,(06).

作者:呂莎莎 韓潔 單位:天津市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