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化實踐探討

時間:2022-04-22 10:48:04

導語: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化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化實踐探討

摘要:德育教育乃是學校教育工作當中的組成模塊之一,小學德育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塑造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農村小學而言,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德育教育,以此讓學生真正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學習當中自覺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各個小學應當對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加以創新,以便能夠實現學生對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內容的認同,進而確保學生學習入腦入心。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德育活動

一、德育教育活動化內涵釋義

所謂的“德育教育活動化”,乃指德育教育應當同學生的日常活動有機銜接在一起,也就是說,應當結合學生的日常活動來設計德育教育工作的切入點,以此來使學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并能夠自覺地在日常生活當中秉承正確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最終達到提升自身人生境界的目的。總體來看,學校所開展的德育活動化應當涵蓋下述意義:德育教育應當使學生恪守公序良俗,并且能夠促進學生追求有意義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同時,德育教育活動化亦要求學校所組織和開展的各項德育教育工作內容應當同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到密切相連,以此來改變學生心目中德育教育過于推崇空洞說教的片面看法。除此之外,小學德育教育應當突出實踐性,也就是說,德育教育工作應當做到同小學生的心理特質相接近,并能夠依托德育工作所創設的情境,達到更為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農村小學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及其可行性

從宏觀角度來說,農村小學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是真正地立足于農村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而從微觀角度來說,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是學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徑。(一)實現對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納入到國家教育方針當中,黨的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此,農村小學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應當以此作為工作原則,積極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探索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課的有效途徑,并通過此種課程的開設,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二)立足于農村教育資源實情。德育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會讓部分農村德育教育工作者感到不知應當如何著手實施,包括如何制訂課程標準、編寫課程大綱和教學進度表,制訂考核方案等,尤其是對于教育資源相比于城市學校較為匱乏的農村小學而言,前述問題的存在更是阻礙其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課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我看來,農村小學在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課這個問題上,首先應當充分立足于農村教育資源實情和本校的校情,以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校本德育教育教科書的編撰、課程標準的制訂、教學文件的編寫以及考核方案的出臺,同時,農村小學應當將德育教育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同社會勞動結合起來,如組織學生參加集體義務勞動等,這樣將提升德育教育實踐活動課的有效性。(三)學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徑。以往的傳統德育,以灌輸、說服為主,方法單一、呆板,實效性差。其實,對于學生的德育引導,不僅僅是通過說服來完成的,還需要通過德育課程、課程中的德育滲透、德育活動以及潛移默化的、以身作則的影響等途徑來完成。其中,德育活動的開展,避免機械化的理論灌輸,對于學生的德育熏陶作用非常明顯,是學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徑。將傳統德育工作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通過聽、看、讀、思、悟、查、做等活動環節,既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觸心理,把呆板的灌輸變成了學生的有趣參與,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美德,在生活中培育美德,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符合德育學習和培育的客觀規律,從而提高了傳統美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目前農村小學德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德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著活動形式化問題突出、活動缺乏針對性以及缺乏對學生的深入引導等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重視。(一)活動形式化問題突出。現在,很多農村小學德育活動開展時,存在著一些形式化的問題。比如,有的學校開展了孝敬父母的德育活動,要求學生回家以后替父母分擔家務,或者送父母禮物、為父母洗腳等,并要進行拍照。一些學生為了完成這項“任務”,象征性地掃掃地、洗洗碗,讓家長幫忙拍照,拍完照便算“大功告成”;還有的學生為父母洗腳,只是把手放在父母腳上擺拍;送父母禮物的學生,花的也是父母的錢等。這類的問題很普遍,這樣形式化的德育活動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二)活動缺乏針對性。農村小學德育活動的開展,應該搞清楚所面向的對象———農村的小學生,所設計的活動應該有一定的針對性,針對農村小學生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活動,從而實現一定的目標。但是縱觀目前的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常常缺乏針對性,并不完全是從農村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活動也無法取得最大化的價值,難以實現預期的效果。(三)缺乏對學生的深入引導。小學階段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開展德育活動,也需要充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但是目前的農村小學在開展德育活動的時候,常常缺乏對學生的深入引導。比如,在垃圾分類的相關德育活動中,本來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建立環保意識,但是整個德育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僅僅就垃圾分類進行了引導,并沒有進一步對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進行強調,也沒有對為何要垃圾分類、除了垃圾分類之外我們生活中還需要做些什么進行引導,這樣會使得活動與德育兩張皮。

四、農村小學德育活動的高效實施方法

農村小學開展德育活動,組織德育工作,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設計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規避以上問題,高效開展德育活動。(一)杜絕形式化的德育活動,注重德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豐富而扎實。德育活動的組織開展,要堅決杜絕形式化、流程化,要注重德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扎實。具體來說,要以其所要實現的目標作為指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時刻滲透德育目標。比如,農村小學開展“愛心奉獻”德育活動,組織學生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家、留守兒童家慰問。多數學校都是教師直接帶領學生到孤寡老人家,為孤寡老人送去一些米面油,替他們打掃院子等,這樣是非常形式化的。為了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幫助他人、愛心奉獻的力量,在活動開展之前,我們就應該組織全體學生進行討論,征集活動方案,讓學生能夠在活動方案的設計中,融入愛心奉獻的價值觀,能夠真正從受助者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考慮如何對其進行幫扶。學生生活在農村,他們的鄰里街坊就有孤寡老人,學生對他們應該是比較了解的,所以讓學生自己探討幫扶方案,能夠更貼近實際,也會使德育活動更豐富、更有效。(二)針對農村小學生德育方面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農村小學生有其獨特的特點,而其獨特的特點又會導致其具有一些德育方面的問題。比如,很多父母進城務工,常年不在家,對孩子缺乏關愛,導致學生非常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使其產生了孤僻、自卑、叛逆等問題。作為農村小學,我們在設計德育活動的時候,也要有針對性,根據農村學生身上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設計符合他們、對他們有引導價值的德育活動。比如,針對留守兒童這一情況,學校設計德育活動,應該多以集體為中心,要讓學生感受到父母之外更多人的關愛和關懷,從而打開心扉,融入到群體中。(三)德育活動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活動只是載體,而非我們放手不管的借口。如果教師不進行引導,很有可能使學生完全沉迷于活動的形式上,或者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這就喪失了良好的德育引導契機。為此,組織學生參與德育活動,作為教師,也一樣不能忽視在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五、關于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化的幾點反思對于農村小學德育活動化的研究,我們基本論述完成。而更多的還需要我們進行反思。作為學校而言,仍需繼續深入學習上級德育工作系列指導性文件及新課標,以文件精神和新課標的貫徹落實推動德育課程教學改革,增強德育課程的主動性、活動化、實效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探索當前的德育活動,有重點地運用已有活動方式,由點及面,構筑農村小學區域性德育活動化教育方式的再研究。此外,德育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德育活動注入小學生心靈世界,需要我們多加分析與思考,最終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

六、結語

農村小學生相對于城市小學生來說,存在著獨特的個性。對于農村小學生德育工作的研究,也應該有針對性。德育活動的開展,一定程度上使德育工作更加靈活、生動,對于學生的德育引導也更加貼近生活。因此,農村小學應該不斷探索德育活動化的措施和方案,更好地促進德育的活動化和高效化。

參考文獻:

[1]李守峰,高明,劉玉軍.基于紅色文化教育的農村小學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以沂南縣馬牧池鄉中心小學為例[J].現代教育,2017(11).

[2]方菲菲.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小學德育管理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8(6).

[3]張猛.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

作者:閆重信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新壩鎮中心小學